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委书记云峰发言


2006-05-28

 

建设节水型社会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共鄂尔多斯市委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为黄河环绕,面积8.68万平方公里,辖7旗1区,人口140万。境内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占总面积的48%,丘陵沟壑区、干旱硬梁区占总面积的48%。全市自然条件恶劣,十年九旱,年降雨量150—300毫米,年蒸发量2000—3000毫米,境内水资源总量29.6亿立方米,黄河年过境水量306亿立方米,分配我市的黄河初始水权7亿立方米(目前87%用于农牧业灌溉),水资源匮乏,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一度是内蒙古最贫穷落后地区之一。
    鄂尔多斯矿产资源富集,煤炭探明储量1244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7504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1/6和1/3,具有发展能源重化工产业的独特优势。近些年来,特别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随着一批煤炭、电力等重大项目落地实施,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5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93.4亿元,分别比“九五”末翻了近两番和两番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进入自治区前三位,在西部145个地级市中进入了前15位。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加之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配置不科学、利用效率低,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典型的资源型、工程型和结构性缺水地区。为了有效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供求矛盾,我们在积极争取国家和上级水利部门支持的同时,努力探索走出一条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节水型社会之路。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与“三化”发展相适应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据测算,若按过去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到2010年全市年水资源需求量将达到20多亿立方米,特别是城镇生活、工业用水将有大幅度的增加,缺口很大。面对这样的现实,市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围绕统筹城乡、“三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农牧业产业化)互动”、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并实施了“三化互动水支撑、基础设施要先行”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新思路、新举措,通过开源节流,加强保护管理,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着力提高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一是用好地表水。2000年以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以推进水利产业化、市场化为目标,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本着“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加大了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并通过对现有水利工程采取拍卖、租赁和股份合作等形式,多渠道增加水利投入,初步形成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的新格局,实现了投资主体由集体、国家为主向社会各界多元化转变,服务领域由以农牧业和农牧区为主向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并重的转变,管理模式由政府直接管理向政府主导、企业开发、市场运作的间接管理模式转变。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在工业项目集中、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且具备拦蓄条件的地方规划了23座水库,预计总投资10亿多元,总库容8.06亿立方米,目前已有考考什纳、乌兰木伦等八座水库完工;月芽树、呼和乌素水库年内建成蓄水;23座水库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年可增加2.54亿立方米的供水能力。全市地表水利用率可由目前的16%提高到36%,将有效缓解水资源供求矛盾。二是合理开发地下水。本着因地制宜、尊重规律、科学办事、采补平衡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先后开工建设了蒙西工业园区、棋盘井工业园区、康巴什新区等一批地下水源供水工程,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多种水源的联合调配,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三是加强以水为中心的农田草牧场基本建设。围绕防汛抗旱、改善生态环境、节水灌溉、人畜饮水、牧区水利等几个重点环节,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以水为中心的农田草牧场建设,节水灌溉面积达到近200万亩,解决了52.75万人、130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为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农村牧区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推进结构调整,构筑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
    过去,我们一方面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是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效益低,经济结构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以2000年为例,全市用水总量为15.64亿立方米,其中农牧业用水14.16亿立方米,占全市用水总量的90%以上,创造的GDP仅为10%左右,而更具经济效益的工业和城市用水还不到10%。在农牧业用水中,水资源利用率不到40%。为改变这种落后现状,珍惜和利用好宝贵的水资源,2000年以来,我们立足市情,全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构筑与水资源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一是调整农牧业内部结构,转变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减少农牧业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农牧业发展思路,对农牧业生产力布局、人口布局、生产方式、种养结构、生态建设、资金使用进行了大力度调整,减少高耗水、低产出作物面积,发展高效益、低耗水的饲草料和经济作物,粮、经、饲种植比例由2000年的41:34:25调整为2005年的21:18:61,畜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实现了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有效地缓解了农牧业生产对水资源的压力。二是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原则,坚决关闭、取缔了一大批小炼焦、小硅铁、小煤窑等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把耗水量低、中水回用、废水处理作为新、改、扩建项目的准入条件,进一步强化了工业用水管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大煤田、大煤电、大化工,引导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促进能源重化工业向集约化、集群化、基地化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路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特别是水资源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三是把加快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全面建设旅游、文化、运输大市,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切实减轻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经过近年来的调整,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16:60:24调整为2005年的8:61:3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使更多的水资源能够向效率高、效益高的工业领域配置,在形成与水资源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与2000年相比,2005年全市用水总量仅增加了1.56亿立方米,增长10%,而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收入实现了11.2%和13.4%的较快增长,植被覆盖度由30%提高到70%以上。在水资源消耗相对减少很多的情况下,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推进三大战略性转移,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
    人类自古择水而居,现代文明离不开江河之助。鄂尔多斯要加快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步伐,在更高层次上推进“三化”互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的中西部经济强市,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比较优势,我们在“十一五”规划中,坚持从实际出发,确立了以水为支撑,走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推进三大战略性转移的发展思路。一是遵循十年九旱的自然规律,收缩传统农牧业战线,发挥黄河、无定河流域的比较优势,集中建设沿河现代农牧业产业带,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发展重心向沿河地区战略转移。二是遵循“三化互动水支撑”的客观规律,以项目聚集企业,以企业聚集产业,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沿河、沿边地区集中,打造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重心向沿河地区战略转移。三是遵循“三化”互动的经济发展规律,适应产业发展和人口布局的调整,把重点城镇布局向沿河沿边转移,集中规划建设沿河、沿边产业重镇,形成与中心城市分工明确、配套协调、梯次发展的城镇体系,建设沿河城镇带,加快特色城镇化发展重心向中心城区和沿河地区战略转移。通过生产力布局的大调整,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从根本上改变鄂尔多斯发展受制于水的被动局面,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将沿河地区作为我市“三化”互动、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主战场,作为扩大开放、带动腹地发展的桥头堡,作为推进经济一体化、建设黄河经济带的重要平台,全面开启鄂尔多斯的发展新时代。具体到水利工作中,要深入贯彻“三化互动水支撑”的思想,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形成“三水并举”与“三化互动”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要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水利部门的治水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特别要抓好正在组织实施的黄河南岸水权转换工程,在确保农牧业用水的基础上,满足重点工业项目用水需求,以水权有偿转让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机制、运行机制;要强化科技支撑和全民节水意识,把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措施来抓,贯穿于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全民节水意识的增强促进水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四、以水权转换为契机,扎实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从鄂尔多斯来讲,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就是要走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路子,依靠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产业化推进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开展水权转换工作,有效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水资源瓶颈问题,不仅是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利用方式的重大转变,而且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提供了现实的途径。一方面,只有通过水权转换促进工业化进程,才能为推进城镇化、转移农牧民、治理和恢复生态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大量转移农村牧区人口和劳动力,是我市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改善,扎实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战略性措施,2000年以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全市转移农村牧区人口26万人,在转移农牧民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一五”时期,我们还要完成25万农牧民的转移任务,其中对生态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较差的2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农牧民实行整体搬迁,建设无人居住的生态自然恢复区,在沿黄河流域集中打造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而水权转换是我们最迫切、最现实、最可行的选择。另一方面,通过水权转换解决了农牧业基础建设的投入问题,是发展农村牧区先进生产力、建设现代农牧业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把水权转换作为加快现代农牧业建设的突破口,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建设沿河现代农牧业产业带的整体构作,通过水权转换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规模农牧业、效益农牧业、集约农牧业,促进农牧业向优势地区、优势资源、优势产品集中,切实改变粗放的生产经营和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今年,要在沿黄河灌区建成20万亩高标准、高效益的节水灌溉农田,通过水权转换建设现代农牧业,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产业支撑。这也就是说,水权转换已经成为推动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件一举几得、举足轻重的大事,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促进生态恢复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位领导,如果说鄂尔多斯水利建设过去取得了一些成就与进步,主要得益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得益于中央、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的领导,得益于国家和自治区水利部门的关注与支持,得益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水利战线同志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资源大市的鄂尔多斯,我们更感到水资源的珍贵和稀缺,更感到节水任务的重要和艰巨。这次会议在我市召开,对我们是一个有力的鞭策和鼓舞,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学习各省、市、自治区的先进经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这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文章,特别是要继续抓紧做好水权转换试点工作,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