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委:西北地区水资源状况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2006-06-01

西北地区水资源状况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一、西北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1、西北地区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位置。

西北地区地域广阔,涉及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七省区,占全国国土面积近40%,世代聚居着汉、藏、维、回、蒙、土等近50个民族,与多个国家接壤,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但是,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不足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并且东、西部的差距仍在扩大。加快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贫富差距,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2、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使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

西北地区天然气、石油、煤炭的远景预测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如石油探明储量372亿t,占全国37%;天然气资源20.92万亿m3,占全国50%以上;煤炭资源7877亿t,占全国80%以上。另外,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如有色金属、钾盐、镁盐、石棉、稀土等也十分丰富。同时该区还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特别是新疆、黄河黑山峡河段两岸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该地区突出的资源优势使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潜力。

3、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地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贺兰山以西的内陆干旱区,地貌上分为准葛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盆地和河西走廊、阿拉善高原等独立单元,大部分盆地中心都分布着广大的沙漠戈壁,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生态环境脆弱。河流水系及其滋养的片片绿洲,是当地居民休养生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阻止土地荒漠化、沙漠扩张的重要屏障。随着经济社会用水的不断增加,大部分河流尾闾干涸,植被枯萎,生态环境恶化,不仅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且已成为华北地区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因此,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水资源短缺已成为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西北地区水资源贫乏

西北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00mm,其中黄河流域422mm,内陆河区153mm,塔里木盆地东部、吐哈盆地、河西走廊西端等广大地区最为干旱,局部地区降水量在10mm以下,而蒸发量在2000mm以上。西北诸河区多年平均径流深为35mm,仅为全国平均径流深288mm12%,且无人居住的沙漠戈壁广布,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维持脆弱的生态环境又必须利用一定水量,使可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量更加有限。

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35亿m3。黄河以其占全国河川径流量2%的有限水源,承担本流域和下游引黄灌区占全国15%的耕地面积和12%人口的供水任务,同时还有向流域外部分地区远距离调水的任务,黄河水资源对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黄河又是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t,故有限的水资源还必须承担繁重的输沙任务,水沙异源、水沙关系不协调,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因此,作为黄河主要产水区的上中游地区,黄河水的配置要统筹考虑国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兼顾上中下游的用水需求,则可用于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量也是十分紧张的。

2、西北地区水资源已过度开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北内陆河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水量被大量挤占,大部分河流尾闾干涸,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如石羊河流域2003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达172%水资源消耗量远大于水资源总量,完全依靠超采地下水维持,致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大面积植被枯萎,大片土地荒漠化,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生存条件,甚至沦落为生态难民。许多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或完全断流,新疆的罗布泊、艾比湖、玛纳斯湖等已经萎缩甚至干涸,河西走廊石羊河下游的白亭海、青土湖,黑河下游的居延海以及疏勒河下游的哈拉诺尔湖都先后干涸,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

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黄河耗水量为122亿m390年代总耗水量达到367亿m3,增长了2倍,部分省区已经超过分配的可供水量指标,水资源利用已经超过承载能力,生态环境水量被大量挤占,上世纪60年代入海水量为527亿m390年代只有119亿m32000年仅为41亿m3。干流水量锐减导致河流功能下降、河道形态恶化,水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如宁蒙河段,河床不断淤积抬高,主槽萎缩严重,已经悬河之势,防洪防凌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黄河下游河道,主槽的过流能力由过去的6000m3/s锐减为2001年的1800m3/s左右,“二级悬河”加剧,防洪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3、西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现状水资源条件下,黄河流域国民经济需水量为480亿m3,供需缺口47亿m3;西北诸河国民经济需水量为606亿m3,供需缺口37亿m3。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及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充分考虑节约用水的前提下,预计2030年水平,黄河流域国民经济需水量将达到550亿m3,较现状增加70亿m3;西北诸河国民经济需水量将达650亿m3,较现状增加45亿m3;再加上必须考虑的生态环境恢复和改善用水需求以及下垫面变化导致的水资源量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此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成为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西北地区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地区,水资源供求矛盾十分尖锐,但该地区水资源管理、利用方式粗放,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产业结构和水资源不甚匹配,还有较大的优化调整空间。有限的水资源要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根本出路在于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三大体系:一是建立以用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包括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水权分配和转让、水价等在内的一系列用水管理制度。二是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实现从“以需水能力定供水能力”到“以供水能力定经济结构”的转变。三是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节水工程和技术体系。

根据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任务,西北地区要重点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规划为依据,明晰初始水权,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流域初始水权的分配,初使水权分配后,利用水权交易市场,进行水资源二次配置,在水权、水市场的确立、运行体系中,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1987年国务院批复了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在近20年的黄河治理开发和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92年国家计委批复了黑河水量分配方案,指导了黑河流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工作,特别是在近几年的居延海补水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1年国务院批复了塔里木河综合治理规划,明确了各主要断面下泄水量,对保证下游生态环境用水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是确定科学合理的用水指标体系。采用水资源宏观总量与微观定额两套指标体系。水资源的宏观总量指标体系用来明确各地区、各行业乃至各单位、各企业、各灌区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实现宏观上区域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水资源的微观定额指标体系用来规定单位产品或服务的用水量指标,通过控制用水定额的方式,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达到节水目标。

三是加强水资源管理,通过法律、工程、经济、行政、科技等综合措施,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要特别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最重要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充分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另外《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和筹划,也为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四是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按照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建成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体系。

五是要把节水与治污结合起来。建立宏观控制、定额指标两套指标,前者是根据水功能区划,确定水域的纳污能力,对某一区域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控制总量,后者是衡量每个排污单元的排污标准。

2、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用水,逐步实现人水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1)积极实践维持河流生命健康的理念,逐步实现人水和谐

河流不仅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生命支持系统的作用,同时河流的本身也具有生命属性,可以视河流为生命体。但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往往忽视河流生命本体的存在,对河流无限制、掠夺性索取,导致河流岌岌可危,河流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河流功能完全丧失,反过来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人类也将受到惩罚。因此,必须确立人水和谐的理念,不遗余力地维持河流生命健康。

2)实施流域水量统一管理和调度,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协调

在进行河流水量分配时,必须保留合理的生态环境水量,保障河流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维持。在水资源的实际调度管理工作中,必须利用多种手段,实施全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管理,确保合适的生态环境水量。黄河、黑河、塔里木河等河流的水量分配方案中都明确了生态环境水量,并建立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制度和机构,才实现了黄河2000年以来连续6年不断流;黑河2002年以来连续10次向下游居延海输水;塔里木河2000年以来7次向下游输水。

3)加强河源区水源涵养,维持局地气候环境

西北地区河流的产流区一般在上游河源区,河源区就成了一条河和整个流域重要的水塔,河源区水源涵养能力的下降,往往导致整条河流和整个流域的水资源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必须建立协调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使河源地区保护、利用、开发能够按规划有序进行。

4)研究骨干水库运用方式优化调整,以减轻对下游生态环境的破坏

大型水库的修建,往往会改变坝址下游河道的径流过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系统造成扰动,引起库区和河道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别是黄河上大型水库的建设,使黄河汛期水量锐减,水沙过程更加不协调,导致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加重,二级悬河形势加剧。因此,应根据有利于生态健康的目标,优化调整干流骨干工程的运用方式,开展水库生态调度研究。

4、积极实施外流域调水

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严重,在大力实施节水措施,充分挖潜当地潜力的基础上,对自身资源难以承载的严重缺水地区,应积极研究实施外流域调水,进行流域和区域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如新疆的引额济乌工程、引额济克工程、伊犁河调水工程等,解决黄河和河西内陆河地区的缺水问题,主要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水量相对丰沛的长江上游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调水。从大渡河调水25亿m3,从雅砻江干支流调水65亿m3,从金沙江上游调水80亿m3,总调水量170亿m3

1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具有十分显著的特点

西线工程调水入黄河源头,急缺的生活之水、发展之水、生态之水顺流而下数千公里,作用范围最大,可达黄河上中下游广大地区。

可充分利用黄河干流已建和规划的骨干工程调节,较好地协调来水与用水关系,高效利用水资源;且有较好的水资源安全储备条件。

广大的供水范围,巨大的调节库容,黄河上中游地区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国家的宏观政策等都决定了西线工程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于西线工程所具有的特点,除可以从源头调水入黄河,最有效缓解黄河缺水、泥沙淤积、生态环境等问题外,还可兼顾向资源性缺水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河西内陆河地区供水,缓解河西地区水资源供需尖锐、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

2、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作用巨大

1)可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提供急缺水量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入黄河,补充黄河水资源量,可全面遏制黄河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并逐步恢复和改善。根本解决黄河干流断流问题;有效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缓解行业间、地区间激烈争水的局面,大大提高沿黄地区的供水安全保障;利用黄河干流水沙调控体系,塑造理想的水沙过程,减轻干流各河段的泥沙淤积,为实现河床不抬高的目标创造条件;提高河道水环境容量,改善干流及河口地区生态环境;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做出贡献。

2缓解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形势,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提供水资源保障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要求“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西北地区本身水资源严重匮乏,供需矛盾尖锐,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部地区的崛起,迫切要求更高的水资源条件支撑。因此,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西北地区增补水源,有效缓解水资源紧缺形势,将成为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基础条件。

3)可遏制西北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出贡献

西北地区治理和保护环境、建设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关键在水。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为生态脆弱地区提供水资源,可有效遏制土地沙漠化,恢复并建立新的生态系统,大大提高这一地区的环境容量及承载力。通过合理安排上、中、下游用水,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真正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可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贫困人口集中,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但水资源是西北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最基本条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为西北地区提供水资源支持,可大大促进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西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贫富差距,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

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十分迫切

黄河流域水资源匮乏,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黄河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拯救母亲河,迫切需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水资源短缺已日益成为制约西部大开发进程的最主要因素,西部大开发的形势迫切需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已导致局部地区丧失了人类生存条件,出现了“生态难民”,水资源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关键,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迫切需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水资源是西北地区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的最重要支撑条件,南水北调西线是西北地区脱贫致富的基础性工程,对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影响,沿黄广大地区各族人民热切企盼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五、结语

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制约因素。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的水资源供需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同时,又必须尽早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展了50多年,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国内众多单位携手作战,联合攻关,进行了大量勘测、规划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技术成果,具有扎实的前期工作基础。20015月,《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通过审查,并纳入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同年,第一期工程进入项目建议书阶段,2005年水利部要求开展第一、二期工程水源合并研究工作,2006年年底完成项目建议书。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模巨大、条件复杂、技术施工要求高、工期较长,必须加快前期工作步伐,争取在“十一五”末具备开工条件,使这一伟大的战略性工程早日建成通水,早日造福人民!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6年6月1日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