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现代化水利的探索与实践


2006-11-17

 

无锡现代化水利的探索与实践


无锡市水利局局长 卢伯生



  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提出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水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水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状况至关重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建设与管理相结合,开发利用水资源与保护改善水环境相结合,构筑现代化水利体系,已成为21世纪水利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一、无锡水利现代化的初步尝试


  无锡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乡镇工业的发祥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遍地兴起的乡镇工业为国家、为地方、为百姓富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主客观诸多因素,也对城乡的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使一向以水资源丰富的无锡变成了水质型缺水城市。太湖蓝藻频发,内河常年恶臭,大自然一次次向人们发出红色信号。1991年和1999年两次特大洪水的侵袭,使无锡社会经济蒙受了重大损失,又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水可为利亦可为害的古训。必须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以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构筑无锡现代化水利框架,彻底根治水患,奋力改善水质,全面优化水环境,为无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我市实现“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提供可靠的保障和有力支撑。


  现代化水利,就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出发,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自然和社会各门科学综合研究,充分发现水的各种特性,并极大地实现其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科学地改变水的时间、空间分布,同时还要对各行业、各部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合理分配实行科学管理,对人类的水事活动进行规范。现代水利追求的目标就是综合效益极大化,通过各种手段,使大多数人们更长远地享受自然水资源的赐福而防避其造成的灾害,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近几年来,我们从无锡沿江傍湖、河道纵横、山区与圩区并存的地形地貌实际出发,从提升防洪设施水平、综合整治内太湖水环境入手,多管齐下启动了现代水利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效。


  (一)流域性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完成


  1、治太四项骨干工程。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到2000年,望虞河工程、环太湖大堤工程、武澄锡引排工程、湖西引排工程,已按批准的规模和标准全面完成。


  2、长江堤防达标建设工程。从1997年到2003,共完成长江江港堤加固51.7公里,新建、改建沿江水闸8座,加固水闸5座,完成填塘固基59万立方米,堤身灌浆41公里,并完成了管理设施配套建设。


  3、太湖大堤应急加固工程。自2000年开始实施,到2003年底,对总长73公里的太湖大堤进行了全面加固。


  4、城市外排工程按计划实施。望虞河局部洼地治理工程、锡澄运河护砌工程、白屈港河道四期工程已相继完成。


  5、宜兴横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蓄水量从4000万立方米增加到6000万立方米,达到2000年一遇校核标准。


  (二)综合治理使蠡湖水环境大为改观


  无锡是距离太湖最近的城市,中心商务区与太湖直线距离只有6.7公里。2002年起,我市投入近60亿元,开始实施太湖梅梁湖、蠡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主要包括生态清淤、污水截流、退渔还湖(林)、动力换水、水生态修复、湖岸整治等6项重点工程。整治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蠡湖的湖体水质,2003年底,蠡湖高锰酸盐和总磷指数分别比2002年下降21%和31%,提前达到2005年国家考核要求,西蠡湖水体达到景观用水。宜兴太湖沿岸的富营养指数也有所下降。贡湖、小湾里等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特别是实施环湖截污网建成后,日截污能力可达10万吨,服务片区达62平方公里,每年减少向蠡湖排磷、氮1350吨,有效地防止水源再污染。芦村污染处理厂三期工程的完工,使污水的二级处理能力达10万吨每天。


  (三)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


  无锡市城市防洪工程包括建设保护范围为136平方公里的运东大包围、运西片6个圩区的达标建设和山洪防治等内容,共建设八大枢纽,总投资约14亿元。目前仙蠡桥、江尖两大枢纽工程已建成使用。整个工程预计在2007年全面完成,届时无锡中心城区的防洪标准将提高到200年一遇。


  (四)河道整治成效显著


  2003年市政府确定了城区河道综合整治三年计划,对城区26条河道综合整治,具体提出了“治理三个重点,建设一个亮点”的工作目标,第一批河道整治项目于当年正式启动实施,包括截污、清淤、护岸、建景造绿等工程。计划投入43.7亿元,对城区总长56公里的26条骨干河道进行综合整治,目前已完成了18条城区河道的综合整治任务。2004年2月,市委市政府又决定对城区88条小河浜进行综合治理,与城区河道一起实施,要求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同时列入的还有投资1.6亿元的广唐联圩13条河道综合整治。目前广塘联圩和88条小河浜已完成治理目标。整治后的小河浜,驳岸美观、河水清澈,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彻底改变了“臭水河、断头浜”的形象,成为老百姓休闲娱乐的新场所,是城市里一个个亮点,一道道风景线。


  (五)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把地下水禁采作为加强水资源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到2005年底,共封井1082眼,铺设供水管网2000多公里,通达65个镇;先后建成锡东水厂和苏南区域水厂,增加日供水能力50万吨,使252万农村人口吃上了自来水;全市地下水年开采量从2000年的5286万吨下降到“零”。目前,锡澄地下水漏斗中心区水位从禁采前的88米上升到了85米,其他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回升。


  (六)科技对水利发展的贡献份额大幅提高


  目前,全市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多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由市、区两级管辖的重点水利闸站113个,万亩以上圩区二级排涝站287座,大小水库19个。这些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2000年以来,我市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应用当今计算机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手段来解决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到目前为止,水利信息化建设已投入1500多万元,采用世界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及视频会议技术,服务器双机热备及中间件技术、大屏幕投影幕墙技术、数字会议技术、智能化集中控制技术、多路实时信息采集及处理技术、空间数据基础地理信息及Web技术、CDMA无线虚拟专网技术及洪水预报等技术,建成了水利信息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功能会议及智能化中央控制系统、水文遥测与视频图像监视系统、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移动水利通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内外网站等七大系统。现代的信息化技术与水利工程管理的结合,不仅将水利工程管理从单一工程的管理提升到了全局工程管理的层面上,而且大幅度提高了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和效益。


  (七)对社会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日益凸现


  多年高水平的水利建设,使许多相关产业和行业因带动和辐射而发展、壮大。


  ---带动了城乡公路建设和复垦。许多堤防基本都成为城乡公路的路基,象宜兴太湖大堤、江阴长江大堤,铺上沥青就成为等级公路。八年城乡河道清淤推动了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累计筑驳岸750公里,绿化长度420公里,增加绿化面积260万平方米。复垦造田2900亩,增加了农业可用良田,节省复垦资金2750万元。


  ----拓展了旅游业空间。无锡现在许多的水利工程已成为旅游景点,蠡湖治理中退渔还湖区、生态修复区,梅梁湖泵站所在地勃公岛、江尖水利枢纽、宜兴横山水库等,都成为旅游基地,每年接待全国各地和海内外游客超过百万人次,特别是蠡湖治理后成为开放式公园,每年“五一”、“十一”黄金周,都有超过30万的本地及外地游客到景区游玩。


  ----拉动了投资开发。良好的水环境促进了投资开发,蠡湖治理后,由于环境改善,湖周围地价由每亩30万元涨到几百万元,2003年,45公顷的蠡湖新城一号地块出让成交价高达16.71亿元。变“靓”后的太湖不仅成为无锡市民休闲游览的新景点,还吸引了海内外大批客商。


  ----优化了人居条件。从2000年以来,利用现有水利工程调长江水进入锡澄地区河网,增加水体循环自净能力。2003年调动1亿立方米活水入城,2005年增加到2.2亿方。同时每天从京杭运河、古运河等水系调动55万立方米的活水引向城区河道,用来改善城区水质,影响范围达45平方公里,使54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二、无锡水利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主要矛盾


  水利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紧密相连,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也遇到了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主要是:


  1、防汛抗灾形势更加严峻。现在的兴修水利、抗御自然灾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经济社会越发展,城市化进程越加快,城市单位面积所承载的经济产出能力越大,含金量越高,灾害造成的损失越大,越淹不起。目前我市防洪大包围工程还没有建成,城市防汛的薄弱环节很多,我们还不能高枕无忧。一是太湖流域防洪工程还不能发挥整体效益,我市仍面临洪涝不分、因洪致涝、洪水出路不足的防洪压力。武澄锡引排工程目前尚不能形成封闭圈,我市上游还有多座水闸未建成,武澄锡低片仍然是洪涝不分。下游望虞河在汛期高水行洪,洪涝东排受阻,造成我市境内高水位持续时间长,增加了防洪压力。宜兴市为湖西地区洪水走廊,汛期上游洪水入境,下游受太湖高水位顶托,洪涝滞留时间长,中部圩区防洪压力很大。二是城市防洪设施标准低,抗洪能力弱。城市防洪设施建设滞后,无锡城区防洪大包围工程正在实施,目前还不能发挥效益,城市防洪工程现状只能抵挡20年一遇的洪水。老城区的排水管网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存在标准偏低,年久失修,淤塞严重,排水能力不足等问题。另外,由于城市建设,旧城改造,新旧排水管网系统不配套,未改造的地方涝水无法外排,形成新的低洼和易涝区,难于承受强暴雨的袭击。三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不少圩区防洪排涝工程标准降低,抗洪能力减弱。虽然已经全面实现地下水封井禁采,但目前全市地下水漏斗区面积还达200平方公里。特别是锡东及锡西的洛社、前洲、石塘湾等漏斗中心区,地面已平均下沉了1-1.8米,高地变平地,平地变洼地,一些河道成为地上河,带来严重的防汛隐患。四是河湖水系不畅,淤积严重,降低了河网调蓄、行洪能力。一些开发区及工业园区近年来建设发展很快,内部河道水系被打乱后未得到及时整治,内部水系尚未得到全面沟通。一旦下暴雨,工业园区出现内涝的可能性很大。


  2、水环境恶化仍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近几年的整治,内太湖和内河的水质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太湖污染的总趋势仍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内河的水质状况仍时有反弹。一是点污染源,主要包括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无锡市人口密集,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年排放2.01亿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市区达到60%,农村生活污水一般都是直接排放,城市中相当部分居民区雨污未分流;50%城市住户的洗衣机废水未接入污水管道,直接排入下水道。全市共有36542家工业企业,工业污水排放总量4.28亿吨,全市自来水厂尾水年排放量1000万吨。由于工厂众多,达标排放后污染物总量仍很大,远远超过允许纳污量。二是面污染,主要包括种植业污染、渔业污染、禽畜养殖业污染、旅游业污染。全市共有农田246万亩,农业物产丰富,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施用的化肥农药流失量较大,农业面污染仍较严重。大水面养殖,造成鱼池肥水、底泥污染和剩余饵料污染。还有禽畜排泄物10-20%直接进入水体。特别是水上旅游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有相当部分进入水体。还有航运污染及其它非点源污染等。三是境外污染源。其中由江南运河进入无锡的氮磷有0.54万吨/年,由宜溧山区进入宜兴河流的氮磷有1.18万吨/年。通过对无锡地区44条主要河道及太湖、鬲湖、横山水库等水域的66个水质监测断面(点)的监测结果表明:符合II类水标准的断面点占总监测断面数的3.7%;符合III类水标准的仅占3.7%;劣于V类水标准的断面占总监测断面(点)数的64.6%。也就是说,超III类水标准的断面(点)占总监测断面(点)数的92.7%。


  3、建设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迫在眉睫。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水环境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现代化的水利设施更需要科学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相匹配。现在有许多现实的问题亟待解决。水环境整治后的长期管理和维护如何运行?对水利如何进行投资和融资,市场化道路如何走?水利工程的管理机制如何创新?如何实现水的责权利的统一?这些问题的破解,将赢得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大大提升,实现水利的科学管理、现代管理和长效管理。


  三、构筑无锡现代化水利框架


  今后五年,是无锡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入基本实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也是无锡水利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机遇期。无锡水利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统筹规划、科学治水、人水和谐”的治水新思路,解决“三个问题”,实现“四个转变”,完善“五大体系”,抢抓发展机遇,谋求水利的率先发展,为无锡经济社会提供良好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保障。


  (一)总体目标


  适应全市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建立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的高标准的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供给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保护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发展服务体系,逐步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调度优化、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环境优美、行业兴旺、队伍文明的先进水平,建成面向经济社会的保障型、服务型、促进型的先进的水利体系。


  (二)具体举措


  1、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加快水利建设。突出城市防洪和水环境治理,统筹解决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突出的水问题,提高城市水利工程抗灾标准,改善城市水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把城市防洪和调水工程、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太湖综合整治、农村水生态修复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全力以赴,保质保量,抓实抓好。2007年完成无锡城市大包围工程,为无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环境保障,为实现全市现代化目标保驾护航。二是加强水利管理。做到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从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出发,确保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生产用水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的需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水利重大作用。保护好长江、太湖、重点水库等水源地。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深入开展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发挥工程效益,使之在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方面起到更大作用。三是深化水利改革。突出水利机制体制创新,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水价、水权和水市场改革。加快推进干部人事改革。


  2、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实现从传统技术的水利向科技创新的水利转变。二是实现从单一工程水利向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型即资源水利转变。三是实现从防灾水利向环境水利转变。既要防止水对人的伤害,又要防止人类对水的无节制索取和破坏,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四是实现从农村水利向城乡水利并举转变。认真研究水利如何更好地为城乡服务,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综合考虑水安全、水供给、水环境、水文化等多方面的要求。


  3、完善“五大体系”。根据无锡水利现状以及无锡社会经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在今后5-10年内,无锡水利需要建立起五大体系:即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信息化水利管理体系和现代水利发展服务体系。


  防洪减灾体系:


  (1)全面推进武澄锡虞区、湖西区(宜兴市)的防洪工程建设,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其中万亩圩区和有重要设施(包括人口密集的镇所在地、重要工矿企业)的千亩以上圩区达到50年一遇,其余圩区不低于20年一遇。


  (2)加快无锡城市防洪工程实施步伐,到2007年基本建成城市防洪工程,使无锡市区的中心城区的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市区其余地区达到50-100年一遇。


  (3)加强江阴、宜兴城区防洪工程实施,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4)、长江、太湖、望虞河等流域性堤防达到50年一遇标准,新建或改建工程按100年一遇标准实施。


  (5)各类水库按各自的防洪标准达标。


  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


  (1)全市完成修建防渗渠道2400公里,新增(改造)节水灌溉面积80万亩,使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00万亩;改造灌溉站800座;全面构筑我市灌溉量水工程体系,白屈港灌区全部安装计量设施,其他小型灌区安装一至二级量水设施。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实现负增长,争取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目前的0.54提高到0.63;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力推广喷灌、微喷灌、滴灌等高压输水灌溉工程。至2010年计划发展喷微灌5000亩。


  (2)继续抓好水库、塘坝的修建,进一步提高雨水集蓄能力;搞好小流域治理,发展观光、生态农业。2003-2010年计划整修水库、塘坝200座,新挖塘坝20座,新建中型水库1座,累计增加蓄水量2100万方。


  (3)实施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初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供需平衡。利用沿江河道将长江水调入无锡锡北地区及城区,每年从长江调水量在12亿立方米,再利用外河调水进入城区小河道,改善城区水环境,确保本地区工农业及居民生活用水需要。


  (4)利用经济杠杆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按照国家的水价政策制定优水优用合理水价,利用经济杠杆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大力推进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开展全成本水价的研究;逐步完善农业供水计量设施,推行计量收费。


  水生态保护体系:


  (1)实施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管理,严格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确保各种水域永续使用。到2010年,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90%以上。


  (2)坚持不懈开展城乡河湖清淤工作,实施综合整治,畅通水系,改善水质。继续实施内河河道清淤,把河道清淤作为水利部门的日常工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清淤任务。2003—2005年已完成清淤6590万立方米;2006-2010年计划完成清淤2500万立方米。


  (3)完成蠡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梅梁湖生态清淤工程,减少太湖的内污染源。在完成蠡湖生态清淤的基础上,实施完成调水、截污、退渔还湖、河道节制、湖岸整治、生态修复等综合整治工程;梅梁湖2006年到2010年前清淤550万立方米。


  (4)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适时实施调水改善区域水环境,重点实施无锡城区和各市(县)区城区及其主要乡镇镇区。其中无锡城区按既定调水方案定期对北塘大联圩、盛岸圩、耕渎圩、兴隆圩、塔影圩、东风圩等实施调水。


  (5)以建设“清水通道”为主线,新建若干调水工程改善水环境。结合城市防洪大包围建设,完成配套的梅梁湖泵站工程,调引太湖水改善无锡城区、梅梁湖、蠡湖的水环境。筹建建设新沟河“清水通道”,引长江水进入无锡地区,改善城乡水环境。年内启动建设走马塘河道拓浚工程,彻底解决无锡锡东地区洪水、涝水出路问题。


  信息化水利管理体系:


  (1)2006年前建立水情、雨情、风情实时遥测系统,将太湖局、省水利厅、宜兴市水利局所建的水情遥测系统数据整合到我局的水情实时遥测数据库中,建立全市各地下水位、河湖地表水质(COD、溶解氧、总氮、总磷,氨氮)的监测。并通过网页形式进行发布,实时了解我市的实时水情、雨情、风力、风向、地下水位、河湖水质的数据。


  (2)2007年建立重点水利工程闸、站的视频实时监视系统,实时监视各节制闸、船闸,泵站及机房的工作状态,监视画面可通过广域网传输。网上各用户可通过IE浏览器实时监视各工程的运行实况。


  (3)2010年前实现沿江、沿湖、望虞河沿线、蠡湖沿线闸、站,宜兴横山水库的集中自动化控制及重点闸、站的远程遥控等。实时提供各类水利工程的运行技术参数,水文、水质、气象情况以及工程运行的实时监视画面等,为科学、合理地调度水利工程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提供一个网上远程控制水利工程运行的环境。


  现代水利发展服务体系:


  (1)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水管理体制。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水资源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为核心,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管理体制,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质与水量统一管理,逐步实行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


  (2)加快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改革步伐,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加快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全市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全部实行分类管理,使水管单位逐步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


  (3)建立完善的多元化水利投入机制,加大水利投入。在实行“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分级负担”以及加大水利工程更新改造及维护运行管理费投入比例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合法经营收费,盘活存量,扩大财源,拓宽管护投入的经费来源渠道;加大新建水利工程基本建设投入,用“经营水利”的理念,健全城市水利投入机制。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6年11月17日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