大连市水务局交流发言


2007-10-12

 

充分发挥水务部门职能

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 

大连市水务局

(二00七年十月十二日)

 

经水利部和辽宁省政府批准,我市于2004-2006年进行了为期3年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刚才,市委市政府将大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总体情况向大会做了汇报。根据本次会议安排,我代表大连市水务局,将大连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进一步向各位领导和代表做如下汇报和交流。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职责,全面宣传发动

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我局承担着组织、指导、监督、检查、协调等大量具体工作,为此,我们在两个层面建立了组织领导机构。一是在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这个层面上,我们印发了《实施意见》,起草了指导和推动全市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各项文件,与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建立了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分工,及时沟通信息和汇总各方面的情况,并经常性地指导和检查相关部门的工作,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二是在水行政主管部门这个层面上,成立了大连市水务局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作为组织、指导和监督全市水务系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领导机构,水务局局长任组长,局机关相关处室、局属相关单位以及区市县水利(水务)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局水资源处,负责日常工作;区、市、县水利(水务)部门及局属有关单位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设立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三是在用水户管理层面上,分别形成了两套五级节水管理网:工业企业用水管理中,形成由市节水办到总公司、企业、车间、班组的节水管理网络;城市生活用水管理中,形成由市节水办到区市县、街道、社区、居民组的节水管理网络。每个层次都有管理机构和专职管水人员,确保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组织到位、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全面有序。同时,我们开展了多方面的宣传发动工作:摄制了节水专题片,制作了DVD光盘和宣传展板以及折页画册等,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和载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工作,利用世界水日、城市节水宣传周、环境博览会等有利契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组织领导体系的完善以及广泛宣传发动,使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在全市迅速展开,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为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健全法规体系

试点阶段,我们从三方面健全了有关法规:一是修订了《大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大连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大连市引水供水工程设施保护条例》三部地方性涉水管理条例;二是出台了《大连市城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大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大连市水土保持办法》等10余项行政规章;三是印发了涉及地下水管理、二次供水管理、海水利用、卫生洁具推广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50余个,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法规保障。

(三)以取水许可管理和核定用水指标为载体,推动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的落实

我们采用“四步走”的措施:一是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重点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试点期间,对630家工业企业进行了水平衡测试。二是完善各行业用水定额标准体系。试点期间大连对全市行业和产品定额进行了修订,目前全市执行的用水定额标准涉及22个系统共985项,基本覆盖了全部用水门类。三是强化基于定额的城市用水指标管理制度。凡使用自来水的工业企业均需向城市供水节水管理部门申请用水指标,管理部门据企业生产规模和用水定额,核定用水指标并确定各类型水源的供水量,企业根据核定的指标缴纳城市水资源增容费后,管理部门发放用水指标证,作为用水总量控制的依据。四是对自备水源的用户严格实施取水许可证制度;五是强化基于定额的计划用水管理。企业用水,实行月考核,超计划指标用水,缴纳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城市生活用水实行计量用水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四)改革水价形成机制,充分运用经济手段

一是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目前,大连建成区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为:工业用水2.00元/立方米、居民用水1.00元/立方米、临时用水5.00元/立方米、商业旅游业用水3.00元/立方米、桑拿游泳馆等特业用水15.00元/立方米。市属区、市、县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按省政府规定的标准执行。二是在开征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中,将供水配套费列入其中。大连市《关于改革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新建房地产开发建筑,按面积每平方米征收200元配套费,其中供水配套收费为每平方米60元。同时,对新增项目用水,征收4000元/立方米·日的水资源增容费。三是合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大连市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为2.3元/立方米,工业及行政事业单位用水为3.2元/立方米,商业、旅游业、大众浴池用水为5元/立方米,桑那浴、游泳馆等特业用水为20元/立方米;除居民生活用水外,其他行业用水在现行水价的基础上另加10%的附加费。四是调整城市污水处理费。对城市居民征收的污水处理费标准为0.60元/立方米,非居民征收的污水处理费为0.90元/立方米,特种行业征收的污水处理费为1.10元,统一由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抄表计量和征收,上缴市财政。五是制定了再生水价格,鼓励再生水销售。大连市确定的污水再生水水价为每立方米0.80元,中水销售价格为每立方米2.66元,由投资主体或产权人收取,作为销售收入。六是实行了超基数用水加价和超计划用水加价制度。对居民用水实行了超基数加价措施,规定每户每月用水基数为8立方米,超过部分按每立方米10元计价;对超计划指标用水的工商企事业用水单位及个体业户,其超量部分,按现行水价的1-5倍加价收费。七是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大了对各种水费的收缴。为确保各种水费的收缴,从行政上通过水政监察队伍进行处罚和追缴,同时按照“前事不清,后事不办”的原则,限制涉费单位和用户的用水行为;从法律上通过与人民法院建立起诉、应诉制度,对拒不交费和长期拖欠水费的单位和用户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五)实现多种水源的整体配置,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一是进行水资源规划和配置工作。开展了大连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编制完成了《大连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报告(2003-2007)》、《“十一五”及2020年大连市水资源供需规划》、《大连市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十一五”规划》、《大连市金州以南地区城市供水规划》等,在客观评价了市、区、县的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的基础上,科学预测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和需水量,对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供水水源进行了统一规划,提出了多种水源整体配置的方案。二是科学配置和统一调度城乡水资源。按照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要求,将城市公共供水管网延伸至农村,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安全程度,试点期间完成由城市延伸到农村的供水管道430km,覆盖区范围用水人口达到33.22万人。加强城乡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统一调度,实现水资源在城市与农村间、各类型用水户间的统一科学调配;建立了农村用水占用的补偿机制,对于因灌溉用水被占用导致减产的农户,给予一定补偿。3年来,市财政用于补偿的费用达7664.7万元。该项工作,既提高了特殊干旱年份下高效益产业供水保证率,同时又保障了农民利益不受损失,促进了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三是大力推广非常规水源的利用。在海水利用方面,大连市有21个单位直接利用海水,年利用量逐年提升,2006年日均利用量达360万m3,年利用量达13.14亿m3,试点期间海水直接利用量最高曾达到375万m3/日。海水淡化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淡化能力达到1.19万m3/日。目前,我市还有10万m3/日和1万m3/日的2座海水淡化厂正在开工建设。在污水再生回用方面,我市建成了春柳河和恒基2座再生水厂,铺设再生水回用输水管道55km,日回用量21.6万m3,城市污水再生水回用量达到了污水处理量的35%。在中水利用方面,已建小型单体中水设施57座,设计处理总能力达到11,137m3/日。雨洪资源利用也取得了新的进步,建成了海昌枫桥园、大有恬园、金州光明家具厂等雨水和生活污水综合利用项目,可替代淡水资源量850 m3/日。

(六)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一是强化城乡水源地保护。试点期间,我们先后出台了九个有关水源地保护的相关文件,并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强化水源地保护。划定了水源地保护区,建立了水源地保护专项资金,制定了水源地居民迁移标准,协调有关部门对主要饮用水源地周边的居民及企业实施了移民和搬迁,关闭了严重威胁水源地安全的塔岭金矿;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水源涵养林建设、生活垃圾专项治理以及环保专项行动,规定在水源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禁止新建影响水源安全的建设项目;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测体系,健全水质监测站点,配备水质监测仪器,加强水质监测队伍建设,确保水质安全;采用现代技术加强库区水面管理,防止水体污染;加强水质信息发布,公开水质动态,接受社会监督。目前,大连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各项监测指标达到了饮用水源水质要求。二是强化地下水管理。严格执行地下水保护区规划和取水许可制度。对海水入侵区的取水申请,原则上不予受理;对于退水不达标或退水地点不符合要求的,通知其限期整改。建立健全了全市范围内的地下水水位、水质动态监测网络,目前市内四区及旅顺口区共有城市地下水水位、水质动态观测网点上百个,基本涵盖了城市规划区各个水文地质单元和赋水层位,监测项目达到29项;强化地下水的取水计量管理工作。市财政列专款用于自备水井数码智能计量系统的安装和维护工作,全市安装数码交换预付费控制系统达300余套。加强城市自备水井管理工作,对超采区有公共替代水源的水井一律封停,仅2006年就封闭关停水井49眼。大力推进地下水资源数字化管理。我们开发了“大连市城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在统一的GIS平台上实现了水井管理、动态观测、取水许可管理等多种功能,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通过以上措施,全市城市地下水的取水量逐年下降,2005年城区地下水开采量仅为501.5万m3,年均下降7.09%。三是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河流生态建设。试点期间,我们积极探索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逐步形成以经济收益激励治理,以治理促进合理开发,以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碧流河水库管理局承租340亩山地,栽种各种树木8.8万余株,有效减少了库区水土流失,也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河道治理方面,本着“宽窄结合、深浅兼顾、随弯就势、重点防护、生态优先、保障防洪”的河道规划设计新思路和建设生态型、自然型河道的“三青”要求(即“青草、清水、青蛙”,青草代表河流全方位立体绿化,清水代表河水清洁无污染,青蛙代表河道生态结构良好),实现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河道整治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状态,尽可能地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七)全力抓好重点工程项目,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安全的供水节水保障设施

一是进行了英纳河水库扩建工程。扩建后的英纳河水库总库容量由6050万m3增至2.87亿m3,在保证水库下游农业灌溉用水的同时,每年可向大连城市供水2亿m3/日,成为大连城市供水的第二水源地。二是加强了碧流河水库风险调度工作。2005年8月,大连地区经历了9号热带风暴“麦莎”后旋的正面袭击,我市首次实施和运用经国家批准的“水库汛期水位设计与运用技术方案”,在不增加水库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对水库入洪量实行科学的汛期水位动态控制调度,使碧流河水库蓄水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比原水库设计增加蓄水5480万m3,相当于又增加了一座中型水库,可保证40万人口/年的基本生活用水量。这一实践成果表明,只有科学防控,才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趋利避害的综合效益,也是充分开发雨洪资源的重要手段。三是实施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我们先后投资1.03亿元,对47座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使水库的防洪能力由原来的200年一遇提高到500年一遇,有效地拦蓄了宝贵的水资源。3年来,共减少弃水6000万m3,不仅保证了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提高了水源供水效率。四是进行了农村灌区节水改造。我们投资5604万元,衬砌干支渠道80条119.2km,改造提水站103座,渡槽10座,倒虹吸8座,各类渠系建筑物451座。灌区节水改造为推进农村高效农业、节水农业提供了便利,也保护了灌区安全。五是组织实施了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项目建设。组织开展了大连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项目建设,为实现我市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调度,防止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六是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完成管网改造160多km,有效地降低了管网损失率。七是改变二次供水管理模式,变分散式管理为集中式管理。我们将全市原由产权单位、物业公司分散管理的703处二次供水加压泵站统一接收,交由城市供水企业统一管理,对400多处二次供水加压泵站进行了改造,使二次加压泵站范围内的居民饮用水水质、水压普遍得到了提高,确保了29万户城市居民的正常用水和安全用水。八是进行了城市居民室内用水管网改造。完成了18万户居民室内用水管道的改造,并推广使用了新式水表,进一步提高了用水保证率和水质标准,从根本上解决了居民用户吃水难以及使用“锈水”、“夜来水”的现象,降低了城市供水的产销差率。九是开展了水务科技应用工作。建成了水务局域网、水务会商中心等项目,确保了抗旱防汛,实施减灾救险大型活动指挥调度的可靠性。

(八)大力开展了工业节水工作,全面提高工业企业的节水水平

一是加强对工业企业节水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二是开展了水平衡测试工作。三是努力做好用水定额的编制工作。四是实行用水指标管理。五是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型卫生洁具。六是大力开展了用水工艺改造,不断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间接冷却水循环使用率。目前,我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间接冷却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7%。七是开展中水利用工作。规定建筑面积超过3万m2平方米的企业和优质杂排水日排放量超过250m3的独立工业企业及成片开发的工业小区必须配套建设中水设施。八是开展了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全市有75个企业达到了《节水型企业目标导则》规定的标准,被辽宁省建设厅命名为“节水型企业”。

(九)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大生活和社区的节水工作

一是实行计划用水指标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和大生活用水一律纳入了计划用水管理范畴,有偿核定用水计划指标,发放用水指标证,实行超计划用水加价制度。二是进行中水设施建设。规定建筑面积超过2万m2的宾(旅)馆、饭店、商场、公寓,综合性服务楼及高层商品住宅等建筑;建筑面积超过3万m2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大型综合性文化、体育建筑;规划人口1万以上的住宅小区、集中建筑区必须配套建设中水设施。三是进行了节水型房屋卫生洁具的推广应用工作。我们对卫生洁具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销售、安装设计水量大于9升/次(不含9升/次)的非节水型冲便器,提倡经销、安装设计水量小于6升/次的节水型冲便器。四是开展了节水型单位、节水型社区的创建工作。全市有10个宾馆、学校成为节水型单位,4个小区成为节水型社区。五是在居民中开展了节约用水活动。我们充分发挥社区、街道、居民委的作用,在居民中开展了一水多用,每人每天节约一盆水活动,召开了居民节约用水经验交流会、现场演示会等,在全市上下形成了良好的节水氛围。

(十)全面推广农村节水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用水保障

一是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减少水田种植面积。减少水田种植面积后,政府对农民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并相应增加旱田和经济作物种植。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缓解了农村用水的供需矛盾,为农村种植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二是运用现代技术发展高效农业。完成了43个园区微机控制自动化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未使用该项工程前,大连市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0%-50%;使用该项工程后,我市灌溉水利用率达到80%-90%。目前,全市发展高效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13.14万亩。高效农业,节水非常明显,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并为我市农业节水提供了示范作用。三是开展了小流域的综合治理。2003年以来,我们完成了河堤整治62.8km;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栽种乔灌木2000多万株,种草1万多平方米,建设各种亲水设施200多个;完成河道险工险段除险110处,完成河道疏浚、河堤维修加固190km,确保了全市河道行洪安全。对这些河道的治理,改变了过去以防洪为主的单一治理模式,还原了河道在生态环境中的本来面貌,除必要的工程措施外,大量采用生物措施,草皮、乔木、灌木混交立体种植,形成绿色长廊,效果明显。小寺河河道经治理后,还成为庄河城市的一大景观。四是进行了人畜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保障工作。建成农村饮水工程561项,解决了50余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2006年,大连市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全市完成农村饮水工程建设122项,解决了13.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这项工作,不仅改善了农村饮用水问题,也维护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五是抓好集雨工程建设。建成重点集雨示范工程188项,小型集雨工程1530座,总集雨面积360km2,设计蓄水量580万m3,可灌溉果树、蔬菜、花卉、牧草等经济作物10万余亩。雨洪资源利用,为解决城乡用水供需矛盾开辟了新途径。

二、主要成效

(一)制度和体制建设取得新进展

试点期间,健全了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组织机构,进一步深化了城乡涉水事务管理体制,在加强原有法规、规章的执行力度和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对部分规章做了修订完善,修订了3部地方性法规和10部行政规章,印发了50余个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管理的制度体系。

(二)用水效率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通过试点建设,我市万元GDP用水量年均下降9.8%,试点末降至44.6 m3/万元,其中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年均下降6.4%,试点末降至26.4 m3/万元;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0.1,设施灌溉面积比例比试点前增加5%;公共供水管网漏失率降低了近2%,城区节水器具普及率提高了28%。

(三)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显著提高

通过试点建设,我们在蓄引提工程数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通过挖潜原有工程,年增供水能力6800万m3;将城市供水管网延伸至农村,解决了3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通过城乡水资源统一联合调配,提高了各行业的供水保证率;通过供水管网改造和二次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了城市供水的水质标准和保证率;通过加大饮水水源地保护力度,促进了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通过病险库除险加固,提高了公共安全保障程度;通过加大再生水、海水和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解决了多个企业和农业园区新增用水需求。

(四)水生态与环境质量状况明显改善

试点建设期间,加大废污水处理回用力度,严格实行排污总量控制,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城市地下水取水量逐年下降,全市地下水开采量减少1772万m3/年,其中城区地下水开采量仅为500万m3/年。通过加强水土保持专项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城镇绿化覆盖均有一定提高。通过加强保护和水资源配置,沿海滩涂和湿地退化趋势得到一定遏制。

(五)社会用水规范化和文明程度得到有效提升

通过试点建设,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得到完善,水资源管理和计划用水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用水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市计划用水率提高至100%,城市用水装表计量率提高至98.5%,水资源费征收比例提高至99.6%,供水产销差率降低2.3个百分点。在广泛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影响下,社会公众节水意识和用水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

三、思考和体会

三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使我们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

(一)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

大连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之前,由于长期重视节水工作,具有很好的工作基础。但是,这些工作仍然没有改变严重缺水的困境,未能扭转水生态持续恶化的局面。根本的原因,在于大连采取的是传统的节水措施,更加偏重于工程技术手段和传统的行政措施,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缺少激励全社会节水的动力机制。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大连找准薄弱环节,大力推进制度和法规建设,对水资源进行全方位的配置,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实行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管理,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培育了全社会自觉节水的积极性。用水效率和效益得以大幅度提高,用水总量基本维持稳定,安全供水得以保障,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为经济社会有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健全制度和法规体系,全面加强管理,充分应用经济手段,是在已有节水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用水效率和效益的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

(二)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整体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大连市是一个典型的多水源地区,除径流性地表水和地下水外,再生水是城市第二稳定水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濒海地域优势,有大量的海水资源;年均近700mm降水使得可供利用的雨水资源较为丰富;此外,大连市还面临着从大洋河和其他外调水方式的选择。在摸清水资源家底的基础上,我们统筹规划了各类可供水源,包括不同水库的联合调度、地下水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海水的利用、再生水的回用、雨水的集蓄利用甚至是外调水源等,通过合理安排各种水源,实现了多种水源的统一配置与调度,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各种水源的利用效率。在用水方面,我们着重强化了城乡水资源的统一配置、城市中不同生产行业之间用水的配置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水和基本生态需水的统一配置。这些措施从整体上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同时也明显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必须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管理

过去我们的节水工作比较侧重于用水户的节水管理工作。水务局成立以后,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光抓好末端用水的节水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的管理。关键是抓好几个重点环节:一是蓄水环节,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库弃水,最大程度地利用蓄水工程的蓄水能力。二是取水环节,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全面强化需水管理;三是供水环节,加强对供水企业的管理和输水过程的管理,降低自来水厂的耗水量和公共供水管网的漏失量。四是用水环节,强化已有工作基础,同时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激励用水户节水。五是排水和再生水利用环节,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引导企业使用再生水。这几个环节的落实,使得水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得以规范约束,使我们的节水管理工作远远超远了原来的范围,使得各个环节的用水效率和效益得到了普遍提高。

(四)开展节水型单元建设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的落脚点和重要抓手

我们通过确定节水型灌区、企业、小区、学校等各类载体的技术性指标,为各行业载体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度量标准和阶段性目标;通过开展水平衡测试等基础性工作,为科学评估和摸清各行业单元现状用水水平、确定节水重点和方向提供了依据;通过大力推进各类节水型载体单元创建活动,并配套出台相关的奖励与激励政策,有效地促进各行业载体单元的建设;通过引导各类单元内部节水文化环境的培育,从而涌现出大连石化公司、大有恬园等水文化和水文明的典型。这些措施,不仅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宏观目标任务得以具体落实,还使全社会认识到,节水型社会不是理论、不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每一个行业、每一个用水户的具体行动。

(五)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体制保障

回顾几年以来的试点工作,我们完成了很多过去无法完成的任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是能够完成这些任务的重要保障。正是因为具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体制保障,我们才能够实现水源的统一配置与调度,才能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才能够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的管理,才能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城乡用水、不同区域之间的用水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用水。

最后,我们深切地感到,节水型社会建设在我市还仅仅是一个开始,路还很长,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还需要我们做更深入、更细致的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巩固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深入推进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全力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