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抓好抗旱基础工作 促进抗旱能力提升


2007-01-23

抓好抗旱基础工作 促进抗旱能力提升

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2007年1月23日)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省抗旱基础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省抗旱基础工作的基本内容

  可以概括为整理一套资料、编制一个规划、建立“四个体系”。

  1、根据工作需要,收集整理抗旱基础资料。自2001年开始,每年都适时整理抗旱资料,并汇编《抗旱资料汇编》。为配合国家防办开展《中国抗旱战略研究》,我省及时搜集整理上报了《安徽省抗旱情况综述》。随着资料的不断积累,2005年下半年,结合《安徽省抗旱预案》、《安徽省统计年鉴》资料成果,完成了抗旱手册修编工作。

  2、立足省情,编制《安徽省抗旱规划》。根据《安徽省抗旱条例》要求,我省自2004年下半年启动抗旱规划编制工作,现已经过4次讨论修改,形成初稿,正在组织专家审查。期间,根据国家防办和流域机构的要求,2005年8月份,我省先期编制上报了《安徽省抗旱减灾“十一五”规划》,《安徽省长江流域防洪抗旱减灾“十一五”规划》。

  3、依法抗旱,建立抗旱法规体系。我省以抗旱条例出台为契机,大力推进抗旱法规体系建设。一是2003年2月1日,《安徽省抗旱条例》正式实施,我省抗旱工作有法可依。二是安徽省实施水法办法,对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三是针对抗旱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省政府或省防指批准了《淠史杭灌区大型水库供水调度实施意见》、《茨淮新河控制运用办法》、《关于做好贫困县农业排灌和抗灾用电指标使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高塘湖抗旱引水会议纪要》等有关规章制度。抗旱法规体系在抗旱工作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总结经验,建立和完善抗旱预案体系。近年来,我省把抗旱预案编制和执行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基本形成了抗旱预案工作体系。一是制定了总体抗旱预案。2004年10月,编制完成并印发了《安徽省抗旱预案》;同时,我省17个省辖市、90%的县(市、区)先后完成了抗旱预案编制工作。二是制定了专项预案。包括《淠史杭灌区供水预案》、《茨淮新河上桥灌区抗旱预案》、《驷马山灌区水源调度预案》、《安徽省淮河抗旱预案》、《安徽省长江干堤大中型水闸抗旱引水预案》、《怀洪新河抗旱引水预案》、《花凉亭灌区抗旱预案》等,推动8个重点干旱缺水城市编制城市抗旱预案。三是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淠史杭、茨淮新河、驷马山等大型灌区,每年都根据蓄水或来水情况制订当年或阶段性供水方案。三种预(方)案既相互联系,又层层递进。总体预案指导专项预案和实施方案,专项预案是总体预案的细化和延伸,实施方案是专项预案的补充和完善。

  5、依靠科技,逐步建立抗旱监测预警体系。全省水雨情监测网络基本建成并不断得到完善。同时在淮北地区设立了38个墒情监测点和179个地下水埋深监测点,建成淮北地区墒情监测预报系统,覆盖6个市、27个县(市、区),耕地面积达3200万亩。一般每旬发布一期《淮北地区墒情简报》,成为监测淮北地区旱情和指导抗旱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国家防办和水利部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项目办的支持下,我省正在实施旱情分中心建设,全省抗旱监测系统可望实现新的飞跃。

  依托省水文局、省气象局的预测预报平台,建立了逐日、逐旬、逐月雨情分析表,掌握无有效降雨的时段和天数;建立了淮河以南水库、塘坝、湖泊蓄水数据库。初步建立降雨、蓄水、墒情、地下水等要素的干旱预警指标:淮北地区主要监测分析墒情和地下水,淮河以南主要监测分析水库、塘坝、湖泊蓄水,蚌埠、淮南城市干旱预警采用淮河干流蚌埠闸上水位和来水量。明确旱情预报预警由抗旱指挥机构负责发布。发布方式包括省防指向受旱地区发出抗旱应急响应的通知;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发布《旱情通报》;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抗旱新闻发布会,通报旱情和抗旱行动情况。

  6、围绕服务,完善抗旱服务组织体系。我省在易旱地区已建立县级以上抗旱服务队72个、县以下抗旱服务队244个,抗旱协会127个,还建立了6个抗旱综合示范片。初步形成了县级抗旱服务队,乡、村抗旱协会、抗旱大户相互补充的网络体系。2004年,在肥东县推动抗旱服务队改制试点,改制后的肥东兴农抗旱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确立了新的用人和分配制度,更好地促进了抗旱工作,主动决策谋发展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增强了抗旱服务组织的生命力。

  二、开展抗旱基础工作的主要体会

  1、国家防办的关心和支持是做好抗旱基础工作的动力。国家防办十分关心我省抗旱减灾工作,特别是抗旱基础工作。自1996年开始,在我省支持建设14个国家级抗旱服务队;2002年12月10日,在我省召开全国抗旱工作座谈会,是对我省的鞭策和鼓励;国家防办领导、抗旱处领导多次带领工作组到我省指导抗旱,为我省理思路,定对策;2003、2004年,先后确定我省为旱情分中心建设试点省、抗旱预案编制重点省;国家防办开展的部分基础性研究工作,也安排我省参与讨论,使得我们有机会拓宽思路,并学习和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

  2、重视抗旱是抓好基础工作的重要保证。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高度重视抗旱工作。2001年4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抗旱减灾工作的意见》;同年7月26日,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进一步做好抗旱工作的决议》;2002年,出台了《安徽省抗旱条例》。2003年开始,省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抗旱经费,其中部分用于开展抗旱基础工作补助,提供了资金保障。

  3、配置抗旱专业人员是做好抗旱基础工作的必要条件。为顺应抗旱工作新形势、满足抗旱减灾工作需要,一是成立抗旱科。2001年上半年,省防办内部设立抗旱科,常年从事抗旱工作,改变了过去旱时凑班子的被动局面。二是成立抗旱组。每年省水利厅成立的防汛抗旱综合办公室,下设抗旱组,由省防办、厅农水处、省排灌总站、抗旱科负责人参加。三是抗旱紧张时省防办全体动员。抗旱紧张时,省防办全面动员,成立抗旱调度组、文字材料组、后勤保障及物资器材组、抗旱统计组分工协作。四是加强对市级防办人员的培训。召开抗旱工作座谈会,采取以会代训等方式,全面部署抗旱基础工作。

  4、整合相关力量是做好抗旱基础工作的重要手段。干旱的影响因素多,涉及面广,仅仅依靠防办的力量是不够的。在省水利厅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省注重发挥省水文局、省水科院、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省水利设计院等单位的作用。一些较大的基础工作,成立工作组,抽调一批人参加,共同完成任务。如抗旱规划委托省水科院,抗旱预案委托省水文局,旱情分中心初步设计委托省水文局、省水科院,一批抗旱预案由相应的厅直单位完成。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省防办始终起主导作用。同时,注重征求省水利厅有关处室、水利老专家意见,集思广益,提高基础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此外,一些技术力量较强的市、县也承担部分工作任务。

  5、做好抗旱基础工作是实现主动防旱抗旱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抗旱工作的实践,使我省深感抗旱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基础资料,可以及时掌握工程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基本情况,有利于根据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编制抗旱规划有利于从全面、系统、发展的角度找准抗旱工作的定位,明确抗旱工作的发展方向;建立抗旱法规体系是实现依法抗旱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化解矛盾,提高抗旱的总体效果;编制抗旱预案可以将过去抗旱减灾工作中的成功做法进行系统化、规范化,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得全面一些,对策也更有效;建立抗旱监测预警体系有利于提高抗旱技术水平;完善抗旱服务体系可以更好地依靠社会力量,提高应急抗旱能力。可以说,只有基础工作扎实,才能做到情况掌握及时,分析有理有据,对策切实可行,才能使抗旱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常态化、主动化。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加大抗旱预案的执行力度。省防办将把抗旱预案作为抗旱工作的重要依据,认真执行预案中行之有效的各项措施,并积极督促各市加大预案的执行力度。加大贯彻落实抗旱法规的力度,发挥其保障、规范、指导、监督的作用。

  2、继续完善全省抗旱信息数据库,组织建设抗旱会商系统,为抗旱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3、尽快组织抗旱规划评审,组织编制市、县抗旱规划,推进抗旱工程建设和非工程建设。

  4、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管理的研究,不断完善抗旱服务网络体系,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5、加强洪水资源化研究,为抗旱提供更多的水源保障。

  6、加强旱灾评估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高我省抗旱减灾工作水平。

  近年来,我省抗旱基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国家防办的要求、与兄弟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省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防办的工作部署,学习兄弟省、市经验,坚持不懈地抓好抗旱基础工作,努力提升我省抗旱能力,扎实做好我省新形势下抗旱减灾工作。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07年1月23日 

 

 

 

作者:
SRC-103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