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水利厅:以治水实践为载体 大力提升湖北水文化软实力


2009-11-13

(湖北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宣读论文)

 

 

 

以治水实践为载体
大力提升湖北水文化软实力


湖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忠法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战略任务。水利部举办中国水文化论坛,共同研究探讨“水文化建设与水利发展”问题,是一件很有意义的长远大事。对此,我也想谈点看法,供领导、专家和在坐同仁参考。


  一、水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软实力中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部分,讲中华文化离不开中华水文化。不仅如此,且水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之一,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以下认识。第一,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渊源。水是生命的原始故乡,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世界几个文明古国都是同几条大江大河流紧紧联在一起的,全球化的现代文明也是通过水上即从开辟航海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是一个具有漫长历史的农业社会,中华文化与水文化密不可分,水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瑰丽灿烂的部分,中华文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为治水文明。从远古人的“居丘”,到禹治洪水后的“降丘宅土”;从各诸候割据,“堤防之作,壅通百川,各自为利”,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决通川防”,等等诠释的都是厚重治水实践中的文化意义。中国文明正是在这些丰富的治水实践中产生的水文化基础上得以发展和升华的。第二,水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治国理政是一种文化行为。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今时代,尤其是在中国,水文化都被视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历朝历代君主和当权者,从来都把治水当作重要的政治问题对待,把治水作为治国的首要任务来部署和实施。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同样把治水、水文化当作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和重要理念。从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到“高峡出平湖”、“南水北调”等战略性治水工程的兴建;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到“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等治水方略的确立,都阐述着一个相同的哲学理念,那就是“治水即治国”。第三,水文化滋养出民族精神的精华。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都有水文化的印记。从“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说,到《易经》的水龙图腾和倡导的“厚德载物”;从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和孔子倾心仁爱之水的教化,到孙子“水无常形,军无常势”、“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智慧;从毛泽东“水治我,我治水。我若不治水,水就要治我,我必须治水!”,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98抗洪精神的形成,都彰显着中华民族仁爱、正直、博大的高贵品格与善良、英勇、无私无畏的传统美德。在水文化熏陶、感染和作用下,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共同遵循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这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民族精神的精华。


  二、水文化在水利发展中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加强水文化建设,深入研究水文化与治水实践的关系,认识把握好水文化在水利发展中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对我们实践科学治水有特殊的意义。第一,水文化能够升华治水理念。掌握前人对水的认识和对治水实践的思考积累起来的水文化,能够使我们树立正确的治水理念。《尚书》关于“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河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共咎”,说的是对水害的心悸;《左传》关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指的是对水灾防治的重点;李冰秉承“天地人水和谐”建造的都江堰;苏东坡在西湖上化腐朽为神奇和寓艺术于治湖;新疆的“坎儿井”;京都“北海”节水工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告诫。等等这些水文化对我们确立什么样的治水理念都有极大的启示作用。第二,水文化可以拓宽治水思路。上千年积淀下来的水文化不仅能够升华我们的治水理念,而且能够拓宽我们的治水思路。“大禹治水”,鲧、禹父子“堵”、“疏”之争,是治水思路之争;孟子批评战国时期魏国的治水专家白圭“以邻为壑”的狭隘治水思路。宋太祖疏通汴河、惠民河、五丈河,让漕运直达汴梁;康熙选用水利能人治理黄河与淮河,使“两河安宴,堤岸无虞”;乾隆“以工代赈兴修水利”,等等都是从实际出发,用不同方式采取不同的治水方法。这些水文化确实对我们拓宽治水思路有很大帮助。第三,水文化能够激励治水斗志。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水为师的民族。历代中华儿女以水的流动、常势、无形、柔弱、浩瀚和执着,感悟人生,开创事业。先贤们有的到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地方去搏击,到大浪淘沙、浪遏飞舟的地方去体验,到激流骇浪的地方去洗礼;有的以水为韵,以河为美,到“水天一线、绿树掩映”的地方去欣赏陶醉,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去追求浪漫。现在我们大力倡导和实践的“献身、负责、求实”水利行业精神等等,这些水文化陶冶了人们的性格,鼓舞着我们水利人的治水斗志。


  三、建设湖北水利强省必须有水文化支撑。要促进湖北由水利大省向水利强省转变,必须高度重视软实力,不断加强水文化建设。第一,要从水文化的深度对待防洪保安。湖北处于特殊的地理区位,素有洪水走廊之称,防洪保安历来是湖北天大的事。我们要从水文化的深度认识自然和气候变化,从水文化视角研究解决洪水威胁问题。防洪实践中,要看到洪水的害处,还要看到洪水的益处,确立具有水文化意识的积极防洪思想;既要充分考虑洪水安全威胁,给洪水以出路,又要在不造成水害的前提下,留住洪水,让洪水发挥荡浊扬清、为土地增肥的作用,让洪水弥补水少时的不足,达到根治水患、变害为益的效果,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二,要提高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文化自觉。建设湖北水利强省,必须适应建设“两型”社会和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需要,切实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利用。要树立水资源管理本身体现着一种文化进程的思想观念,站在文化社会学、水文化中治水思辨的高度和深度,正确处理水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行为、水的生态价值与水的经济功能、水的历史当前状况与水的未来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关系,科学制定水资源保护利用方案。湖北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构建“一点两线”的宏观框架,构筑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生态保护三大保障体系。现在问题是要有贯彻实施的文化自觉,把“一点两线”战略思想与水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相结合,使之融为一体;要健全完善实施规划体制机制,依法规范贯彻规划行为,积极营造落实规划氛围,使之变成水文化自觉行动。第三,要给湖北水利建设发展注入灵魂。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水利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但要向水利强省迈进,必须再造湖北水利的魂与魄。近几年武汉两江四岸的整治,防洪与休闲相统一,谱写了人水和谐新篇章,具有很强的水文化价值意义。还有武汉江湖连通工程、神龙架湿地保护工程、节水示范工程等,我们都注重从文化历史价值考虑,使这些工程具有永久文化生命意义。但这还很不够。当前是湖北水利建设大发展的时期,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努力创造出历史丰碑式的水利工程。


  四、大力提升全省水利系统水文化软实力。结合湖北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水利建设历史和现实,深度挖掘水文化的内涵,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拓展水文化建设领域,全面提升水文化软实力,为湖北水利建设发展服务。第一,高度重视水文化建设。全省水利系统各级党组织和行政领导,要充分认识水文化建设在全省水利工作中的战略地位,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中的价值作用,切实改变重工程轻文化的倾向;按照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把水文化建设纳入全省水利发展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健全水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改进领导方式,完善规章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加大对水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完善文化事业发展政策,形成有利于水文化繁荣的政策体系。第二,加强水文化基础建设。提高水文化建设能力,必须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要加强水文化教育,提高水利系统干部职工水文化素养,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带头学习,丰富水文化底蕴,善于运用水文化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加强水利志修编工作,为水利干部职工和社会提供水文化翔实史料;建设好湖北水利博物馆,使之成为水文化传承、传播、教育的重要阵地;办好水利刊物,加强水利文化艺术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其研究、宣传普及和开展水文化建设的作用;加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让水文化进入课堂,使其成为水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广泛开展水利文明创建活动,把水文化建设纳入文明创建考核指标,促进和推动水文化建设;整合水文化研究力量,保持一支素质较高、能出成果并能应用到水利建设之中的骨干队伍。第三,抓好水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通。我们要研究发掘湖北文化的水特色,屈原的《楚辞》《问天》、江汉流域九黎部落创造出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汉水孕育的炎帝神农文化;清江巴土文化;还有伯牙五音繁会的音乐、编钟水袖折腰的舞蹈、武当道教、“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的佛教禅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三国壮丽史诗等等,这些十分宝贵文化富矿,无不与水有着必然的联系。要激活水文化的创造力,将水文化与国外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加以融通,使传统水文化焕发新生。运用市场文化建立反映水权和水权转换的水文化,运用民主文化建立反映水利管理民主协商机制的水文化,运用法治文化建立反映依法治水管水的水文化,运用人文精神建立反映尊重维护河流湖泊权利的水文化,运用现代科技建立反映水利现代化信息化的水文化。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09年11月13日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