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水务局交流发言


2007-10-12

 

 

建设节水型社会

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西安市水务局

  

西安市位于关中盆地中部,北临渭河,南倚秦岭,面积1000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589.4毫米,水资源量先天不足,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6,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加之水污染较为严重、节水措施滞后、农业用水粗放、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居高不下,用水效率、效益不高,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西安出现严重“水荒”。在水利部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加快了黑河引水工程建设,采取了一系列开源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水荒”的严重局面。但是由于水资源总量不足,我市水的供需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单靠开源的方式难以解决我市的水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水利部又适时提出了资源水利和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我市立足自身解决城市水问题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张掖、绵阳、大连等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成功实践,增强了我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信心和决心。2004年,经水利部批准,我市成为继张掖、绵阳、大连之后的全国第四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

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是解决我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治本之策,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举措。面对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广泛讨论和深入思考,并对照张掖、绵阳两个城市的情况进行了比较。极度干旱缺水的张掖以“总量控制”为核心,水资源相对丰富的绵阳则以“定额管理”为核心,而西安地处内陆半干旱地区,整体性缺水与局部水患、地下水超采与地表水利用不足、体制性障碍与公众节水意识不强、大城市发展与小流域水权分割等矛盾并存,水资源管理环境复杂,节水型社会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我们提出了以水权与水市场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建立以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以定额管理为主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之路。

一、加强水资源管理,用制度建设破解节水型社会建设难题

一是建立了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以定额管理为主的用水管理制度。2005年我局紧密结合实际,制定了主要行业、产品和城乡居民生活及农业灌溉用水定额。每年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向各区县下达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层层分解,并由市财政、水务部门联合制定了节约用水以奖代补办法。根据用水定额对市区自备井用户(含地热水、矿泉水)和自来水企业用户下达用水计划,对现有地下水用水户实行压采封井,在市区自来水管网覆盖区域,累计封停自备井907眼,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1.4亿m3,有效地减轻了地面沉降、地裂缝发展等带来的危害,遏止了大雁塔倾斜等地质性灾害。通过对高校取用水的总量控制,有效推动高校采取节水技术和雨水集蓄利用和中水回用,年节约用水量2000多万方。西安思源学院实现了污水零排放,年节水近百万方。西北工业大学在校园实行了校园用水一卡通,节水率60 %。二是科学制定水资源保护制度和规划。省人大批准颁布了《西安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以政府令发布了《西安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市人大审议通过了《西安市地下水保护条例》,先后编制了《西安市水利建设规划(2003-2020年)》、《西安市水资源保护规划》、《西安市节约用水规划》、《西安市雨水利用规划》、《西安市再生水利用规划》、《西安市节水灌溉规划》、《西安市高校节约用水规划》等专业规划,这一系列规划、方案、法规的建立,对调整经济结构、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用水效率起到了引导、推进和保障作用三是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市政府制定了《西安市城市供水价格改革五年规划》,提出了小步快走、一次规划、五年分三步实施的具体步骤和措施,从2005年8月开始实施了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度。目前,市区的自来水价格按照三步走的要求已调整到位,第三步调价方案从2007年4月执行。揭开了西安节水型社会建设新篇章。

二、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持久动力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为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市政府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水务局等29个部门为成员的西安市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将节水职能划归市水务局,各区县均成立了水务局和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确保认识、机构、职责三到位,同时加强了市场对水资源的配置作用。为构筑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市委、市政府在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作用,强化装备制造业的支撑地位的同时 ,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产灞河生态开发区和阎良航空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中,根据区域水资源配置方案,积极实施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行动方案,以节水、节能为重点,推进技术创新,加快建立清洁生产和“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了全面节约用水的新机制,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产业体系。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将蓝田、长安农灌富余水量有偿转让为城市工业、生态用水,在东郊电厂供水、大峪河向护城河供水、沣惠渠向市区供水项目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达到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市委、市政府制定《西安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方案》,在市级各大媒体开辟了节水型社会建设专栏,与宣传部开展节水知识有奖征文与答题活动,与妇联开展了节水环保进社区活动,与团市委开展了保护母亲河行动,与农工部开展安全水进万家活动,与教育局开展节水夏令营活动,在各大高校开展节水知识演讲比赛和节水知识论坛,与外专局组织节水技术考察与交流,与全球水伙伴成功举办了公众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交流会等,开展了专家谈节水、市民谈节水、领导谈节水、学生谈节水专题活动,在农村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推广农民参与式管理,使节水型社会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三、坚持典型带动,示范引路,不断探索节水型社会建设新路子

我们立足于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社会的实际,坚持部门参与,行业自律,点上开花,带动全面。一是在工矿企业,有针对性地在西安石化总厂、西安仪表厂、西郊热电有限公司、西郊公园、高新区紫洲国际生态大厦等单位全面推行工业节水和中水利用,提高了水的重复利用率,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8%。西安热电有限公司平均每月使用中水20万m3,一年节约水费259万元;在高新区紫洲国际生态大厦等3家单位用水量的一半以上是中水和雨水。在造纸行业开展节水专项整顿,累计关停规模以下造纸厂200余家,未关停的全部进行用水工艺改造,仅此一项,每年可减少地下水开采7000万m3。二是在宾馆酒店等服务行业,对全市73家三星级以上宾馆、酒店进行了用水设施节水化改造,对70家符合循环水设备使用要求的洗车场站通过登记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洗车场站进行停业整顿。三是在广大农村,因地制宜地采用U型渠衬砌、暗管、喷灌、滴灌、雨水集蓄利用等节水灌溉形式,通过典型引路,多元投入,在全市形成了5大板块的节水灌溉示范基地,阎良、未区、户县等区县率先建成节水示范区县,全市节水灌溉突破300万亩,有效地降低了农业用水量,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抗旱增产发挥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通过树立典型,点上辐射,逐步转变了全社会对水资源的粗放利用方式,节水型社会建设由点到面全面铺开。

四、坚持科技驱动,创新模式,不断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科技含量

利用新的技术提高用水效率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措施。西安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才资源得天独厚,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试点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和突破,逐步提升水资源调度、管理的能力。一是不断加强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立了西安市水资源科研中心、水环境监测中心、旱情测报中心,投资1000多万元初步建成了地下水位自动监测、山区雨量自动测报、大坝自动监测系统,全面开展了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建设。二是大力推广电子管网测漏技术。充分利用先进的电子仪器,在六个区县自来水公司和市上数百个单位进行供水管网漏损检测并修复漏点,极大降低了供水管网的漏失率,仅临潼自来水公司就检测出老化管网漏水点100多个,修复后使漏失率降低了十个百分点。三是建立了预付费收费系统。对新建井灌节水示范区全面推广IC卡自动计费系统,极大地降低了灌水定额,提高收费工作透明度。通过先进的传输网络,建立了农业节水灌溉数据分析和旱情及地下水位动态测报平台,进行实时监测。在“城中村”中积极推广IC卡计量用水和阶梯水价制度,全市已累计装设各类IC卡水表和收费系统6万多台套,收到了良好的节水效果。四是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节水技术创新研究。与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开展《西安市城市最佳供水方案研究《西安市雨水收集试验研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开发节水灌溉工程管理系统软件,开展了大田机械喷灌、大白菜微灌、石榴滴灌、猕猴桃喷灌、葡萄和甜瓜微灌等灌溉技术研究;与长安大学联手开展地热水回灌试验,水源地温空调试验研究;与雪域等多家公司联合开发蒸气洗车、节水马桶等技术攻关研究,这些课题和研究成果运用到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实践,极大地提高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五、坚持综合治理,全面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我们在城乡实施水资源管理“五统一”的基础上,不断加快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步伐,几年来,投资近10亿元对氵皂 河、漕运明渠等排污河道进行了全面整治,解决了市区317平方公里的城市污水及雨洪水排泄问题。正在建设的幸福渠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3.49亿元,全部完工后可解决市区及北郊45.5平方公里的排水问题;团结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9.47亿元,现已累计完成投资2.9亿元,工程完工后不但可解决城市排水问题,还将形成850亩的清水水面。引进资金近10亿多元,在城市近郊产灞河建设橡胶坝9座,形成水面1.5万亩,增加了两岸地下水补给,改善了人居环境,已成为西安市区和县城发展的新亮点。加快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目前市区已建设污水处理厂3个,日处理能力达到41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60%。临潼区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产,长安、户县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高陵县污水处理厂已通过可研评审。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在建立健全节水制度、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完善节水运行机制及节水工程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实效。目前,全市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71,农业灌溉用水连年出现了负增长,年均节水5000多万m3全市工业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80%;节水器具推广率达到60%;万元GDP耗水量125m3,比2005年下降了10%,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113m3,比2005年下降了10%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承载能力不断增强,逐渐由经济社会的制约因素向支撑因素转变。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要转变用水观念,实现自觉节水。要广泛持久地宣传市情、水情,增强全社会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倡导公众确立正确的用水观念,树立节水公德意识,采取科学合理的用水方式,把节水变成公众参与的自觉行动

二要创新用水制度,实现规范节水。要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以定额管理为主”的用水制度和“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不断加强计划用水工作,完善水市场,引入激励机制和价格调节,调动和促进各部门、各行业、每个社会成员参与节水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要发挥科技优势,实现科学节水。发挥我市科研院所多、科技实力雄厚的优势,开展节水灌溉、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雨水利用等相关节水技术研究和开发,逐渐建立起政府、科研机构和用水户“三位一体”的节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不断提高节水工作的科技含量,实现科学节水。

四要加强整体协作,实现共同节水。要发挥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强化对各部门的督促和指导。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和促进各行业节约用水,形成政府推动、部门主抓、公众参与、用户配合的工作格局,为实现共同节水奠定基础。

以上是我市在试点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我们深刻认识到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会后,我们将虚心向兄弟地市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在上级水利部门的关心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继续探索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新经验、新途径,努力提高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水平,促进西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