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充分发挥抗旱组织协调作用全力抗御特大旱灾


2007-01-23

充分发挥抗旱组织协调作用全力抗御特大旱灾


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2007年1月23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06年夏秋时节,重庆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在国家防总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办发扬团结协作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防总提出的“两个转变”开展各项抗旱工作,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沉着应对,科学调度,为夺取抗旱救灾的全面胜利,为我市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做出了积极贡献,获得了市委、市政府表彰的抗旱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借此机会,我代表重庆市防办对国家防总、各流域和兄弟省市对我市抗旱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按照会议安排,现就我市抗御特大旱灾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特大干旱基本情况
    2006年我市发生的特大干旱,是自1891年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这次干旱创下“五个历史之最”。一是干旱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之最。全市夏旱连伏旱的总旱天数普遍超过70天,东北大部及东南局部超过90天,巫山县长达111天。二是干旱强度之大为历史之最。全市平均气温偏高2~3℃,降水偏少9成,蒸发量偏多6成到1.8倍,气温、降水、蒸发量均为历史同期极值。8月15日,綦江县极端气温达44.5℃,刷新了保持53年的全市日极端气温纪录。三是抗旱水源之少为历史之最。境内长江、嘉陵江均出现了历史同期最低水位,2/3的溪河断流,275座水库水位处于死水位,472座小型水库、3.38万口山坪塘干涸见底,一度全市水利工程可供水量不足3亿立方米。四是干旱范围之广为历史之最。全市40个区县中除秀山、酉阳、石柱县为严重干旱外,其余37个区县均为特大干旱。五是旱灾损失之重为历史之最。全市受灾人口突破2100万人,占总人口的68%;农作物受灾面积近20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3%;高峰时期820.39万人、748.78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旱灾直接经济损失90.7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经济损失67.58亿元。旱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GDP的2.65%。
我市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温家宝等领导专门做出重要批示,回良玉副总理专题听取重庆抗旱救灾工作汇报,国家防总先后派出三批工作组来渝指导抗灾工作,鄂竞平副部长专门召开异地抗旱会商会,研究部署我市抗旱工作。旱灾发生后,重庆市委、市政府把抗旱救灾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号召全市人民保饮水、防火灾、防疫病、夺丰收,打了一场动人心魄的抗旱救灾人民战争。全市投入抗灾救灾资金6.3亿元、机动抗旱设备48.07万台套,开挖机电井3.47万眼,39个区县开展了送水活动,日最多投入抗旱人力660万人、机动送水车1.5万辆,累计送水97.9万辆次,解决了近500万人、400万头大牲畜的临时饮水困难。特大旱灾中没有发生人畜断水死亡,没有发生疫病流行,没有发生争水抢水的治安事件,没有因旱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二、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全力抗御特大旱灾
  (一)居安思危,筑牢抗旱基础
   2月27日,我办组织召开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明确了2006年的防汛抗旱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与此同时,我办加强了《重庆市抗旱管理办法》的宣传,对旱灾预防和减灾措施进行细化,特别对应急供水保障和供水限制方面提出了明确措施;组织完了《重庆市防汛抗旱专项应急预案》和各区县预案的修订和完善,特别对旱灾等级、预警级别和应急响应措施进一步的明确;修订完善值班、会商、信息报送等工作制度;大力开展病险水毁修复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组织开展专业抗旱服务组织抗旱技能培训;加强墒情监测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组织开展旱情分中心的实施方案编制和配套资金落实工作。
  (二)严密监视,强化会商
   为提前做好防汛抗旱准备,把握洪旱灾害趋势,我办早在2006年2月14日就组织水利、气象、水文、救灾等部门会商出灾害趋势。会商表明,2006年的旱情将重于常年。干旱发生后,我办进一步强化会商和旱情监测工作,实行每周定期会商与临时会商相结合的会商制度,加密了气象、水文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通过全市墒情监测系统及时收集和掌握旱情动态,较为准确地预知晴热高温天气和降雨过程,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抗旱措施赢得了主动权。
为了全面真实地掌握旱情,我办还深入旱灾一线核查灾情,指导区县抗旱救灾。5月中旬东北部出现严重夏旱后,就及时组成2个工作组到万州、忠县、巫溪、巫山、开县、云阳等地;7月中旬全市大面积伏旱后,组织3个工作组,分赴东北部万州、开县、梁平、西部的潼南、合川、北碚和中部的长寿、涪陵、武隆等近30个区县。
  (三)适时启动预案,打响抗旱总体战
   2006年8月8日,我办根据全市旱情,按照预案启动程序,紧急提请市政府同意发布全市特大干旱(Ⅰ级、红色)预警,启动了相应应急响应措施。预案启动后,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告全市人民书,号召全民总动员,打响了抗旱总体战。市里主要领导带领市级各部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深入抗旱救灾一线。在抗旱最艰难的时候,汪洋书记、王鸿举市长等领导还亲临我办,要求全市各级防办全力做好抗旱工作。各级防办加强了旱情监测,加密了旱灾收集。各有关部门也按照抗旱职责要求,积极组织各种资源投入抗旱救灾。气象部门及时加强天气灾害预报,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民政救灾部门组织社会各界捐款上亿元支援灾区。农业部门及时派出技术人员分赴区县指导农村抗旱,并组织11.5万农民赴新疆采棉务工补损失。经委和电力部门及时到贵州、四川等省组织电力,保证抗旱救灾和群众生活用电需求。灾区群众更是不等不靠,亲邻互助,奋起抗灾自救。驻渝部队和武警官兵积极支持,社会各界真情涌流,踊跃捐款捐物,支援灾区人民共度难关。
启动预案,是我市抗旱工作新的里程碑,也标志着我市的抗旱工作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正是适时启动了预案,全面落实责任制,才保证了抗旱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没有因特大干旱出现临阵慌乱的现象。
  (四)以人为本,全力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
   在水源严重缺乏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确保城乡人民群众饮水放在首位,主要抓了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抗旱应急供水工程建设进度,协调各级水利部门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暂停了全市水库配套电站发电用水,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和应急供水工程抗灾作用,并组织驻渝部队、武警官兵和各级抗旱服务组织向灾区开展送水、运水活动,共计提供抗旱用水近45亿立方米,保证了1173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
   二是协调环保、水利部门加强水源消毒和水质监测,把好取水、运水、分水各个环节的“卫生关”,确保了饮用水源的安全,全市没有因干旱出现饮用不洁水源中毒事件。
   三是统筹城乡抗旱,在组织抓好农村饮水的同时,及时布置县级以上城市及城镇抗旱能力预测工作,汇总形成“旱情持续、部分城镇供水告急”的抗旱快报紧急报告市委、市政府,并根据汪洋书记、王鸿举市长的重要批示精神,立即派出工作组,指导当地政府制定完善并实施应急供水方案,一城(镇)一策,并全力组织落实,确保了綦江、万州等县城和一大批乡镇生活用水安全,确保了社会稳定。
   四是协调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筹集各类抗旱救灾资金2.47亿元,用于应急供水工程建设和送水抗灾,协调电力部门对部分工业企业进行了拉闸限电以保障抗旱抽水用电。
  (五)加强信息沟通,正确舆论导向
   特大干旱发生后,我办规范了信息报送制度,对各区县和成员单位的信息报送流程、内容和时间提出了明确要求,强化了灾情、抗旱动态的收集汇总,每天形成一期“抗旱动态”,及时传递给有关领导和成员单位,为全市抗旱救灾工作的指挥调度提供了决策依据。我办的旱情动态收集工作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和认可,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引用的旱情数据和动态信息均由我办统一提供,真正体现了全市抗旱指挥中心和数据中心的作用。
我市的特大旱灾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电台、新华社和重庆境内多家主流媒体,以及部分国外新闻单位的高度关注。我办
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接受记者采访,网络在线访谈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及时提供最新抗旱动态和实时数据,实现了旱情信息的统一发布。通过广泛深入的报道和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各界正确认识旱灾成因、认清抗旱形势,激发了各级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抗灾热情,确保了特大灾害面前社会稳定。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抗御特大旱灾中,我们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工作经验,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国家防总提出的“两个转变”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今后,我们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完善预案体系,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
完善的预案体系是抗旱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基础。我们将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抗旱预案体系,合理划分干旱等级,完善城镇和农村集中居住地及严重缺水地区抗旱饮水后备水源,使应急响应措施更加明确,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完善旱情监测系统建设,提高旱灾的预报能力
及早、准确的发现旱情,对于取得抗旱主动权极为重要。我办在2004年就建成了覆盖全市的旱情监测系统,初步实现了旱情信息的自动采集、存储、传输,利用计算机设备对实时旱情信息进行分析、预测,该系统在今年旱情监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现有的旱情监测系统监测站点少,旱情代表性不够强,信息传输可靠性不够高,旱情监测预报能力有待提升。我们将结合全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设,增加旱情采集点,改善信息传输途径和手段,提高旱灾监测和预报能力,为抗旱救灾决策提供更加有效的科学依据。
  (三)完善抗旱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抗旱应急处置能力
    我市各级抗旱专业队伍在抗御2006年的特大干旱中,通过寻找应急水源,实施应急供水工程,组织车辆送水,发挥了重要的抗旱作用。但是,抗旱专业队伍组织体系不完善,设备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总体不高,平战结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暴露无遗,一些地方的抗旱专业队伍经费短缺,设备陈旧,人员老化,管理混乱,在抗旱的关键时刻,不能做到“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我们将强化全市抗旱专业队伍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体系科学、管理一流、设备优良、平战结合”的抗旱专业队伍,使之在抗旱的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赢。
   虽然我市抗旱斗争最严峻的时刻已经过去,但特大干旱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还没有结束,至今我市还有上百万人饮水困难,而且冬干春旱的形势十分严峻。重庆正处在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防汛和抗旱工作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将发扬 “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志在必胜” 的百年大旱抗灾精神,变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好此次会议精神,全面做好各项工作,为提高防灾减灾效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07年1月23日 

 


 

作者:
SRC-103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