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在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结束时的讲话


2009-11-16

在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结束时的讲话

 

水利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周 英

 

(2009年11月13日)

 

 

同志们: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胜利落下帷幕,并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和启示。

 

    这次论坛是在全国水利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水利发展与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水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举办的。论坛分为论文征集、论文评选和大会交流三个阶段进行,自始至终得到了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响应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今天上午的大会上,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陈雷同志代表水利部作了主旨讲话,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部纪检组组长董力同志宣读了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获奖论文的表彰决定,向获奖论文作者和组织奖获得者颁发了证书和奖杯。9位论文获奖作者代表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这次论坛的大会交流时间虽短,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收获很大。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层次较高。本次论坛是水利部第一次以部文明委的名义举办的水文化建设专题论坛,陈雷部长多次听取论坛筹备工作汇报,亲自审定论坛方案,在百忙之中亲临论坛指导并作了主旨讲话。陈雷部长的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了水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进一步加强水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同志,副省长贾万志同志,山东省政府秘书长张万青同志莅临论坛指导。水利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部纪检组组长董力同志,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陈小江同志,中国水利职工思想政治研会会长张印忠同志,黄河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李国英同志,水利部总规划师、规划计划司司长周学文同志,部机关各司局、直属各单位,各省、市、自治区水利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今天的大会。陈雷部长、刘宁副部长和李国英主任亲自撰写论文,8个单位的党组织和12个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提交了论文。部分大专院校、有关水文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应邀到会指导,这都充分体现了水利部党组、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对水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支持。

 

    二是主题鲜明。这次论坛以“水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水利”为主题,围绕“水文化在治水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水文化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水文化与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水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创新”等四个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这一鲜明主题充分体现了水文化建设与水利实践的有机结合,反映了新时期水文化研究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对于丰富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内涵,引导广大水利职工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推进民生水利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研讨充分。本次论坛共有9篇论文作了大会交流,交流中既有对构建河流伦理实践的深入思考,又有对区域水文化建设的积极探索;既有对中国水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宏观展望,又有对本地区本单位水文化建设的微观谋划;既体现了对传统水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又彰显了对现代水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同时,除了大会集中研讨交流外,许多同志还利用这次难得机会开展面对面的个别交谈,为论坛营造了生动活泼的文化学术氛围。与会代表普遍反映,通过这次论坛,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达到了博采众长、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是成果丰富。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300多篇,可以说是近年来水文化研究的一次大荟萃、大检阅,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水文化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特别是陈雷部长撰写的论文,深刻阐述了水与文化的关系和水文化的内涵,系统总结了水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在当代的发展,深入分析了水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全面论述了以先进水文化引领水利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特别强调了建设先进水文化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陈雷部长的论文和在论坛上的讲话,相互呼应,各有侧重,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论坛征集的其他论文选题新颖,见解独到,从理论和实践、现实与历史等多个层面展示了近年来水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肯定和赞许。本届论坛组委会对部分获奖论文进行了认真整理,编辑出版了《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形成了本次论坛的又一重要成果。

 

    本次论坛的举办,打开了水文化建设的崭新一页,对进一步推进水文化建设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论坛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水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这次论坛中大家一致认为,水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文化的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只有把水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体系,才能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我们要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为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增光添彩。我们要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成为水利行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要着力倡导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引导社会形成节约保护水资源水环境的行为和风尚;要着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水文化,不断丰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要着力推进水文化创新,使其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水文化建设必须找准服务于水利发展改革的结合点。大家在水文化研究中,把服从服务于水利发展与改革作为水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陈雷部长在讲话指出,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是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这“四个推动”为我们找准水文化建设的“结合点”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解决我国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复杂严重的水资源问题,不仅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而且还需要从文化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观念和思维、政策和策略、目标和行动;做好民生水利工作,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加快解决防汛抗旱、城乡供水、农田水利等问题的期盼,还要在建设和谐的人水关系中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在高质量、高品位、个性化的水文化服务中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物质生态环境,还必须大力倡导先进的生态文化观,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这一切,都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建设的“结合点”,只有瞄准这些“结合点”做文章,水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才会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水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广大职工群众的广泛参与。水文化建设要尊重职工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不断满足职工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这是本次论坛形成的又一个重要共识。水文化是由人民群众创造也是由人民群众共同享有的文化。因此,在水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挥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保证职工群众的充分参与,使水文化的内容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水文化的建设过程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注重广大职工群众的广泛参与,就是要保障职工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通过创造高品位、高质量的优秀水文化产品,为职工群众提供多姿多彩、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水文化服务,做到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丰富职工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职工群众的精神力量,使水文化建设拥有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四,水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水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准确把握水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推进水文化发展。水文化建设具有层次性,正如陈雷部长在讲话和论文里所阐述的那样,水文化不仅表现为物质形态的文化,如被改造的、具有人文烙印的水利工程、水工技术、治水工具等,也表现为制度形态的文化,如以水为载体的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社会关系及社会组织、法律法规等,还表现为精神形态的文化,如对水的认识、有关水的价值观念、与水有关的文化心理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的水文化,其发展的途径、建设的内容也不相同。水文化建设具有阶段性,水文化是长期治水实践的产物,人们对水文化的认知和需求,也会随着治水实践的逐步发展而不断升华,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水文化建设具有差异性,不同地区水资源条件不同,水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水利发展的阶段不同,因而水文化建设的关注点和任务、内容也不相同;同时,水文化的发展还会因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们对水文化需求的不同,客观上表现出鲜明的差异性。因此水文化建设,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现阶段不同的水资源状况、不同的区域环境、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发展实际搞好水文化建设。要脚踏实地,不要大轰大嗡;要承认差异,不搞“一刀切”;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总之,水文化建设既要积极推进,更要因地制宜;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只有这样,水文化建设才能得到广泛认同和支持,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水利的科学发展。

 

    同志们,本次水文化论坛就要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启示和影响将是深远的。我们要以这次水文化论坛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水利部的部署和要求,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开创水文化建设工作的新局面,为推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代表水利部文明委对长期从事水文化建设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各位专家学者莅临论坛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祝同志们工作顺利、旅途平安!

作者: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