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水利厅大会发言


2006-03-28

山东省水利厅厅长宋继峰介绍山东城市水利建设经验

 

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开创城市水利工作新局面

山东省水利厅厅长   宋继峰

2006328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几年,山东省水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各项重大战略部署,积极实践部党组提出的新时期治水新思路,坚持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努力做结合文章、走创新之路,初步开创出了一片城市水利的新天地。

一、坚持与时俱进,确立城乡一体水利发展新思路

水是生命之源、发展之本、城市之魂,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维系生态环境的基础性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古今中外,城市因水而成、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亡的例子不胜枚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水多水少”的传统水患威胁加大,“水浑水脏”的新兴矛盾日益突出,水问题从渐进到突变,迅速演变为此起彼伏的水危机。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和挑战,山东水利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敢于突破原有的单一农村水利传统观念,变压力为动力,化困难为机遇,确立并实施了城乡一体水利发展新思路,把握住了开辟城市水利工作新领域的战略主动权。

(一)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清城市水利发展新趋势

水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古代,城市都选在水利条件较好的地方,大多数建有护城河,不少城市建有较为完善的水系。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近十几年来,地处我国东部、作为经济大省的山东,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群陆续涌现,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到2005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5%,比2000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与城市迅猛发展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多年来城市发展不注重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城市水系统的基本结构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水的问题日益发展成为影响城市功能发挥和制约城市发展的突出因素。主要表现在:城市防洪排涝标准低,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城市水土流失和地下水超采严重,水污染不断加剧。“楼高了、路宽了、河窄了、湖小了、水臭了、病多了”,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很不协调。城市化的快速扩张,是伴随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必然现象。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表明,城市化率从30%70%,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根据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我们认识到:现代化的城市,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水利保障;在当前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水利已成为日益紧迫和重要的现实问题,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城市水利建设高潮即将到来;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积极开拓城市水利工作新领域,水利工作一定能够有新的、更大的作为。

(二)遵循水资源自身运行规律,树立城乡一体水利发展新理念

水作为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分割性、流动转化性、循环再生性、时空不均性和不可替代性等多种自然属性。水的自然属性,以及由水而决定的水资源系统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水资源独特的自身运行规律。水资源的自身运行规律和一切自然规律一样,不因人们的意志而转移,也不会因为城市的扩张而改变。恰恰相反,城市水系统不仅各子系统具有自然的关联性,而且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地域范围有限,用水不能实现自给,又规模化地产生废污水,对外界水资源的依赖更强、影响更大,与外界水资源的关联就更为密切。山东水资源严重短缺,这种关联体现得尤为明显。山东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44 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据初步测算,全省平水年现状水平缺水为34.17亿立方米,缺水率为11%,特别是城市缺水成为普遍性问题。为缓解城市缺水状况,一些水利设施先后“农转非”。即便如此,1997年至2002年初的连续五年大旱中,全省仍有56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供水紧张,2000年全省因干旱被迫限产停产的较大企业有721家。水资源的自身运行规律和城市水系统的特点,要求必须把水资源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统一管理。然而,传统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却将城市与农村、地表水与地下水等进行分割管理,城市中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用。现实使我们认识到,开展城市水利工作,必须尊重水资源的自身运行规律,树立城乡一体水利发展的理念,把城市水利与农村水利统筹规划,共同实施。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这一认识,明确提出把促进人水和谐共处作为水利工作的重点,并实施了城乡供水一体化战略。

(三)遵循现代社会管理规律,围绕全省重大部署争取新作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履行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项主要职能中,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是极为重要的职责。随着城市化发展和人们素质提高,对涉水事务进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任务越来越重。我省自2000年机构改革理顺职能以来,城市水利成为了水利部门的“责任田”我们认真履行职责,切实转变职能,推进依法行政,不断强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特别是始终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把关注民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放在重要位置,高度重视关系群众长远利益的水利工作,使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成果能够惠及更多的社会成员。“十五”期间,我们围绕省委、省政府确立的“既不怕旱、又不怕涝”的治水战略目标,半岛城市群建设、胶东制造业基地建设、“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县域经济抓30个强县、30个弱县”等重大部署,加快实施重点调水工程,初步构筑起了山东水网大框架;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部解决了历史性吃水困难问题,全方位力保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经济社会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节水型社会和生态省建设,积极开展城市节水、城市水土保持、城市水污染防治和泉城地下水保护行动。目前,山东水利事业已进入了一个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城市化战略等作出了重要贡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水利工作、水利队伍给予高度评价,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水利行业表示赞许,在全省行风评议活动中,省水利厅连年名列前茅。

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城市水利骨干框架

为解决好城市水资源问题,山东各级积极谋划城市水利发展之路,统筹城市与乡村、近期与长远、区域与流域、建设与管理等各方面的关系,大力实施了以现代化水网、节水型城市、城市生态景观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围绕搞好水资源优化配置,建设现代化水网

为保障城乡整体性发展,做到多水源、多用户、多目标的优化配置和调度,山东正致力建设一个覆盖城乡、功能齐全、调度灵活的现代化水网体系。一是建设全省性水网骨干框架,实现多水源、跨时空优化配置。规划建设山东境内以南水北调东线和胶东调水干线形成的纵贯南北、横穿东西的“T”字型调水大动脉为骨架,与现有水利工程共同构筑的现代化山东水网,以实现长江水、黄河水与当地水的联合调度、优化配置。目前,南水北调济平干渠全线建成并通水成功,胶东调水工程16项骨干工程已陆续开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山东调引长江水15亿立方米,主要用于城市和工业。胶东调水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经济发达的胶东半岛调水1.43亿立方米。二是建设区域性水网,实现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全省相继建成了潍坊引峡济潍、淄博引黄济淄、德州引卫入德、日照北水南调等70多处区域输配水工程,济南、潍坊、淄博、枣庄等市的区域性水网体系已基本建成。潍坊市打破过去一个流域、一座水库、一条河道、一个灌区的单一治水方式,坚持“多库串联,库河串联,水系联网”,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水资源,初步构筑起了全市水利工程网络体系,让水在“网”上流动起来省、市、县三级水网体系的建成与运行,将有效支撑我省城市化进程,保证水资源在时间上的调度,空间上调配,行业间调节,全面提高供水保证率和用水效率。三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城市调水路子。根据不同地区水资源条件,结合水资源布局与生产力布局的匹配特性,全省探索形成了三类各具特色的城市调水路子。沿黄地区,充分发挥靠近黄河的优势,走出了“科学引黄,长藤结瓜,建库蓄水,丰枯调剂”的路子。沿黄9市共建10万立方米以上的平原水库近770座,总蓄水能力近18亿立方米。德州市投资3亿多元,兴建了5000万立方米的丁东水库向城区供水,彻底解决了德州市工业及30多万人的用水问题。沿海地区,根据河道源短流急、独流入海的特点,采取了“上游建水库调蓄、中游层层筑坝拦截,下游建地下水库截渗补源”的办法。龙口市投资6700万元,修建了亚州规模最大的黄水河地下水库,总库容5359万立方米。鲁中、鲁东南山区,针对河道多、水资源相对丰沛的特点,按照“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模式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泰安市的泮河、莱芜的牟汶河综合治理,增加了当地可用水量,保障了城市发展和工业项目的用水需求。

(二)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

一是夯实节水型城市建设的工程技术基础。2000年以来,全省城市工业累计投入节水资金20多亿元,建设节水项目1.18万个,节水能力达到220万立方米/日,年节水量5.5亿立方米,减少排污量近4亿立方米,全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2000年的60%提高到2005年的65%二是强化政府推动和全民参与。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确立了“先客水、后主水,先地表、后地下,先中水、后淡水”的审批原则,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中未进行水资源论证的不审批、中水利用量低于13的不审批、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的不审批、未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的不审批、废水未合理利用的不审批。近年来组织审批的40个电力项目需水计划中共利用中水或矿坑水1.3亿立方米、海水淡化1.4亿立方米。制定印发了《山东省水利厅关于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编制了《山东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和《山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标准体系》等。在21个县(市、区)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 2005年共评选出40家企业、灌区、学校和社区为节水示范单位。三是运用市场机制激发全社会节水动力。发挥水资源费调控作用,按照地下水高于地表水、优质水高于劣质水的基本原则,全省水资源费平均征收标准由每立方米0.2元提高到0.6元,地表水最高0.8元,地下水最高1.8元。自2002年实行新标准以来,有1500家规模以上企业由地下水改用地表水,污水回用量累计达到6.9亿立方米。莱芜钢铁集团公司累计投资4.03亿元,通过采取干法除尘、焦化生化废水回收利用、循环水系统改造串级利用、外排水处理回用等措施,年节水1500多万立方米,吨钢耗新水3.51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节水型城市建设带动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2005年全省二、三产业比重占到89.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五年前提高了10.2%

(三)围绕促进人水和谐,大力建设城市生态景观水利

近年来,全省各地按照“城市河道公园化”的模式,大力发展城市生态景观水利,引起了很大反响。截止目前,全省已建成90多处风格各异的城市亲水乐园、生态公园,其中有6处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在省委召开的科学发展观现场交流会上,城市生态景观水利成为各市的得意之作。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同志在参观聊城江北水城时动情地讲到:水就是环境,水就是金钱,水就是生产力。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对烟台外夹河治理和潍坊弥河治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综观我省的城市生态景观水利建设,可以概括为“三多”。一是多类型发展。各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二是多资源利用。各地除普遍做到绿化、美化、亮化外,还将工程建设与水文、人文、地理、历史、生物特点融为一体,多资源综合开发、优化组合。三是多功能发挥。各地普遍注重了水利工程、水利资源的多目标、多功能开发,集城市防洪补源、改善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既增强了水利服务能力,支撑了城市经济发展,又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还传承了优秀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

济南市以泉为魂,自2001年以来实施了保泉行动,先后停用、封闭深层自备井306眼、浅层井1200余眼,在南部山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涵养保护水源,利用卧虎山水库回灌补源恢复了泉水景观,丰富了泉水文化,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截止目前,济南市四大泉群已实现2年半持续喷涌。烟台市以城市河道为媒,结合大沽夹河综合整治,建成宽100、长4.8公里、占地48公顷的带状滨河公园。聊城市以水为魂,打造“江北水城”,连通东昌湖、京杭运河、徒骇河,既提高了城市防洪标准和供水功能,又营造了占城市规划区的13面积的大水面,还建成了古运河风貌带、风景桥、大剧场和博物馆等,“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这座古城的形象,去年“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接待游客451万人,旅游总收入11.8亿元。临沂市依托沂河建设沂蒙湖水利风景区和滨河景观大道,河道回水长度达46公里,形成水面36平方公里,一次蓄水量达1亿立方米,既有长度世界第一的橡胶坝,又有代表其历史风物特点的9处广场和18个园区、36处景点,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品位。滨洲市在城市不同方位建设5个平原水库,与环城公路、环城水系、环城绿化、环城景点珠联璧合,形成四环五海,城中水面面积达13平方公里,凸显了“秀水、绿脉、新城”的生态园林型城市整体形象。淄博市复工建设了引黄供水工程,实施引太入萌,初步构建起了“三河相通、两库相联、引黄补源”的水资源调控和保障网络。日照市已建成的世帆赛基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呼应,融人文景观于一体,总面积9.2平方公里的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全部建成后,既可以承办各种水上运动项目,也是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休闲景区。菏泽市8公里长的赵王河城区段进行全面治理,建设了环城公园,形成水面140多公顷,昔日脏乱地带变成了优美的景观带。泰安市依托大河水库,背靠东岳泰山,巧用电厂建设弃渣加固水库大坝,建成了内含泰山名松园、名石园、水文化长廊、水上乐园等20个功能园区的天平湖水利风景区,既提高了防洪标准,增加了供水,又美化了环境,改善了生态,保护了泰山风景。泰城结束了“有名山而无胜水”的历史,曲阜也弥补了“有圣人而无胜水”的缺憾。孔子故里曲阜市对大沂河进行治理后,以尼山水库为水源,使城区河道碧水长流。胶州市将滞洪区建设与景观建设相结合,在面积16平方公里的荒滩碱地上,打造出面积7平方公里、景观设计堪比杭州西湖的“少海”,并将围绕“少海”开发出一片城市新区。诸城市依托潍河和扶淇河,对城区10公里河道整治开发,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形成373公顷水域和150公顷绿地,沿河两岸建设名人园、大舜园、恐龙组群等六大景区,营造出了“两河相交、三闸联体、水陆呼应”的城市亲水景观带,大大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建成的第一年就接待国内外游客30万人次,拉动城区两岸土地升值近10倍。

三、坚持协调推进,保障城市水利健康发展

(一)           理顺城市水利管理体制

我省机构改革“三定”方案明确规定,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地表水、地下水和空中水,改“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破除部门界限,形成治水合力。全省各级按照“自下而上、重点培育、梯次推进”的思路,加快了城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截至目前,全省17个市、140个县(市、区)中,已有1个设区市和93个县(市、区)实现了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山东大中城市涉水事务,已初步形成了“统一管理、统筹规划、部门协同”的管理格局,水利、环保、城建、经贸等部门各司其责,协调配合。体制的理顺,极大地促进了城市水利的发展:开展了《山东省21世纪初期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南水北调沿线重点城市供水规划》、《山东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增强了城市水利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制定发布了电力、造纸、冶金、化工、纺织五大行业产品用水定额和农业灌溉用水定额,为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提供技术标准;建成了省与17个市的水利信息骨干网络和防汛指挥调度视频会商系统;调整产业结构,限制新上耗水量大的工业项目,“十五”以来先后整顿、关停、淘汰“五小”及新“六小”企业5000多家,对污染重、耗水高的3500多家企业进行了重点治理整顿;以落实国务院《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实施意见》为抓手,组织实施了南四湖、东平湖、小清河“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我省列入规划的217项治污项目已建成运营66项;推广现代化取水计量设施,建立在线计量检测系统,提高水量水质监控手段;通过宏观调控和制度约束,我省城乡工农业用水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地下水利用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85%下降到2004年的70%,去年以来省级审批的56个建设项目利用城市中水指标2.1亿立方米。

(二)           健全城市水利工作法规体系

近年来,我省出台了“四办法一决定”,即《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山东省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山东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山东省节约用水办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决定》。全省已颁布水利法规和规章30余件,省级规范性文件30余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利法规体系。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创新执法模式。 2003年以来,先后在31个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工程管理单位开展了水利综合执法试点,试点的主要内容是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规费征收权,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以提高执法整体效能。2002年以来,开展了水务警务区建设试点,主要是借助公安、法院等强势部门的力量,联合建立水务警务区,以严厉打击水事违法行为。水务警务区隶属于公安局治安警察大队,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主要职责是查处辖区内水事治安案件、刑事案件,配合水政监察大队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水务执法工作等。烟台市公安局牟平分局水务警务区、沾化县水务局和德州市潘庄灌区引黄灌溉管理处水务警务区成立以来,水利执法能力大大增强,水事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水事秩序明显好转。

(三)创新城市水利运行机制

一是积极探索科学的城市水价形成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水价改革精神,不断深化城市水价改革。目前,全省平均水价2.87元,其中工业3.09元、居民生活2.5元、服务业3.96元,平均工业污水处理费0.79元。济南市将各类用水平均综合水价由每立方米1.96元提高到2.8元。全省有73处向工业、城镇供水工程实行了两部制水价。引黄济青工程向青岛供水量在9000万立方米以内时,收取基本水费8212.5万元,超过9000万立方米则执行计量水价0.825元。二是积极探索城市水利建管运营机制。通过强化水利部门的水行政管理职能,严格落实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制度、防洪影响评价制度和水务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涉水事务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在此基础上,全面放开搞活城市水务市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水务市场环境,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在水务市场上公平竞争。目前,山东城市水务市场上已出现法国里昂、德国巴洛法克、中国水务投资公司、山东水务投资公司及众多民营企业争相抢滩的竞争格局。三是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投入保障机制。“十五”期间, 各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因地制宜拓宽融资渠道。全省各级财政用于城市河道治理、水源工程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达140多亿元。烟台市的外夹河治理以财政投资为主导,按照“受益负担”原则,采取市区用水户负担的办法,募集资金1. 3亿元作为补充。滨洲市结合城市供水工程建设,采用预收水费、农民土地入股、职工入股、招商引资等办法,预算总投资5亿多元建设四环五海,打造生态滨州泰安市抓住泰山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机遇,争取电站建设资金1.55亿元,总计投入1.8亿元建成天平湖水利风景区。聊城市抓住京九铁路建设需要大量土方的机遇,清淤、扩挖护城河,用卖土的钱建设江北水城。临沂市走“水带地升值,地生金养水”的路子,建设沂蒙湖水利风景区和滨河景观大道规划约需14亿元资金,工程竣工后,沿河两岸房价由原来的每平方米不到1000元涨到现在的近4000元,沿河两岸100公里附近的土地升值可达80亿元。东营市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山东金瀚集团投资4.8亿元,建成占地2690亩、水面面积1200亩的清风湖水利风景区,该集团先征地造景,后开发房地产赢利,“政府不投钱、百姓不掏钱、企业不亏钱”,实现了“环境改善,市民受益,企业获利”的多赢目标。安丘市政府拍卖汶河采砂经营权筹集资金3000万元,对城区10公里河段进行生态建设开发,形成青云湖水利风景区。诸城市做到了“公益工程政府买单”,市财政不仅投资2亿多元用于潍河水利风景区建设,而且在水利部门专设机构、安排专项经费进行建设管理,树立起了责任政府的良好形象。

各位领导、同志们,近几年山东在城市水利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城市水利毕竟是一个新课题,还有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中的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我们决心在水利部的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认真学习兄弟省市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开创我省城市水利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