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浩辉在水利财务经济工作会议的讲话


2006-02-28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创水利财经工作新局面

水利部副部长  翟浩辉
(2006年2月22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新春佳节刚过,水利部在宁波召开全国水利财务经济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总结“十五”水利财务经济工作,分析研究水利财务经济工作面临的新形势,部署安排今明两年及“十一五”期间的工作任务。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和汪恕诚部长,向长期以来支持水利财务经济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工作在水利财务经济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过去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水利系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水利工作方针,认真实践新的治水思路,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治水思路发生新的变化


    ’98大水后,部党组认真总结了多年来治水的经验和教训,在中央治水方针的指引下,提出了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逐步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投融资体制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治水新思路。在水利工作中确立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的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一切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确立了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对水资源的节约、保护、管理和优化配置;确立了要统筹考虑水资源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对于解决中国水危机的战略作用。治水思路的形成带来了治水方略的巨大变革,促进了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水问题


    水利系统的全体干部职工认真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水利工作在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水问题。把解决人民群众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作为首要任务。五年内新增国债投资104亿元,解决了67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多次进行引黄济津、启动向北京集中输水、实施珠江压咸补淡等,保证了天津、北京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供水安全。在防汛抗旱中确保人的生命安全。“十五”期间,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在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全国水利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洪涝灾害和干旱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平均水平有所降低,其中死亡人数降低了58.9%。平均每年挽回粮食损失500亿公斤,减少经济作物损失436亿元,解决了2700多万城乡人口的临时饮水困难。


    (三)坚持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水利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十五”时期,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长江堤防按照规划已全面完成达标工程建设,黄河等其他大江大河治理进展顺利。对1803座大、中型重点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对306个大型灌区、99个中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了1100多个县级节水增效示范区。全国净增有效灌溉面积2300多万亩,新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7400多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5。综合防治水土流失面积54万平方公里。


    (四)坚持人水和谐,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十五”时期中央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水利部门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以经济手段为主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思路。即要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二是在实践上进行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有益探索,取得明显成效。甘肃省张掖市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运行机制,实现了黑河下游生态修复与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天津市、山东省强化计划用水,多种措施并举,使节水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用水效率和效益得到很大提高。三是水权制度建设取得突破。黄河、黑河等流域实行了取水总量控制,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了用水定额。宁夏、内蒙古开展了水权在工农业之间的转换,促进了农业节水,解决了工业用水需求。


    (五)坚持依法行政,推进制度创新,水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制度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体制保障。“十五”期间,《水法》修订通过并颁布实施,确立了水资源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对推进依法治水、依法行政,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水利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新《水法》的颁布实施使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确立了流域机构的法律和行政地位,强化了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约57%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实施了水务一体化,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了体制保障。二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水管单位存在的定位不准、人员臃肿、经费短缺、管理粗放等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三是农村水利改革继续深化,大型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出台了《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建立7000多个农民用水户协会。有700多万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实行了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等形式的改革。四是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有重大突破,建立了一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要求的水利投资公司。


    回顾和总结“十五”水利取得的成绩,在于总结经验,增强进一步推进“十一五”可持续发展水利的信心。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很好,社会进步成效显著,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把水利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按照汪恕诚部长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提出的“十一五”时期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工作全局,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进一步转变水管理模式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统筹好水利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始终把农村水利作为我们工作的重要领域;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水利发展,全面做好“十一五”水利工作。


    二、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开拓进取,水利财经工作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水利财经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践行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部党组治水新思路,为保障水利事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做出了贡献。五年来,水利系统的财经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改革促发展,以制度为保障,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可持续发展水利的保障能力全面提高


    可持续发展水利是治水新思路的核心理念。“十五”期间,各级水利财务经济部门根据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认真分析财政预算资金支持的方向,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突出支持治水新思路的工作重点,有效保障了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是预算内财政拨款大幅度提高,各级水利事业财政保障程度明显加强,有效地支持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水利管理业务的正常开展。如江苏省水利厅在“十五”期间,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年均增长20%以上。山东省水利厅年度财政资金收、支逐年增加,从 2004年的7.7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0.86亿元,增幅达到40.7%。水利部事业性预算财政拨款总数5年增长了1.25倍,明显缓解了机关运行支出压力。


    二是积极落实部党组提出的治水新思路,努力开辟资金渠道,保障了水利重点工作的资金需求。据统计,中央和地方各级水利部门在水资源管理、现代水利创新、国际重要水事活动和人才培养专项等方面的工作经费有较大的提高。其中,以水资源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经常性专项业务费明显增加,如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经费增长了10.46倍,水文经费增长了1.71倍,水质监测经费增长了2.56倍。其他的相关支出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三是制定两个《定额》,积极落实改革经费,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是水利改革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的《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核心是落实改革经费,而落实改革经费的关键在制定公益性支出的定额标准和补偿标准。部财经司在各地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广泛的调研、测算、分析、对比,积极协调财政部,推动了事关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大局的两个《定额》正式出台。与此同时,各级水利部门根据《定额》积极落实改革经费,取得了成效。2005年确定了46家中央直属工程管理单位改革试点,落实工程维修养护经费4.67亿元,是原有工程岁修费的10倍。地方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推进。据初步统计,到2005年10月止,中央和地方已经落实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50亿元。部分省已推进到了市、县一级。如江苏省全部的市级水管单位和一半以上的县、区水管单位都已落实了公益性财政经费。


    四是大力支持水利重大战略课题研究,为水利改革与发展超前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水资源统一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信息化管理、水权、水价、水市场研究、流域管理立法研究和水利职工能力建设研究等诸多重大课题得到了各级财政资金支持。这些课题成果开拓了思路,为不断改进水利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这些理论成果正在各级水利部门的实际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适应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公共财政是国家职能的重要内容。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基本建立。为了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水利财经管理体制,几年来,各级水利财务经济管理部门根据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积极探索,扎实工作,逐步建立了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水利财务管理体制。


    一是初步确立了一套比较科学的水利系统部门预算管理模式,建立了一套要求明确、过程公开、权责明晰的预算编制规程和项目预算滚动管理制度,使预算制度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公平性在水利系统的部门预算管理模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二是初步建立了水利系统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财政资金运行的高效与安全。从2001年开始,水利部和全国大部分省的水利系统开始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水利部专门成立预算执行中心,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截止2005年11月,全国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水利系统全部或部分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水利系统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提高了水利资金运转效率和使用效益,提高了水利部门预算执行的透明度,提高了水利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对从源头上防止腐败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水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取得进展。根据中央和省级政府采购目录,水利系统实施了政府集中采购和部门集中采购。部直属单位政府采购规模从2003年的21.52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40亿元,共节约资金3.8亿元。地方政府采购也在向纵深发展,有的省份资金节约率达到了15%。四是初步建立了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前几年,审计部门发现水利系统在重大资金管理事项上存在着决策与责任不匹配、单位领导随意干预预算的执行、资金使用管理中责任不清等问题,导致许多地方和单位的水利资金管理违规违纪现象经常出现。针对这些问题,各级水利财务部门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极力推进财务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创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各级水利财务部门制定加强水利财务管理的制度103个,仅水利部本级就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务监督管理的若干意见》、《水利部中央级预算管理办法(试行)》、《水利事业费管理办法》、《中央水利资金管理责任制度》、《中央水利基建前期工作经费财务管理办法》等近30项制度、办法。财务统一管理体制的初步建立,实现了财务部门对单位预算资金运行的全过程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各级水利预算资金的管理水平。基本达到了保障水利资金安全和效益,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要求。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水价机制初步形成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人类自律行为,目的就是要建立水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对环境造成损失最小的社会生产生活模式。这是基于对我国国情、水情的认识和把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并最终落实到市场机制和价格手段上来。围绕建立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水价形成机制,近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推进水价改革,取得了三方面的成果。


    一是《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十五”初期,在各级水利财经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大量的调研和水价改革的实践探索,推动国家在出台《水法》时将水利工程供水收费列入相应条款。从法律上确认了水利工程供水的商品属性。2003年,在经过长达十年的艰苦努力后,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联合颁布了《水价办法》,这是水价改革的标志性文件,它从政策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水利工程经营性耗费得不到补偿的难题。各级水利部门要抓住机遇,认真贯彻《水价办法》,充分发挥《水价办法》的政策优势,利用其出台的有利时机,积极推动水价改革,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二是有利于节约用水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要逐步建立充分体现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机制的要求,近年来,以《水价办法》为基础,制订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核算规程》和《水利工程供水成本监审办法》等相关政策,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未级渠系水价管理的通知》,积极推进农业水价改革,促进农业节水。目前,湖南、湖北、云南等12个省市出台了本地的水价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黑龙江等21个省区提出了水价改革实施方案。


    三是水价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水价杠杆有力地促进了节约用水。“十五”期间,水价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终端水价制”、 “超定额累进加价”、“丰枯季节水价”、“两部制”水价等各种科学的水价制度在全国的许多地方开始推行。如陕西和新疆等地推行“终端水价制”,云南、河北等10多个省实施了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江苏、黑龙江、上海、重庆等17个省(市)制定了各类用水定额。内蒙古河套灌区实行丰枯季节水价,缓解了用水高峰期的供需矛盾等等。据调研统计,2005年,全国水利工程供水平均价格由2000年的2.8分/立方米调整到了6.0分/立方米。与2000年相比,全国灌溉面积增加了约3300万亩,而农业总用水量下降了5%,其中,实行“终端水价制”的省区,每亩地灌溉用水平均下降了10%以上。农业水价改革的扎实推进,取得了农业节水、农民减负、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三赢”,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经济杠杆。


    (四)水利经营管理格局的战略性调整取得进展


    水利经营管理工作是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和配置、节约、保护的全过程。“十五”期间,实现了全国水利多种经营年均收入1100亿元,在保持经营收入规模略有增长的基础上,着重开展了经营管理格局的战略性调整。


    一是转变了经营管理策略。首先,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水利经营管理实现了从盲目投资、开发,到按照市场规律规范运作的转变。特别是2002年水利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经营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水利经营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全国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大对水利经营管理的领导与指导,制定了许多有利于水利经营管理的政策。其次,水利多种经营从原来的遍地开花,到立足行业优势,稳健发展,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第三,从追求短期盈利,到重视领导部门和政策支持,着力开展了水价、电价调整和争取税收优惠政策工作。如黄河供水局、丹江口水电站等单位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及时调整了水价、电价,经营收入大大增加。


    二是水利产品和经营结构得到调整。“十五”期间,各级水利单位依托自身优势,大力调整产品和经营结构,狠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2004年供排水、水力发电等优势产业收入总额已占水利行业经营总收入的36%,同时水土资源优势进一步得到开发利用。到2005年底,建成了192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改善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水利旅游业收入也随之增长,由2000年的4.4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5.7亿元。


    三是更加重视资产管理和运营,提高了经营规模和经营层次。水利国有资产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履行政府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基础,是促进水利改革与发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物质保证。“十五”期间,各级水利部门完成了大量的清产核资、产权登记等基础工作;全面开展了中央水利经营性资产效绩评价工作;提出了探索建立“分级管理、授权监管、权责明确、补偿合理”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开拓水务市场,在政府授权经营、资源转资本以及资产价值重估等方面取得突破。部综合事业局通过资本运作,组建了中国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在短短的两年内,资产总额增加到10亿元;新华水电投资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水力发电装机达200万千瓦,资产总额达100亿元。重庆成立市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市政府授权范围内水利国有资产的运营管理;广西水利厅积极争取政府授权,以资产为纽带,实施资本运作,使其控股的子公司达46个,总资产达100多亿元,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实现利税2.1亿元;以沿海三市水源项目投资作为资本金,组建了广西水利供水有限公司,开创了水权折资入股的先河。


    “十五”期间水利经营管理格局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为“十一五”水利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水利财经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人才是做好水利财经工作的重要保证, 加强水利财经队伍建设,是提高水利财经工作水平的关键。“十五”期间,各级水利部门都加大了队伍建设的力度。一方面,围绕提高水利财经干部队伍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各级水利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和课题研究工作。“十五”期间,各级水利财经部门完成了175个调研课题,完成了一批高水平的调研报告和研究成果。一些调研报告得到了政府领导的肯定和表扬,许多调研报告和课题成果得到了采纳。另一方面,普遍建立了水利财经队伍后续教育制度,并加大了资金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全国水利系统共举办财经干部培训班540次,培训财经干部5万余人次。通过大量调研和培训活动,水利财经工作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广大水利财经干部在水利部党组和地方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地财政、物价、审计等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十一五”期间,水利财经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艰巨,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工作,争取更大成绩。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开创“十一五”水利财经工作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将继续快速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更加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水危机挑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紧紧抓住机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财经工作全局,全面做好“十一五”水利财经工作。


     (一)水利财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从宏观上分析,经过近3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和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立,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也在进行重大调整。国债资金和预算内投资的结构与重点将进一步调整。水利是最重要的公共产品,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立为可持续发展水利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


    同时,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加大农村建设投入的同时,财政支农的结构也将作重大调整。即由原来单一支持农业生产转向对农村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等的全面支持。对支出结构进行调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同时也为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和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


    在看到有利的经济形势和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国家财政政策取向发生变化对水利投资产生新的压力,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瓶颈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由于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国债发行量减少,水利建设投资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根据水利“十一五”规划需求和现有的中央投资规模测算,中央水利投资资金比“十五”期间每年将减少近100亿元,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还存在相当大的缺口。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四大水问题仍然很严重,以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污染严重为特征的水危机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因素不可避免的将对水利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从水利财经工作的微观层面分析,进入“十一五”时期,随着国家重大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对水利财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财政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对水利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相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在农村税费改革的背景下,农业水价改革遇到了新的困难。主要表现为: “用水缴费”的水商品意识被淡化;水费计收率下降,计量条件与推进水价改革间的差距还很大;灌溉设施损毁率上升,灌溉面积萎缩。三是国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而受体制和政策的约束,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相对落后。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和水利企业的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水利服务领域逐步扩大,社会服务要求逐步提高,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水利事业费供需矛盾扩大。虽然这几年水利经常性专项业务经费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经费需求与经费保障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完全克服。五是在保障资金安全与效益方面,财务管理面临着更多的风险。首先,随着财政资金与财务管理工作量的增加,特别是各级财政对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的增加,使水利资金使用成为高风险领域,违规的风险和概率加大,给资金管理增加了难度和不确定因素。其次,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相关管理制度越来越严,资金与财务管理的技术难度不断加大。第三,资金使用效益审计的实施,以及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注,对资金运行与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项目管理上,除了严格资金管理外,还要进行效绩评估。第四,行政问责制的建立、政策缺陷和不配套、决策和资金使用责任边界不清晰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都给资金运行监督与财务管理带来更大的压力。这是我们在统筹“十一五”水利财经工作时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水利经营管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一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渐趋完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随着供水和水电领域对外开放,外资、民营等资本纷纷进入,对水管单位和水利企业的经营管理习惯、经营方式和经营领域造成很大冲击,原来依靠行业保护生存和发展的水管单位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二是随着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推进,水利工程公益性功能的补偿在政策上得到了保证,但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经营性部分和水利企业仍需靠自身发展。财经司最近进行的水利经营管理调研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水管单位对财政的补偿渠道和支付能力寄予厚望,而对依托自身优势,开拓市场,谋求发展则考虑不足,这一点需要引起大家高度注意。三是随着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调整,部分高耗能、高耗水的水利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需要尽快转型。四是随着水利投资的下降,对投资建设依赖性较强的单位将步入困境。近年来,由于水利建设投入保持在较高水平,为水利建设服务的设计、咨询、监理、施工、物质供应等企业和单位的收入也较为可观,掩盖了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一旦投资大幅减少,这些单位的收入也会随之大幅度下降,影响较大的是水利勘察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还有就是部分靠基建度日的水管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水管单位水利经营管理的引导和指导,如何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与扶持,是事关可持续发展水利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在座全体同志一起探讨的现实问题。


    (二)统一思想,创新思路,明确重点,求真务实,努力做好“十一五”水利财经工作


    今后的五年,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必须紧紧抓住,并且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时期。水利要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部党组的治水思路和汪恕诚部长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提出的水利十大任务,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根据水利财经工作面临的情况,还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认真处理好五个关系:


    1、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利的保障能力,正确处理好提高保障能力与资金安全运行的关系。


     调整支出结构,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利的保障能力,是“十一五”水利财经工作的首要任务。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保证水利公共产品的持续供给和水利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二要把加强水资源保护、解决饮水安全、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建立国家水权分配制度、加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创新能力等作为提高保障能力重中之重的任务。三要潜心研究国家的财政政策,善于组织和协调,不断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合理的预算方案是争取各级人大、政府及财政部门支持的前提。四要善于抓住机遇,攻克水管体制改革经费难关。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已经三年了,经费的保障是水管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针对一些地方水管体制改革经费落实难的现状,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抓住政策机遇,下大力气促进经费的落实,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健康发展。五要加大政策协调力度。各级水利财经部门一方面要探索建立财政预算内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另一方面要创新水利建设基金,扩大水利建设基金的征收规模,改进征收方式,通过提高水价、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来扩充水利建设基金的来源,这是新形势下创新水利投入有效机制,进一步提高保障能力的根本举措。同时,要加强对政府其他部门如财政、物价部门的政策协调与沟通,探索建立无障碍的协调沟通机制,及时反映水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求其他部门对水利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可持续发展水利创造宽松的环境。


    在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利保障能力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对资金效益和安全运行的监督管理。一要更加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益,要积极推行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效益更高的项目上。二要高度重视水利资金的安全运行。水利建设是水利系统的高风险领域,水利资金的使用是出现违规风险概率较大的环节。各级水利部门要在提高保障能力的同时,把水利资金安全运行作为防止腐败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狠抓制度落实到位,确保水利资金的安全运行。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水利财务管理体制,正确处理好制度创新与政策落实的关系。


    科学规范的水利财务管理体制是做好一切水利财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前几年,我们在建立科学的水利财务管理体制上真抓实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诸如资金管理责任不落实、部门预算细化不够、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加以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不解决,可持续发展水利就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实现部党组提出的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会受到影响。“十一五”期间,要根据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水利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一是要继续深化水利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在细化部门预算、扩大支付范围和级次、拓宽政府采购领域和规模、加强并规范非税收入等方面狠下功夫。二是要继续推进财务统一管理体制。要以中央水利资金管理制度的实施为龙头,在全国水利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水利资金管理责任制,明确资金使用责任,资金在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能分清责任,落实到人。只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才能彻底解决水利系统在水利资金管理过程中责任不清、权责不明的问题。三是要继续做好水利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建立科学的水利财务管理体制是做好水利财经工作的基础,而财务基础管理的各项工作是基础的基础。对此,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


    在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水利财务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制度创新与政策落实的关系。创新是改革的主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水利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制度创新是“十一五”期间水利财经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水利部门一定要把制度创新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同时,要加强对现有财经政策的学习、研究、把握和贯彻落实。制度创新不容易,新制度的贯彻落实更不容易。因此,要注意充分发挥现有各项财经政策的作用,贯彻落实好已经制定的各项财经制度,使制度的激励和约束力发挥到最大,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坚实的基础。争取在2010年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的水利财务管理体制。


    3、进一步推进水价改革,处理好农村税费改革、水价改革与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


    推进水价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十一五”期间,各级水利部门要高度重视水价改革,把推进水价改革作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手段,作为减轻农民负担的途径,作为保证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根本措施,作为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来对待。一要进一步发挥水资源费对调整水供求关系的重要作用。要根据各地不同的水资源状况,按照“优先开发地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原则,提高地下水的水资源费标准,遏制地下水的超采。二是要加快推行水价计价方式改革,逐步完善科学的水价制度。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各地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两部制”水价等科学计价制度的经验并大力推行。促进节约用水和保证水利工程的可持续运行。要加大水价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促使用户调整用水结构和作物结构,从总体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坚决贯彻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最近颁发的《关于加强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管理的通知》,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农业末级渠系水价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四是拓宽水价改革实施领域,积极推进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城市水价改革,促进城市节约用水。


    在积极推进水价改革的同时,各级水利部门要正确处理好农村税费改革、水价改革与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部财经司在2005年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与农业水价改革的专题调研中发现,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开展,特别是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机直接补贴等改革措施的实施,一些地方政府对国家总体改革政策把握不准确、相关部门在落实改革政策时沟通协调不够、对当前我国水资源、水环境面临的严峻局势认识不足,特别是各地在取消“两工”后没有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等原因,在农村税费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推进水价改革的阻力。如“皇粮国税都免了,为什么还要收水费”的观点等等,无形中改变了农民用水缴费的观念,淡化了农民水商品意识,强化了农民对缴纳水费不合理的心理预期,这些阻力如果不及时消除,将会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促进节约用水、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良性运行、对水管单位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各地水利部门要积极协调当地的价格主管部门,广泛宣传水价改革, 让水价改革政策深入民心,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消除水价改革的阻力。同时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灌溉末级渠系更新改造的投入,从整体上协调推进农业水价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4、进一步推进水利经营管理的战略性调整,处理好转变政府职能与加大对水利经营管理领导与指导的关系。


    依托行业优势,推进结构调整和体制变革,是水利经营管理工作必须紧紧抓住的主线和关键。“十一五”期间,水利经营管理工作要按照党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的要求,以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打造市场竞争力为手段,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全面推进水利经营管理的战略性调整。
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以后,水利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是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在推进水利经营管理的改革与调整时,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要进一步深化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分级管理,授权运营,责权明确,补偿合理”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二要深化水管单位内部改革,实行全面的效绩管理,提高水管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建立以产权为纽带,以降低公益性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全面效绩管理,这是提高水管单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措施。今年,部财经司将选择部分省进行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效绩管理试点,在条件成熟时全面推广。三要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优势,大力发展供水、水电、旅游和其他多种经营。水管单位要调整供水结构,延伸服务范围,扩大向城镇供水的能力,在提高供水保证率和水资源的利用率上下功夫。要发挥水工建筑、山水风光等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优势,做好水利旅游发展前瞻性工作。已建成的水利工程要结合除险加固,搞好水利旅游所需的各种硬件和软件建设,提高接待服务质量和档次。


    水利国有企业的改革与调整要以产权为纽带来开展。一要坚持解放思想,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股份制改造,实现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二要推进资产重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对许多规模小、竞争优势不明显的水利企业要尽快民营化。对有优势有实力的水利企业,要尽快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做大做强。三要注重资本运营,增强投融资能力,要研究资本市场,运用资本市场,为企业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在进一步推进水利经营管理战略性调整时,要处理好转变政府职能与加大对水利经营管理领导与指导的关系。明确政府职能定位,推行政企分开,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市场、企业三者的关系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问题。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并不是说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利经营管理就不管了,而是要改变原来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的管理方式,通过加强服务和指导,来促进水利经营快速健康的发展。因此,各流域机构、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都要加强对水利经营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健全经营管理工作机构,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财务部门要充分发挥对水利经营的规划、指导、协调等服务作用。要努力制订有利于水利经营的政策。在积极落实水管体制改革经费时,要积极帮助水管单位解决历史遗留的土地边界不清、资产价值不实等问题;要积极帮助水管单位合理调整水价、电价,帮助他们理顺收费体制,努力提高水费、电费收入。要积极选拔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充实到各水管单位的领导岗位上;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各水管单位领导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经济效益。


    5、进一步加快水利财经队伍建设,处理好学习、培训与引进优秀人才的关系。


    加强水利财经队伍建设,对于做好“十一五”水利财务经济的各项工作,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水利部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在水利财经工作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一要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水利财务经济干部队伍中,要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让那些懂经营,善管理,勇于创新的人才脱颖而出;二要抓好学习和培训,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为财务经济工作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按计划培训财务经济干部,不但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行政管理理论,而且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领会中央新时期治水思路、水利工作方针;三要抓好干部队伍的培养和锻炼,要有计划地培养锻炼年轻的财务经济干部,给他们提供多种方式的锻炼机会,工作上要压担子,让他们多承担责任,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在加快水利财经队伍建设时,要注意吸引优秀财经人员加入到水利财经队伍。当今人才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在未来,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能抢占制高点。各级水利部门在人才观念上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在人才引进上要有重大的举措。要建立能留住人才的体制和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环境,引进思想品质好、专业知识扎实、开拓进取心强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各级水利财经队伍。


    同志们,在新的五年里,水利财经工作面临艰巨的任务和重大的责任。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按照部党组的总体部署,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扎实工作,为可持续发展水利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作者: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