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水利局交流发言


2006-10-11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生态郑州

(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郑州地处中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是河南省省会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前,国家已经批准了郑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总体规划。“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乡一体”是郑州生态和环境建设的宏伟蓝图,而实现这一蓝图必须有水资源的有力支撑。

郑州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12立方米,约是全国人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是一个水源性和水质性缺水并存的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当地水资源匮乏、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使水资源短缺的情况逐年加剧。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步伐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加快,全市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对水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水环境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建设节水型社会,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保障郑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构建和谐郑州、生态郑州、水域郑州意义十分重大。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郑州市委、市政府对节水型社会建设高度重视,2005年2月郑州市被水利部确定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市政府就立即组织成立了《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编制课题组,并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多次组织专家和相关局委进行研讨,力求《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在《规划》通过国家水利部的审查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的批准后,为了更好地落实《规划》要求,顺利推动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工作的进行,我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县(市)、区负责人及相关局委主要领导为组员的“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

为使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郑州市人民政府正酝酿出台《关于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2007年6月底前制定本区域、本部门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明确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职责和任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强化目标管理,确保节水型社会建设顺利进行。

二、     科学编制规划,明确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

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我市紧密结合郑州市 “十一五”规划和郑州市水系网络化建设需要,突出南水北调来水优化配置、全市用水结构调整等重点,编制《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明确

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2010年初步建立节水型社会体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节水型社会。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全社会节约用水意识普遍增强,逐步实现农业用水“零增长”,工业用水“微增长”,城乡人均用水量逐步下降,达到水利管理网络化,实现用水高效,供水安全,碧水蓝天,人水和谐。

三、建立健全与节水型社会密切相关的各项制度,逐步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与体制

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郑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郑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郑州市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条例》、《郑州市城市供水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行政法规和规章,为我市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加强我市水资源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05年10月市政府颁布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我市水资源管理机构进行了明确,将市内各区的地下水取水户的管理权由各区移交水利局统一管理,全部实行计划用水定额管理制度,改变了以往区域分割管理的局面,强化了市本级对水资源的管理。目前,郑州市区范围内纳入计划用水管理的单位(户)已达2235户,全部按照河南省新出台的用水定额对计划用水指标进行了核定。

为更好的适应新《水法》、《河南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及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2005年下半年我市借鉴其他城市有关节水的地方性法规开始了对《郑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主要从管辖范围、计划用水管理、水权的有偿转让、加价水费的征收、中水设施建设和利用、农业节水等方面进行了修订。目前修订后的《条例》已上报省人大,预计近期颁布并实施。同时《郑州水资源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也已列入郑州市人大2007年立法修改计划,预计2008年颁布实施。

四、倡导科技进步,积极研发项目,加强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实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为了使我市节水和水资源管理工作上档次、上水平,今年我市按照规划要求已经完成或正在研发的项目有:《河南省节约用水体制研究》、《郑州市水权水市场制度建设与研究》、《郑州市雨水回收利用研究》、《郑州市水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研究》、《郑州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郑州市水资源配置规划》、《网络数字节水系统建设与研究》等一批高难度、高层次、高水准、在我国节水及水资源管理领域中属前沿性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运用到节水和水资源管理实践,将大大提高我市的节水及水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2005年起,我市每年投入资金330万元开始了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对我市地下水的水量、水位和地表水的水质以及污水排放等情况进行实时、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和监控,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等实行动态管理,大大提高我市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管理工作水平。整个项目预计2007年底前全部完成。

2005年11月份,我市投入专项资金50万元,开始了《郑州市水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项目研发工作。通过建立郑州市水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以自动化监测、远程传输和计算机处理为手段,以多媒体形式反映水资源状况,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维护、管理、勘察、评价、规划、工程设计、防洪抢险、水土保持、防治旱涝灾害等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使现有的水资源发挥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对我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项目预计在2006年底前完成研发和调试工作。

五、优化供水调度,合理调配水源,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我市采取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供水的形式,在供水调度工作中,我们按照相关用水定额,科学合理地制定和调整了供水计划。对地下水的开采严格实行计划管理,采取限量开采、分层开采、分质开采和人工回灌等措施,合理确定地下水取水量,使地下水的开采量逐年下降。2005年市管范围内地下水开采总量仅为1874万立方米,比2004年下降10.4%。

2005年,我市投资333万元投资修建了作为我市城市储备水源的尖岗水库、常庄水库联合调度输水工程,为城市应急供水提供了保障。

在水资源的配置方面,我们对各种水源进行综合规划,遵循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进行区域之间和部门之间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在充分利用好6亿多立方米黄河水指标的基础上,积极开辟其它供水水源。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后,分配我市水量5.01亿立方米,我们逐步将全市用水结构调整为城镇生活用水取用南水北调的优质水,工业、农业和生态用水取用黄河水。还要最大限度地集蓄雨水,多渠道开发利用再生水,科学保护地下水,优化配置水资源,逐步实现人、水和自然的和谐,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

六、大力推广集雨节灌、雨水利用和中水回用,抓好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单位用水的效率效益

农业方面,我市持续实施了西部山丘区微集雨工程,每年由政府投资1100万元在西部山丘区建设10000个集雨水窖已经连续三年作为郑州市政府向市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同时我们在有条件的山丘区,利用原有水利设施作为蓄水工程,因地制宜修建一些塘、堰、坝等拦蓄水工程,充分利用地形、利用雨水资源,广蓄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多储水量,为山区植树造林和农业生产创造条件。在今年9月份举行的2006首届中国·郑州农业博览会上,我们又集中示范了各种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借以推动农业节水工作。2007年我们将开展《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预测系统研究》,更好的指导和调整农业灌溉用水。

城市方面,我们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快节水技术改造,推广节水新工艺,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逐步提高我市的循环水利用能力,兴建了一批循环用水、串联用水和回用水工程。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兴建节水工程127项,年设计节水能力达1亿立方米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了75.02%,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下降到了36.36立方米,大生活人均日用水量下降到了155.19公升,我市节水设施的一水多用、循环利用和废水处理回用能力逐步增强,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七、加快城市生态水系建设,大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近年来由政府投资,我们着力改造和疏通了东风渠和熊耳河等城市内流河,进行了截污和生态水系建设。我市对新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布局,采取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模式,兴建污水处理回用和废水再生利用工程。并将五龙口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到城市景观用水水质标准的5万吨回用水引入城市内流河金水河、熊耳河,初步解决了城市景观用水问题。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系统的规划和综合治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使流经市区的10条河流、城市周边的12座水库和将要建设的3个湖区清水长流,构建有郑州特色的生态水系。

八、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为了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全民依法管水、依法用水、依法节约水、依法保护水的意识,我市从多样性、持续性上下功夫,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节水宣传教育活动,让市民了解了我们所处的水环境,充分认识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提高了市民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科学开发利用我市水资源,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过近两年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探索实践活动,我们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是编制一个高规格、高起点,符合当地实际、操作性强的《规划》,是搞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前提。为编制好规划,我市用时一年,投入资金百万元,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统计,资料详实充分,完成了高起点、高标准、具有指导性的《规划》任务。

二是政府引导,大力推动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我市自2005年起,每年投入财政资金500万元用于节水型社会建设。在规划编制、法规建设、典型扶持、节水宣传和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突出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三是典型带路,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是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也是带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前提。在西部山区丘陵地带,我们持之以恒的投入资金进行集雨节灌;在东部平原地带,我们重点推动灌区节水灌溉;而在城市我们则要主要调动企事业单位的主观能动性,以企事业单位的自我投入为主,树立了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郑州三棉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建业森林半岛、河南省体工大队、郑州市动物园等一大批典型单位,初步体现了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机制。

四是保证群众利益,实现人水和谐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最好体现。我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同全市生态水系建设紧密结合,同步进行的。节水防污,保护环境已经深入郑州市市民的心中。所以,我们无论是建设应急供水工程,还是优化配置水源,加大中水、雨水利用能力,都是围绕着提高全市人民饮用水质量,建设生态郑州、水域郑州而努力的,体现了群众利益,广大市民自然会欢迎接受并积极参与。

《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的启动实施仅是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开始,相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我们的工作任重道远,比如我们在水务一体化管理方面,究竟实行何种模式,仍在探索研究;节水型社会建设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到、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还没有参与到我们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之中,都是我们尚待努力的方向。今后我们将通过开展用水制度改革,建立与用水指标控制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系;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建立与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通过水资源配置和节水工程建设,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切实转变全社会对水资源的粗放利用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到2008年,完成所有试点期工程项目的建设,达到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期目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水和谐相处,改善生态和环境,共同创造饮水安全,供水高效,碧水蓝天,人水和谐的新郑州!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