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节水技术协会理事长张岳发言


2006-11-17




关于推进中国水利现代化的几点意见


中国农业节水技术协会理事长




  一、关于水利现代化


  人类在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水利的要求是不同的,水利是围绕着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在社会生产力较低,社会相对贫穷的时代,人类的第一需求是发展生产力,解决温饱问题。当社会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人类开始逐步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质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到21世纪中叶,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是支撑和保障国家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命脉、支撑和保障。因此,农村水利现代化是水利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水利现代化又是国家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近年来全国水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针,坚定不移地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对农村水利现代化到水利现代化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农村水利现代化和水利现代化建设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尤其是沿海和发达地区在现代化研究和实践方面已积累了很宝贵的经验。
  我国水利现代化问题是适应国建现代化建设而提出的,并逐步发展成为现代水利发展的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大规模的水利基础设施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又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这一切使得水利现代化建设在我国既有了需要,又成为可能。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国外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600-1000美元时,应该进入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目前全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这对实现水利现代化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我想信通过这次高级论坛会议,水利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农村水利现代化起步开始研究水利现代化到全国研究国家水利现代化的标准已历时将近十年。这次高级论坛会议是总结交流和继续推进水利现代化的一次盛会。


  二、关于水利现代化的进程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有水利现代化作保障,因此,水利现代化的进程不仅要加快,而且要有超前意识,才能保障国家和省市的现代化。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低水平、低技术的组合,高物质的投入、拼资源支撑经济的高增长,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再靠拼资源、高物质投入巳难以为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现代化的核心,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在有了一定物质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科技,运用到各个领域,最终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水利作为国家的一个行业部门,也不例外,长期以来,水利一直是靠高物质的投入、靠数以万计的水利基础设施支撑农业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水利建设存在的“重大型轻小型、重骨干轻配套、重工程轻实效、重建设轻管理、以及重治理轻配置的倾向至今未能根本扭转,导致水多、水少、水赃与水环境恶化的三大灾害问题成为当今水利建设的三大任务,尤其是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问题已成为21世纪水利建设的主要矛盾和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
  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同样水利现代化首先也是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观念的现代化的核心是治水思路的转变。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要研究下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采取有力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针对水利发展面临的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把水利建设作为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关键是首先转变治水的思路。要把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作为我们治水思路的转变过程,作为水利事业全面发生根本变革的过程。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调度和节水治污作为推进水利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将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形成产业化经营模式作为现代水利的重要特征,将加快供水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作为推进现代化水利的重要手段,最终建立以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为基础的节约型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和措施优化组合的防灾减灾体系。


  三、关于水利现代化的评价标准


  水利现代化是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这是一个新的问题,因为衡量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虽然党中央提出了四个方面,但其中只有一项定量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翻二番,因此,要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水利发展指标体系,还得从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与水利现代化的评价指标出发来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水利发展指标体系,只有将这两个发展阶段做为整体考虑,才能根据水利现代化的评价指标制定小康社会的水利发展指标体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际上就开始研究国家现代化的有关问题,但每个国家的各个行业如何确定相适应的现代化标准,还没有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但根据我们国家提出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针对目前水利的现状、问题和总体目标,水利现代化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虽然有些省在探索水利现代的评价方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水利现代化的客观标准,国内外专家都认为,应当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否则难以相互进行对比。
  现代化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过程的评价,评价方法分为三类: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综合评价。定性评价比较全面,但人为因素较多。定量评价相对比较客观,人为因素较少,但数据来源受统计资料质量影响较大,,他能反映水利的现代化实现程度,具有较高的可检验性,一级评价指标相加之和除以10达到100%,即迈入现代化的门槛。在定性和定量评价的基础上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水利发展评价指标则按现状值和设定的水利现代化目标参照值确定。


  四、关于水利现代化的评价指标的几个问题


  1.水利现代化建设不是封闭式的,要在国家整个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制定水利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与全国、全省及其他相关部门的现代化进程要衔接,因为水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2.水利现代化的实施要不要分地区制定不同的指标,我认为作为现代化应当是统一的综合指标,各地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在综合评价指标中通过二级指标来体现。但推进水利现代化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配匹。
  3.水利现代化建设是纲要性质的,是制定规划的基本依据,规划是按纲要制定的,因此,水利现代化建设不要等同于水利发展规划,有些是工程标准,属于设计规范要求的,也不要与现代化指标混淆。现代化应当是一个动态的、纲领性的、综合性的、反映现代化水平的、指导性文件。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也是综合性的,比如,上海在制定自来水指数时,是由五项指标评价组成的,即供水量、供水平均服务压力、管网综合合格率、出厂水平均浊度、管网水平均浊度。
  4.水利现代化的指数是反映现代化水平的指标,不要与工作目标混合起来,比如,水行政许可、审批(审查)率要达到100%,水事纠纷的调查处理率和水事案件的办结率均要达到90%以上。这样的指标在不是实施现代化的地区也应该达到,并不是实施现代化才应达到的指标。
  5.从国际上经验来看,水利上有三项指标是能直接反映现代化水平的,一个国家的年人均综合用水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水平的指标,用水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指标,单方水的效益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尺度。
  6.现代化指标指数的制定应以水利统计资料为基础,经过筛选后,选择能直接反映现代化水平的指标,以权重形式,按百分制打分形成综合评价指数,虽然综合指数评价复杂一些,但能综合反映现代化的水平。现代化指标的制定,并非越高越好,应当是体现进入现代化建设底线(或进入现代化门槛的指标)的指标。
  7.现代化水利体系和评价指标,最好分开,一是定性,一是定量,定性和定量混在一起,透明度不够,从定性和定量这两个方面评价就能充分反映水利现代化的实际水平。但现代化指标不宜过多、过复杂,应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有些指标不是本行业为主体的,应尽可能不列入本行业的指标体系。比如,绿化指标等。有些指标也不宜过高,比如,信息化指数,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工业基础已经十分雄厚,信息化才能够迅猛发展。我国尚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虽然可以跨越式发展,但也要切合实际。
  8.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差异性极大,南是涝北是旱,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防洪、灌溉、排水和供水都不一样,因此指标体系采取综合评价,主要是体现水利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综合水平,是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必不可少的标志,达到这些目标就是水利开始进入现代化的行列。因此各地在制订综合评价指标时,同样的综合评价指数就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通过二级指标组成。
  9.关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的将评价指标分为起步、初步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制订发展指标,我认为既然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进程,在制订指标时应以底线为指标,即进入现代化进程的起始目标为基准即可,作为规划可以按照现代化建设的纲要目标,制定具体实施的步骤。各地水利现代化的进程,应由各地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各地发展的规划目标制订。但必须在全国统一的评价指标下,共同的目标都是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水情和民情,并具有时代性的全国水利现代化建设纲要,共同把水利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0、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从总体上讲是国家和各地水利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农村水利现代化的评价指标要与大水利现代化的评价指标相衔接,可以在二级指标中体现各地的实际。


  五、关于水利现代化的综合评价和对比的方法


  根据十六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基于以上的水利现代化的定性指标,我们借鉴了国际上常用的国家现代化的评价方法,按照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两个发展阶段,水利现代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支撑程度。结合水利事业的特点,根据有关统计资料,选择了10项可以数字量化打分的作为一级指标,包括反映水利现代化水平的宏观发展指标和水利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综合指标。在这10项一级指标中,有些指标可以根据水利设施状况和重要程度再选定几项二级指标组成综合指标,以2050年设定参照值,达到综合实现程度100%为进入现代化的门槛。
  考虑到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按省、自治区、直辖市定量,缺少相应统计资料,因此,我们根据国家基本现代化评价指标和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将两者进行组合,即将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和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的主要指标,不是按权重测算,而是从现状出发进行排序,并根据排序位次数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按照现状设定为四级作为位次排序的参照值,根据目前经济社会和水利发展指标,设定四类标准值按1、2、3和4进行排序。据此排出了五批不同时期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的省区市。
  为了将水利现代化综合评价总分与国家现代化综合评价总分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又将目前有关部门对国家和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现状得分排序情况与水利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现状得分排序情况进行了对比。


  六、关于水利现代化综合评价成果


  根据我国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的战略目标,我国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前景是:
  ●从定性评价来看,21世纪中叶,我国水利现代化水平力争比较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利现代化当时的水平,预计21世纪中叶我国防洪安全体系基本能保障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北方水资源短缺得到缓解,流域、区域间水资源条件差异和缺水状况有明显改善,水资源总供给和总需求实现基本平衡,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形成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用水的合理结构和生活、生产、生态三者用水的合理组成,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水利现代化支撑和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从定量分析来看,目前我国水利现代化水平的综合实现程度为56.0%,预计到2010年达到63.0%,2020年达到77.0%,2050年达到100%,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时,水利现代化将走完3/4的路程。
  ●与发达国家比较,从水利基础设施数量上讲,中国位居世界前列,但质量水平就比较低,科技含量及管理水平就更低。全国各省、区、市目前水利现代化的综合实现程度虽然都超过了50%,但地区差异性很大,而且每提高10个百分点难度也很大。目前达到65%以上的省市有:北京、江苏、上海、广东、天津5个省市;达到47-55%以上的有:江西、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宁夏、西藏7个省区。其他19个省区都处在55-65%之间,两头小中间大十分突出。
  鉴于中国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中国水多、水少、水脏三大问题仍然是21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从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与发达国家对比来看,我国供水安全、水旱灾害综合减灾能力、生态环境安全、用水效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尤其是在水行业能力建设方面差距最大,充分说明了我们水行业的人员素质比较低,科技含量与管理水平不高的特点。从全面分析区域水利发展状况定量分析来看,我们不仅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的差距,而且国内省区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为了全面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我们又将国家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与水利现代化的评价指标进行组合,不按权重测算,从现状出发进行排序,并根据排序位次数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虽然国家明确了21世纪中叶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但考虑到各种不确定同素,尤其是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难以在短期内扭转,消除贫困的任务又十分艰巨,加之国际上难以预料的变化因素,因此,水利现代化的进程至少应与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同步。这种排序分析的方法只是一种探索,因为水利现代化与经济社会现代化指标相组合本身就比较复杂,其排序结果与实际进程肯定有所出入,但这种评价方法对决策部门进行横向比较,可以说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平台,这种方法不象前一种以十项评价指标定量测算的方法,可以测算出目前和未来各自的综合实现程度处于什么水平。按排序法进行测算的成果表明,排在前面的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6个省市;排在后面的有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9个省区;还有一半的省、区、市排在两者之间,也是两头小中间大,与全国10项统一评价指标对31个省、区、市的测算结果有很大的相似性。
  ●为了与国家现代化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又将目前有关部门对国家和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现状得分排序情况与水利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现状得分排序情况进行了对比,从排序对比来看,可以说明排名前几位的与水利排名非常接近,尤其是北京、江苏、上海、广东、天津等(5省市)前几名都比较一致;排名在最后面的7-8个省区大多在西部地区,也比较一致,按照新经济指数的总分都在12以下,按照中国科学院2001年笫一次现代化水平总分都在70以下,按照农业现代化的排序总分都在25%以下,按照我们测算的水利综合实现程度总分排序基本都在60%以下。总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部门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对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和补充,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在省内进行对比,并在省际范围内进行排序。从上述区域经济社会与水利发展的主要指标分析来看,现代化水平高低既大体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并反映了各省(区)地区的经济结构等不同的自然、历史特征,也反映了水利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因此,根据自然、经济、社会与水利发展基础和水资源条件等现实条件考虑,区域战略应该是我们实现水利现代化战略中的重点战略,不同区域要根据全国统一的评价指标结合其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水利设施状况制定水利现代化发展目标,区域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规划和部署各自的任务和具体实施策略、步骤与对策措施。总而言之,就全国而言,必须根据自然、经济、社会等现实条件考虑,以经济社会和水利条件为基础,采取分区推进战略。
  水利现代化对一个专业部门来讲,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因此,我们是在探索中求共识,在发展中去完善。以上只是个人这几年在水利现代化研究方面的一些认识和做法,希望与大家共同去探索和完善。
  根据我调整后全国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如果将无锡与全国、全省和上海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水利有关指标,通过测算进行对比,我们就可以从中去找出差距。
  行 政 区 全 国 上海 江苏 无锡
  GDFP(亿元) 183084.8 9154.2 18305.7 2804.7
  人均GDP(万元) 1.404 5.147 2.456 5.10
  城镇化水平(%) 43.0 89.1 50.1 67.0
  粮食产量(万吨) 48402.2 105.4 2834.6 157.8
  笫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2.6 0.9 8.0 1.7
  水资源总量(亿m3) 24129.6 25.0 204.0 18.04
  总用水量(亿m3) 5547.8 118.1 525.6 16.4
  人均用水量(m3) 427 678 707 381
  万元GDP用水量(m3) 399 155 332 58
  农业用水比重(%) 65 16 55 31.3
  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m3) 450 477 535 431.3
  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L/d) 212 324 223 142
  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L/d) 68 151 80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m3) 196 223 237 30.7
  生态环境用水量(亿m3) 1.4 2.3 0.8
  水利现代化实现程度(%) 56.0 66.8 67.2 70.6
  水利现代化排名 3 2
  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 31.4 64.3 41.2
  农业现代化排名 1 7
  国家现代化实现程度(%) 78 97 86.0
  国家现代化排名 1 6

  注:镇生活每日量系按户籍和常驻人口平均值测算


  根据有关相近城市的指标对无锡水利现代化水平进行了估算,目前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大约71%左右,2010年达到77%,2020年达到86%。
  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 现状值 2010年 2020年 2050年 全国现状值
  综合实现程度(%) 70.6 77.0 85.6 100 56.0
  1.人均综合用水量(m3) 381 390 400 450 427
  2. 水旱灾害损失率(%) 1.0 0.9 0.8 0.6 3.5
  3. 用水结构指数(%) 31.3 30 25 20 65
  4.城市供水普及率(%) 100 100 100 100 85
  5.农村水利发展指数(%) 60 70 80 100 30
  6.万元GDP用水量(m3) 62.4 50 40 30 399
  7.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95 100 100 100 63
  8.单方水产出效益指数(%) 70 80 90 ≥90 19
  9.水生态环境指数(%) 70 80 90 100 8
  10.人力资源指数(%) 40 45 60 ≥90 23

  注:本表预估限于资料,仅供研究参考,不宜引用。

  八、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制定了“三农”工作“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要战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基础。
  农村水利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作出贡献。我想引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他曾明确指出。“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但是,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快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
  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做好“三农”工作。
  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对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固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和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改造”列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这是全面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和粮食主产区安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措施。
  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要发展农业生产力,必须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很多人认为韩国新农村模式可以借鉴,曾经担任过韩国政府总理的李寿成,对自己的开场白做了这样的解释。他说,上世纪70年代初启动新村运动时,韩国农村的条件非常恶劣,通电的村子不到20%,有自来水的还不足15%,80%的农舍还是茅草屋;人均年收入才几十美元;政府财政也没有什么余力。
  曾经担任过韩国政府总理的李寿成,对自己的开场白做了这样的解释。他说,上世纪70年代初启动新村运动时,韩国农村的条件非常恶劣,通电的村子不到20%,有自来水的还不足15%,80%的农舍还是茅草屋;人均年收入才几十美元;政府财政也没有什么余力。
  虽然“韩国模式”为人所称道,但若细察,则中国新农村建设的起点与目标,与韩国的新村建设都有极大不同。韩国新村建设的初始时期,虽然经济落后、民生凋敝,但其社会组织结构、文化传统依然完整,政府的助力有效地整合、调动农村中的各种社会资源,促进了传统农村、农业的转型及与现代社会的接轨。而在当下的中国新农村建设中,产业结构、组织结构、文化结构的多重建设必须同步进行,其复杂和艰难远非韩国经验可以覆盖。
  同时,经过30多年的努力,韩国农业人口已经从当初的近70%,下降到目前的7%左右,农业人口人均过万美元的收入,也与这样的人口结构调整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如此大规模、大比例的人口转移,在相当时期内也很难在中国实现。因此,如此巨大的不同,决定了中国新农村建设对韩国经验的学习、借鉴,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水情和经济社会结构等各方面的因素。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