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反思特大干旱 加快水利建设


2006-09-29

反思特大干旱 加快水利建设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郭永祥


(2006年9月28日)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今年四川抗旱减灾工作和下一阶段兴水治旱安排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抗旱减灾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受大气环流异常等影响,四川绝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少雨高温天气,相继发生严重春旱、夏旱和伏旱。旱情特点有五个:一是发生早。与常年同期相比,春、夏、伏旱发生时间均提前10天以上。二是时间长。盆地大部伏旱长达40天左右,川中北部分地区长达70天以上,个别地方甚至六季连旱。三是范围广。旱情波及全省所有市(州),近80%的县(市、区)相继受灾。四是强度高。全省有77个县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有102个县8月份降水量同比偏少八成以上。岷江、沱江等主要江河水量创下有水文资料以来的枯水记录。五是影响大。全省有近1000万群众出现临时饮水困难,1748万亩农作物因旱成灾,夏季首次启动了电力供应“黑色预警”方案。综合分析水文、气象及有关方面的情况,四川今年的旱情属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旱灾。


  旱灾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迅速作出重要指示,回良玉副总理深入我省重灾区指导抗旱工作,水利部等部门给予有力支持,极大鼓舞了全省人民的抗旱斗志。四川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抗击特大干旱作为中心任务来抓,紧急动员和组织一切社会力量,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一是及早部署抗旱工作。年初,省政府就对可能出现的严重旱情作出准确预测和通报。全省各地提前大春生产时间,抓紧时机蓄水保水,掌握了抗旱工作的主动权。回良玉副总理来川视察后,我省立即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传达贯彻中央领导指示精神,对全省抗旱工作进行紧急动员和再次部署。8月11日,省防指发布旱灾一级红色预警,启动二级响应,全省旱区迅速转入抗灾应急状态。二是全面强化抗旱保障体系。旱区各级政府成立了抗旱减灾工作领导小组,采取部门结对、领导划片、干部进村、党员包户的做法,层层落实抗旱责任,夯实减灾组织保障。同时严明工作纪律,旱区各级党政领导一律停止外出考察,相关部门干部一律停止休假,与抗旱无关的各类检查一律停止开展,集中精力投入抗灾工作。全省共筹措抗旱资金3.21亿元,发放农村信用社抗旱贷款71.6亿元,组织抗旱服务队2218个,投入抗旱人力2680多万人次、各种设备84.7万台套。三是切实抓好抗旱供水工作。我们把增加供水作为整个抗旱减灾工作的中心环节,通过加强应急水源建设、积极实施人工增雨、科学调度工程水量,千方百计找水、供水;严格执行“先生活、后生产”的供用水计划,加大节水力度,强化水质检测,做到科学调水、计划供水、节约用水、安全饮水。特别是把确保人畜饮水、保苗用水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对饮水困难户、困难村、困难场镇和重点苗木逐一落实临时供水措施。四是大力开展生产自救工作。面对特大旱情,全省干部群众不等不靠,认真落实“大春损失晚秋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劳务补,农村损失工商补”的要求,各地纷纷掀起晚秋生产会战的热潮。从目前情况看,全省已种植秋粮1654万亩、秋菜783万亩,预计新增出栏生猪450万头、家禽1.1亿只,新增畜牧业收入69亿元以上。


  旱情持续期间,四川人心安定,物价平稳,秩序井然,干群关系密切,没有发生一起大规模群众涉水纠纷,没有引发一起大面积人畜疫情。目前,我省旱情已经解除,抗旱减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


  二、抗旱减灾工作的反思


  这次抗击特大干旱的斗争,为积累抗旱减灾工作经验、发现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供了一次难得机遇,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水利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在抗旱一线的实践中,我们亲身体会到了有水之利、缺水之苦和无水之痛,深刻认识到水是抗旱工作最重要的物资储备、水利工程是抗旱工作最基本的设施保障。在今年空前严重的特大旱情中,我省农业受灾损失之所以能够明显低于2001年旱灾造成的损失,人畜饮水之所以能够得到保障,根本原因就在于水利工程发挥了关键作用。全省各类水利工程共提供灌溉用水125亿立方米,保障大春灌溉面积3400万亩以上。特别是都江堰、升钟等6个大型灌区发挥了骨干作用,灌区水旱作物全面保产增产。根据我们对某县定点监测的结果,非灌区40%的水稻绝收,平均亩产仅280公斤。同时,“十五”以来兴建的6000多处集中供水工程和42万处分散供水工程,确保了200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需要。事实证明:大工程抗大旱,小工程抗小旱,没有工程难抗旱。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水利建设,才能牢牢把握抗旱工作的主动权,才能筑牢确保农业丰收的坚强防线。


  四川历来被称为“千河之省”,但这次旱情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区域性、季节性、水质性缺水,是四川的基本省情;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是四川发展必须应对的紧迫问题。目前,全省70%以上的人口、耕地和生产总值集中在缺水区,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近3000万;水利骨干工程严重偏少,蓄、引、提水能力仅占水资源总量的10%;有效灌溉面积只占全省耕地的55%,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不足半亩,尚有近1500万亩耕地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加强以水利工程为主的抗旱能力建设,十分必要和紧迫。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当前,我省各地干部群众大兴水利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正在拟订兴水治旱的行动措施,灾后大干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下一步,我们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针对“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加强农村饮水设施建设。我们把确保饮水安全作为今后一个阶段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结合新农村建设,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建成1.3万个集中供水工程,解决120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覆盖12%的农村人口。


  二是针对“无水可用”的问题,加强各类水利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力争建成紫坪铺等19个大中型水库,开工亭子口水利枢纽等4个重点项目,开展升钟二期等大中型项目的前期工作;一手抓旱区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计划每年投入4000 -5000万元,解决120-150个旱山村的缺水问题,发动群众实施以水池、水窖、水塘、水井为重点的“四水”工程,增强蓄水抗旱能力。


  三是针对“有水难用”的问题,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计划每年投入2-3亿元,力争用10年时间全部完成966万亩灌溉面积的配套建设任务,增加供水能力20多亿立方米,年增产粮食和经济作物320万吨。同时,大力改造灌区渠系,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给四川造成了严重损失,既为我们敲响了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警钟,也为我们吹响了大兴水利建设的号角。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的要求和回良玉副总理讲话精神,认真实施“治水兴蜀”方略,切实提高防汛抗旱的工作能力和设施水平,为四川实现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贡献。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6年9月29日    

作者:
SRC-68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