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水利厅:在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开拓江苏水利的美好未来


2009-11-13

 

在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
开拓江苏水利的美好未来


  江苏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吕振霖

 

  江苏,是我国唯一拥有江、河、湖、海的省份,10.26万平方公里的省域面积上,长江、淮河横越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还有上千公里的海岸线,太湖、洪泽湖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分别镶嵌在苏南、苏北大地上……。是水,滋养了江苏这块土地;也是水,曾经使江苏面临着洪涝旱、风暴潮等灾害频发的威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水利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以来,江苏人民通过兴水利、治水害,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在生动的治水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水文化。而这些充满哲理和科学思想的水文化,一直引领着江苏治水实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成就了今天江苏水利的伟大事业。


  一、江苏治水历史悠久、水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具有流域文明的显著特色,而流域文明又始自于人们的治水实践。早在古远的封建奴隶社会,中国便形成了“善治国者先治水”的水文化精髓,治水,一直是历朝历代盛衰兴亡的大业。江苏作为平原水网地区,“水治好了就是鱼米之乡,治不好就是多灾之邦”,治水,一直以来就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命脉。在江苏多年积淀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中,水文化是其孕育之源、人文之本。


  据史料记载,江苏治水已有4000多年历史。这漫长艰苦的治水实践过程,也是治水文化不断凝练、积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治水的杰出人物,留下了大量水文化遗产,成为推动我们现代水利发展的宝贵财富。


  早在远古时期,大禹治水,疏九江,决四渎,在地域上就已经包含了今天的江苏。因此,应该说,江苏水文化启蒙于大禹治水的时代。大禹改堵为疏的治水思路,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人水相谐的理想追求,至今还放射着科学治水的思想光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在江苏扬州开凿“邗沟”,成为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发端。正是开凿“邗沟”等诸多的治水实践活动,引发了诸子百家竞相论水,关于治水的哲学思想逐步形成。


  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的洪泽湖大堤,原先只有高家堰三十里,而最终于清朝乾隆年间形成的六十里的洪泽湖大堤,这一重大工程是当年的河督潘季顺实行的“蓄清刷黄”、“束水攻沙”治水思想的伟大成果。


  隋唐至两宋时期,江淮下游经济繁荣,推动了治水实践的加快发展。在春秋战国开挖“邗沟”的基础上,隋炀帝兴建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进一步繁荣了江苏的漕运事业,并塑造了具有江苏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西楚雄风”的徐州、“烟花三月”的扬州、“吴越遗风”的苏州等等,均为江苏的发展绽放了夺目的文化奇葩。


  北宋天圣二年至六年,在唐代修筑江南海塘的基础上,范仲淹重筑常丰堰,用于抗御海潮,人称“范公堤”。现今范公堤虽已失却其捍海之能,但范仲淹和他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永载史册,流芳百世。


  清道光年间,以禁烟而闻名的林则徐任江苏巡抚五年,修浚浏河、白茆河以及七浦诸河,筑宝山海塘,修张官渡的正越二闸,使镇江附近的运河水量得以调节,修浚南通州河道,建筑沿海堤防,他的成功治水实践,充分体现了其“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宽广胸怀。


  在中国近代史上,我国著名的实业家张謇,也是一位著名的水利专家。他发表的《导淮计划宣言书》、《治淮规划之概要》,提出了淮水三分入江七分入海和沂沭河分治等治理主张;民国八年,又在《江淮水利施工计划书》中提出淮水“三分入海,七分入江”的原则,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的治淮规划和实践。我国第一座水利高等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也是在他的倡议支持下创办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江苏的建设与发展更是从治水开始的。兴水利、除水害;江水北调,分淮入沂;筑堤行洪,建闸控制,疏堵结合;筑库蓄水,修渠输水,建站提水……等等。江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把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治水思想、治水文化与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创造了水利基础建设的新辉煌,也促进了江苏水文化的大繁荣。


  二、历史水文化对江苏现代水利创新发展的启迪


  江苏内涵丰厚的历史水文化,不仅是江苏人民长期治水实践的历史写照,而且对江苏现代水利的创新发展也有深刻的启迪。


  (一)“为政之要,在于治水”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人类之初首先遇到的生存危机是“汤汤洪水”,为了生存和繁衍,在物竞天择的历史长河中,首要任务是“治水”。我国古代的思想家管仲就认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兴水利,而后有农工;有农工,而后有裕国。”自古以来,任何一个朝代,凡实行积极治水政策的,都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进步。清乾隆皇帝认为“自古致治以养民为本,而养民之道,必使兴利防患,水旱无虞,方能使盖藏充裕,缓急可资。”并通过吏制改革,鼓励更多的官员重视治水、兴农安民。尽管我们今天的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了迈向现代化的新时代,但人类面临的水问题更多也更加复杂,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丝毫没有改变。历史和今天的实践都证明:兴水利、除水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期使命。


  (二)“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是人类治水的最高境界。在历史水文化中蕴藏着“道”的内涵。“道”是万物的根本规律,维系着宇宙平衡。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道”的本质,而水是最接近于“道”的。老子还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教育和引导人们尊重自然规律,这与我们今天强调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确立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坚持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一脉相承。


  (三)“通沟渎、安水藏”是科学治水思想的启蒙。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把水分为经水、枝水、谷水、川水、渊水,提出“绝水潦、通沟渎、修障防、安水藏”的系统治水思路;北宋时期的范仲淹在带领江苏沿海百姓治水的实践中,总结出“修围、浚河、置闸,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的治水经验;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他的《农政全书》中提出“用水五术”的办法等等,我们祖先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许多治水思想和治水经验,至今仍然是现代水利学中的重要内容,是我们科学治水实践的重要思想和理论基础。


  (四)“劳身焦思,过门不入”是激励现代水利人奋发努力的精神动力。在我国历史上,从明君清官到能人志士,他们中的许多人面对“洪水横流、泛滥天下”的危难局面,为了治水患、兴水利、安百姓,“劳身焦思、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桂不顾、履遗不蹑”,“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把他们的全部心身献给了治水事业。他们成功的治水实践是我们今天的宝贵财富,他们为百姓生存安危的献身精神更是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的精神力量,应当成为我们今天“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和“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江苏水利精神的重要内涵。


  三、在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开拓江苏水利的美好未来


  水文化是水利之基、行业之魂,也是现代水利人的精神支柱。今天的江苏水利事业正处于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水利发展面临的挑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多,改革创新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重。我们一定要把传承和发展水利事业与传承和发展水利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先进的水文化引领江苏水利的现代化建设,开创江苏水利发展的美好未来。


  一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人水相谐的科学治水理念。尽管远古时期的治水技术水平受到历史的局限,但前人善于总结治水的经验,追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治水境界,与我们今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自然规律,确立以人为本、人水相谐的科学治水理念是一致的。面对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水利工作的新挑战,我们更要尊重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治水理念指导江苏水利实践,开创江苏水利工作的新局面。


  二要认真贯彻综合治理的科学治水思路。古人治水强调“通水渎”、“安水藏”,“夫水之性,以高就下”,就是要求人们按照水的运动规律办事。尽管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水问题比过去更为复杂,治水手段也有重大进步,但是按照客观规律治水的思路是相通的。我们一定要按照统筹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相结合,统筹农村与城市相结合,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相结合,统筹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科学治水思路,按照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民生水利的四大任务,加快提升江苏水利在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保障作用。


  三要切实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生命。江河湖泊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江河湖泊的健康生态,永远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在今天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江苏,江河湖泊资源虽然丰富,但维护江河湖泊健康生态的责任更加重大。加强河湖管理、保护河湖生态,让江苏的江河更美、湖水更清。追求人水和谐共生的社会,是我们江苏水利人永远的使命。


  四要在传承和创新中发展江苏特色的现代水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文化是人类治水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她来自于人民群众和一代代水利人的实践创造。今天的江苏水利正在加快迈向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治水的领域更加宽泛,治水的内容更加丰富,治水的手段也更加先进。伟大的事业,催生先进文化的创造,我们一定要在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发展富有时代特色和江苏特点的现代水文化,开创江苏水利发展的美好未来。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09年11月13日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