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完善政策 创新机制 全力保障山东水利经营健康发展


2006-02-17

完善政策 创新机制

全力保障山东水利经营健康发展

   
山东省水利厅


   
   
   
  “十五”期间,山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省和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的总体要求,完善政策、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水利经营从高速增长、粗放扩张的旧模式逐步走上了持续、高效、稳定的发展轨道。2001至2004年,全省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6.0、99.0、101.0、96.9亿元,在水利企业改制快速推进的形势下,水利经营收入保持了稳步发展的态势。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完善,城乡供水、水利建筑施工、水土资源开发优势产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民营水利、景观水利、招商引资三大亮点逐步显现。 “十五”期间的前四年,全省水利建筑施工收入171.4亿元,占总收入的43.7%;供水收入57.9 亿元,占14.7%;包括水利旅游在内的第三产业收入68.0 亿元,占17.3%,三大主导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75.7%。经过积累,目前水利资产总额达到228.8亿元。
  
  一、提高认识,完善政策体系,建立水利经营发展的长效机制
  
  多年的实践证明水利的改革与发展有力促进了水利经营的快速发展,水利经营的发展又对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作用,水利职工收入、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思想稳定。针对一段时间,水利经营发展冷了一些、松了一些、慢了一些的实际,宋继峰厅长在2000年全省水利经济工作会上提出“全省水利行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落实三个代表的高度来认识水利经济与多种经营,不管有什么困难,我们的认识和决心不能动摇,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地把水利经济和多种经营抓下去”。在2002年全省水利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提出水利经济与多种经营工作不仅要干,而且要大干,要干好。山东水利干部职工对水利经营工作的高度重视、常抓不懈,使山东水利经营一直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
  
  “十五”以来《山东省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山东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决定》、物价、发展计划、财政、建设、水利、环保等六厅局委《关于加快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陆续出台,增强了水利经营发展后劲。2004年,全省征收河道维护费4亿元,其中省级部分8000多万元;水资源费近10 亿元,其中上交省部分1.6亿元,有效支持了省内重大调供水工程建设。特别是2003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决定》后,山东水利改革驶入快车道,水利得到快速发展。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各地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创新思路,运用市场手段,解决工程开发资金,丰富发展了水利建设的新路子。胶州市由政府组织,市场化运作,解决了6.8亿元的滞洪区治理资金问题,黄前水库采取BOT模式解决了9000多万元的水库除险加固资金,东营市在清风湖水利风景区建设中也靠创新寻出路,创造了“政府不拿钱、百姓不掏钱、企业不赔钱”的清风湖模式。我们还积极探索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形式,成立“职工持股会”,吸纳水利职工入股参与水利经营开发,既解决了项目资金问题,又较好地做到了水利发展与职工收益的有机结合。水价改革不断推进。目前,山东第二轮农业供水水价调整已经完成。以工程支渠进水口为计量点,大中型水库灌区平均达到每立方米6.5分,最高达到9分;引黄灌区平均每立方米5.5分;引河(湖)灌区平均每立方米5.8分。城市、工业供水价格达到了成本加合理利润的水平,综合水价平均每立方米2.87元,最高达到3.40元;水利工程向城市供水水价平均达到每立方米0.37元,最高达到0.70元。
  
  二、组织机构健全、行业指导有力,保障了水利经营的持续发展
  
  组织机构健全为水利经营发展提供了保障。省厅在历次机构改革中都保留了水利经营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山东省水利经营的行业管理与指导,并逐步充实完善职能。各市县也都相应成立了水利经营管理部门,保证了水利经营宏观管理指导与水利国有资产运营、城市工业供水、水利风景区建设等有具体实际工作畅通有序的进行。
  
  为了加强水利经营宏观管理工作,一是结合山东水利经营发展实际,我们重点做好在水利经营发展中具有前瞻性、方向性的调查研究。近几年,主要针对水利国有资产运营、城市及工业供水、水利风景区建设、水利企业改革改制等方面适时开展调查研究,为领导决策、指导水利经营发展提供依据。其中,《城市供水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调研报告》、《川渝两地水利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运营机制改革考察报告》等获得优秀调研成果。对各地出现的具有方向性、可推广性的新经验,如黄前水库利用外资搞水库除险加固、临沭县水利局企事业单位改革的经验、诸城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经验等及时进行了调研、总结,利用会议、信息报导等多种形式推广。二是及时出台有关水利经营发展指导性意见。“十五”初,山东水利厅党组针对山东水利工作实际,明确了水利经营工作思路,就是依托行业优势,顺着水路找财路,靠完善政策、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加强经营管理,不断提高水利经营发展质量和水平。各地相应明确了各自的发展重点,如潍坊、莱芜、烟台等市确定了城乡供水为发展重点,淄博、菏泽、临沂等市以水利建筑施工为发展重点,济南、聊城等市以水土资源开发卓有成效。每年年初省厅都下发水利经营工作要点,年末召开工作会议,交流情况,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指导以后水利经营工作。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水利企业协会的代言人的作用、总协调人的作用、当家人的作用,为会员单位搞好服务。为适应水务一体化管理的需要,服务供水企业,2005年,成立了供水专业委员会,建立了相应组织体系。目前,协会已发展会员单位171家。
  
  三、抓重点,带亮点,促进水利经营结构调整
  
  前些年,山东许多地方和单位搞了一些行业优势外的多种经营项目,在当初确实带来了部分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竞争力不强,后来形成了大量不良资产,甚至成了“包袱”。水资源、水土资源、水利人才队伍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在分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了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围绕“水”字作文章。将水利勘测设计施工、供水、水利咨询、水土资源开发等优势产业逐渐培植成了我们的主导产业。
  
  1.构筑山东水网,促进城乡供水发展。近些年,资源性缺水和部分地区水质性缺水,已对山东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形成了“瓶颈”制约。在发展供水方面,我们坚持优先利用地表水,积极引用黄河水,适度开采地下水,尽量利用中水和海水,优先发展城市、工业、生活用水的方针,大力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河道拦蓄工程、平原水库建设工程及节水改造工程,多库串联,水系联网,优化调度。一是建设调水工程,推进水资源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我省调引长江水15亿立方米。目前,济平干渠已试通水成功。胶东调水工程已经开工建设,计划2007年底通水,每年可向胶东半岛调水1.43亿立方米。二是建设拦蓄工程,推进水资源时间上的优化配置。全省已建成各类水库5158座,总库容150多亿立方米。经过除险加固后的58座大中型水库和1207座小型水库,增加蓄水能力5.3亿立方米。沿黄地区利用平原水库“丰蓄枯用、冬蓄春用”,在解决群众饮水安全、保障城乡供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山区河道层层拦蓄、综合治理,对独流入海河道“上游建水库调蓄、中游层层筑坝拦截、下游建地下水库截渗补源”。利用现有水利工程,积极探索洪水资源化利用,2005年汛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一度拦蓄地表水127亿立方米,回补地下水57亿立方米。三是建设局域水网,推进水资源局域内的优化配置。组织各地实施了引峡济潍、引黄济淄等40多项跨流域、跨区域调供水工程,许多市县构筑起了丰缺互济的局域水网,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和供水能力。
  
  从2004年的情况来看,山东供水收入虽然只占到水利经营收入的17%,但却成为增长幅度最快的产业。目前有200多处水利工程实现了向工业和城市供水,年供水量在10亿立方米。为了有效支持山东供水发展,2003年,我们成立了“山东水务投资公司”,注册资金2700万元。公司成立以来,已投入货币资金6700万元,参股或控股8个公司,其中城市和工业供水项目5个,设计供水能力30万吨,目前已实现日供水11万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良好。山东水务投资公司的经营运作,充分发挥了在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扩大投资规模,公司与中国水务投资公司合作,计划将公司注册资金增加到1亿元。目前,前期工作已基本结束,有望近期完成注资合作。2006年着手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由单一的工业供水向城乡供水、污水处理等综合水务发展。
  
  2.发展水利勘测设计施工产业,保障水利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十五”期间,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水利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为水利勘测、设计、施工单位带来了良好发展的机遇。目前,山东水利勘测设计施工企业204家。收入在全省水利经营收入中占“半壁江山”,2004年占44.8%。我们采取从水利施工队伍的资质管理、监督检查、建立建筑市场信用制度等方面入手,规范水利建筑市场行为,保证了良好的运行秩序。当前山东水利建设仍然是高潮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胶东地区调水工程、东调南下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等六大工程实施,仍将对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3.加强景观水利和水利风景区建设,树立水利新形象。围绕生态省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山东各地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每建一处工程,就形成一个亮丽的景点。目前全省已建成60多处集防洪、供水、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亲水乐园”“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以及“城市河道公园化”的治水新模式得到全面推广。临沂的沂河治理、烟台的外夹河、聊城的“江北水城”、滨州的四环五海等都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名片”和生态水利的亮点。为了促进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2002年,我们成立了“山东省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和专家组,在推荐申报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同时,开展了省水利风景区评审命名工作,并且相应制定了山东省水利风景区发展纲要、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和水利风景区评审命名操作规程。到目前,山东拥有国家水利风景区7个、省水利风景区10个。景观水利和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不仅促进了水利旅游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树立了水利行业的良好形象。
  
  当前,山东自上而下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随着治污力度逐步加大,水务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污水处理费逐步落实到位,污水处理必将成为水利经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水利经营工作亮点。
  
  四、靠体制、机制创新,水管单位改革稳步推进

  1.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山东各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管单位体制改革高度重视,2004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水利、发展改革、财政等六部门制定的《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针对山东实际,提出了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制定了具体措施。全省17个市均成立了相关部门组成的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明确了牵头单位和具体办事机构。各地按照省里统一部署,把水管单位性质界定、落实同级财政支付政策作为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全省441个财务独立核算的国有水管单位都已完成了分类定性、人员定岗和经费测算工作,大部分单位正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争取尽快将两项经费落实到位。
  
  2.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在综合考虑地方财政和管理单位实际的基础上,我们选择滕州、无棣、青州、招远、章丘五县市作为省级改革试点。目前,滕州、招远已经批复落实了水管单位编制,改革已经进入实施阶段。青州、无棣也即将实施。滕州市采取从市财政预算内和征收的河道维护费中列支两种方式,基本落实了三个水管单位1809万元的日常管理运行和维护经费。无棣县水管单位财政补助原来每年只有20万元,现在,编制内的47名职工的工资、养老保险已经全部由当地财政负担。
  
  3.经营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水管单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为了发展水利经营,搞好工程管理,不断深化经营机制改革,大力推进了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普遍实行了职工聘用制。有的单位在用人上实行了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有的单位结合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实行了管养分离,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济宁市梁济运河工程管理处,按照“精简机关、充实基层、管养分离”的原则,对全员实行“三三制”分流,除留少数人员从事机关服务外,1/3的人员从事工程管理,1/3的人员从事规费征收,1/3的人员搞多种经营。2002年,把经营性产业从机关分离出去,成立了工程养护中心,合同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荣成市对水管单位推行了以“四定一挂”为主要内容的《水管单位经营管理考核办法》。“四定一挂”,即,定工程管理人员(包括供水)、定工程运行(包括供水)费用、定经营利润、定工资奖金基数,考核指标与职工工资奖金直接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解决了多年来机制不活、人浮于事、管理粗放的弊病。
  
  2006年,是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为“十一五”期间山东水利经营开好头、起好步,我们将以这次全国水利财务与经济工作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出台水利经营发展指导性意见,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重点关注事业单位改革一条主线,实施城市及工业供水、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两个规划,抓好发展重点、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亮点三点,实现与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地方经济发展、与各级政府的水利工作规划、与水利系统职工利益四个结合,力争水利经营再上新台阶。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