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大会交流发言


2006-10-25

代表发言

 

践行科学发展观  努力打造

黄河标准化堤防 全面完成水管体制改革

黄河水利委员会

近年来,黄委在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水利部新时期治水思路和黄委“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结合黄河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实际,深化改革,完善措施,狠抓落实,有效保证了黄河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和运行安全,显著提高了黄委建设与管理水平。突出表现在:全面完成第一期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实现治黄史上的历史性跨越,工程抗洪能力显著增强;深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黄河水利建筑市场健康发展。组建18个项目法人,开发应用了智能评标系统,开展了监理企业评优活动,出台了8个方面共27个办法制度,形成了覆盖建设管理全过程的制度体系,获得黄委创新成果奖;开展质量“飞检”,强化工程督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维护了黄委形象,获得了“水利部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先进集体”称号;顺利完成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出台了15个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了管理科学、运作规范的新机制;工程安全管理和经常化管理工作卓有成效,工程面貌焕然一新;国家级水管单位创建活动成绩斐然,9个一级和11个二级水管单位获得水利部认定,保持了黄委工程管理的领先地位。

下面,我就黄委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和标准化堤防建设汇报如下:

一、全面完成水管体制改革工作

20029月以来,黄委按照上级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精神,结合黄河实际,积极开展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经过黄委、省、市河务局和水管单位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截止到2006615,黄委所属76个水管单位改革工作全面完成。自此,黄河历史上最彻底的体制变革圆满完成,自明清以来延续了数百年的黄河旧管理体制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一)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20053月,按照水利部、财政部要求,黄委25个试点单位正式实施了水管体制改革。各试点单位根据改革文件精神,结合单位实际情况细化了改革方案,制定了具体措施。20056月,黄委试点单位顺利完成了改革工作,实现了管理单位、维修养护单位和施工企业的人员和财产的分离。

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保证水管单位与维修养护企业、施工企业彻底分离,2006年改革全面实施时,黄委党组提出以市级河务局为单位组建维修养护企业,整合所属施工企业。为积极稳妥推进改革,黄委决定在新乡、济南河务局再次开展改革试点工作。20064月,新乡、济南河务局水管体制改革正式实施。改革期间,黄委建管、人劳、财务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观察组,河南、山东河务局成立督导组,进驻试点单位,对改革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指导;新乡、济南河务局作为改革的责任单位,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责任,严格工作程序,严守工作纪律,确保了改革于4月底顺利完成。

(二)多措并举,全面推进

20065月,黄委对改革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明确责任单位,提出了具体时间要求,至此,黄委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在全河全面展开。

为确保改革顺利进行,黄委针对改革中机构设置、人员上岗、维修养护企业组建等关键问题,研究提出《黄河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委属有关单位认真组织学习《指导意见》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完成改革实施方案编制与批复,落实各项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均成立了水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建管、财务、人劳、监察、经管等部门通力配合,实行分工负责与沟通协作机制,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为改革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注重学习,加强宣传发动。各基层单位采取会议传达、座谈讨论等方式,积极组织学习《指导意见》精神,广泛宣传改革政策,使干部职工对改革有了充分的认识,始终保持了良好的思想状态,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改革氛围;三是规范工作程序,实施“阳光”作业。在改革中,各(省)市河务局及时制定了各类岗位的竞争上岗实施办法,明确各岗位职责和申报条件,严格资格审查,规范工作程序。实行封闭命题、公开竞争,择优聘用岗位人员。整个竞争上岗过程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提高改革中各个环节的透明度,自觉接受上级领导和职工群众的监督,取得很好的效果;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职工利益。改革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关心职工、尊重职工、理解职工,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确保了职工思想稳定和改革的顺利进行。

由于组织严密,措施得力,截止2006615,黄委所属水管单位已完成管理单位、维修养护公司、施工企业等岗位竞聘,每个职工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改革进行的关键时期,做到了工程有人守、维修养护有人做、河势工情有人查,整个改革过程达到了思想不散、工作不断和秩序不乱的目标要求。

(三)管养分离情况

1、人员分离。本次改革,委属单位共有12829人参加,改革后,管理岗位上岗6275人,维修养护企业上岗3455人,3099人分流到其他企业,每个职工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激发了爱岗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维修养护企业组建。改革完成后,黄委以市局为单位共组建了19个维修养护公司,全部为国有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人员共3455人。各维修养护公司根据市级河务局所辖的工程类别、数量、分布、地域特点及专业化维修养护要求,分别确定了维修养护队伍的布局,设立了维修养护分公司。

3、退(离)休人员社会保障。水管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关系着水管体制改革的成败,为此,黄委积极落实水管企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目前,试点改革的水管企业6314名在职职工、1146名离退休人员已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纳入所在省省级基本养老保险,2006年实施改革的水管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作正在积极进展中。

(四)积极构筑新的运行机制,规范管养双方行为

为保证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后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工作的规范运作,黄委在改革的同时就组织开展了新体制下的运行机制研究工作。根据运行管理需要,先后颁发了《黄河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标准》、《维修养护合同示范文本》、《维修养护质量管理规定》等15项配套管理办法。内容涵盖程序、项目管理、职责、标准、质量、考核、验收、经费管理、责任追究等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的各个环节,明确了责任主体和工作标准等,在全国水利系统率先建立了新体制下的运行机制。先后组织举办了九期培训班,对水管单位、维修养护企业的1000多人进行了运行机制培训。目前,黄委水管单位的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工作已经正式步入了新机制运行轨道。

(五)改革成效

1、理顺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充满活力

通过改革,实现了管理单位和维修养护单位、其它企业的人员、机构和财产的彻底分离,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按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以管理科学、运作规范为目标建立的新的运行机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畅通了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来源渠道

水管体制改革后,过去长期制约黄河工程管理发展的经费问题得到解决。目前,黄委76个水管单位的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已初步得到落实。

3、优化了管理人员结构,提高了管理队伍素质

此次改革,实行了个人多岗竞聘,实现了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促进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管理单位的组织结构和领导班子、中层干部的年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如山东局,改革后30个县级河务局领导班子由162人减为134人,平均年龄由45.5岁降为44.3岁,本科学历由54.3%上升到64.9%;中层干部由724人减为470人,平均年龄由41.6岁降为40.3岁,本科学历由24.4%上升到34.9%,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4、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改善工程面貌

改革后,管理体制理顺了,新的运行机制建立了,维修养护经费得到了落实,各单位根据黄委党组提出的把防洪工程建成“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的要求,坚持高标准开展工程管理工作,工程面貌焕然一新,一大批具有生态、景观功能的防洪工程展现在黄河两岸。

二、努力打造黄河标准化堤防

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是根据国务院2001年批准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实施的、旨在提高黄河防洪能力的一项重大举措。工程总长度1370 km,计划分三期实施,总投资135亿元,2015年前全部建成。其基本建设标准是:堤顶帮宽至12m,堤顶硬化宽度6m,堤顶两侧各种植一行风景树,堤肩种植花草;平工段临河种植50m宽防浪林;背河为100m宽淤区,淤区高程与2000年设防水位平,淤区成品后种植适生林。建设目标是在黄河两岸构建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多功能于一体的标准化堤防体系,确保黄河防汛安全。

黄河第一期标准化堤防位于黄河下游南岸,工程长度287 km2002年底开始建设,20056月底完工。3年来,黄委及山东、河南河务局高度重视,群策群力,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山东、河南两省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各参建单位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克服了工程工期紧、任务重、标准高、拆迁难等一系列困难,终于如期完成了第一期标准化堤防建设任务。

(一)采取非常规手段,强力推进工程建设

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是实践“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的重要举措,是黄委“三条黄河”中“原型黄河”建设的重要内容。工程的性质决定我们必须以高度责任感,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来强力推进。为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是明确了责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限期完成施工任务;二是制订了周密、详细的工作计划,落实目标责任;三是建立工程建设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对标准化堤防建设实行动态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四是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充分发挥建设过程中监督、检查、指导、协调的作用。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有力保证了建设任务完成。

(二)规范程序,严格管理,共同打造精品工程

黄委在强力推进标准化堤防建设的同时,狠抓 “三项”制度落实,规范程序,严格管理,共同打造精品工程:一是强化项目法人管理,明确项目法人对工程建设质量、进度、投资负总责。抽调精兵强将,充实到标准化堤防建设施工现场,增强项目法人队伍实力;二是加强招投标管理,优选参建队伍。严格按照招投标法要求,优选60多家具有水利水电总承包二级以上资质、企业信誉好、实力强的施工队伍参与标准化堤防建设;三是加强建设监理管理,切实发挥监理作用。监理单位通过旁站监理、巡视检查和平行检验等形式,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四是加强合同管理,规范参建各方建设行为。项目法人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对监理单位和施工企业进行监督管理;五是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完善“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多次组织专项质量“飞检”,确保了工程质量安全。

(三)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自标准化堤防建设实施以来,山东、河南两省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专门成立标准化堤防建设领导小组,各有关厅局、沿黄市县(区)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促进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工程前期拆迁、征地、附属物赔偿等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宣传工作,在政策范围内尽可能地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沿黄广大干部群众以大局为重,对工程建设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保障了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四)参建各方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圆满完成建设任务

在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中,参建各方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紧紧围绕目标任务,以高度责任感、使命感一次次掀起堤防建设的高潮,保证了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许多参建单位职工吃住在工地,工作、生活在简陋的帐篷里,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加班加点。有的同志甚至带病坚持工作。各级河务部门的干部职工,充分发扬“团结、求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不分昼夜奋战在施工一线,不讲价钱,不计名利,无怨无悔地奋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在输沙距离10多公里情况下,创造了单泵日产量超过5000m3的骄人战绩;为了给盖顶施工争取宝贵的时间,推土机驾驶员冒着陷入泥潭的危险,驶入刚刚淤完的淤区内压水;为了保证输沙管道正常工作,组织了一支特殊的“自行车巡逻队”,成为工地上的一大看点;为了确保运土车辆畅通无阻,还专门安排了一辆“道路抢修车”。靠着这种不怕吃苦、善打硬仗的精神,工程建设者们圆满完成了标准化堤防一期建设任务,实现了向黄委党组的郑重承诺,在黄河岸边竖起了“原型黄河”建设的丰碑!

(五)标准化堤防建设成果

黄河第一期标准化堤防建设工程长度287 km(其中:山东128 km、河南159 km),包括放淤固堤、堤防帮宽、险工改建、堤防道路、防护坝、防浪林、管护设施等7161个项目,累计完成土方12630.18m3,石方69.81m3,迁安人口2.34万人,拆迁房屋面积83.39m2,工程永久占地2.94万亩,完成投资27.41亿元。完成的工程量相当于  个小浪底大坝的工程量。

第一期标准化堤防的建成,实现了郑州、开封、济南、菏泽东明段标准化堤防的全线贯通,一条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多功能于一体的标准化堤防已雄踞于黄河南岸。它不仅大大提高了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完善了黄河防洪体系,改善了南岸的抢险交通现状和生态环境,同时,也为保障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标准化堤防建设经验

    黄河第一期标准化堤防建设为黄委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管理经验,实践证明:黄委党组的正确决策是确保完成任务的前提;黄委各级班子的坚强领导和政令畅通是确保任务完成的关键;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配合是确保任务完成的基础;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完成建设任务的保证;快速反应机制是确保任务完成的重要举措;参建单位的齐心协力是确保完成任务的保障。        
作者: (本站记者 邱军 邵自平)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