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史家小学教师代表宣读论文
水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北京史家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郭志滨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之母,水孕育了文明,更孕育了悠久的历史。人们以水为载体创造了灿烂的水文化,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北京史家小学把水文化的教育列为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将我们的思考和做法作简要介绍。
一、开展水文化教育活动的原因
一是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需要。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然而我们的先哲在对水的观察和认识中给水赋于了生命、灵魂和伟大的品格,使之成为文化之水。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汉朝刘向在《说苑杂言》中引用孔子的话说:夫智者何以乐水也?曰:“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动而下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在入,鲜洁而出,其似善化者。众人取乎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渊渊,深不可侧,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知之所以乐水也。”由此可见, “上善若水”和“智者乐水”都是通过水寓意人应该有美好的品德,应该有社会奉献精神。因此,把水文化的教育作为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既传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又使小学生在以“爱水、护水、节水”为主题的水文化教育中,从心灵上得到启示、品德上得到提升、社会的知识面上得到扩展。这也是从水文化教育入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进行水文化教育符合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
二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意味着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遵从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以最小的环境投入达到社会经济的最大化发展,形成人类社会与自然不仅能和谐共处、可持续地发展,而且形成经济与自然相互促进,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根据国家的这一指导方针,我们认为在学校开展节水、护水、爱水的活动是落实国家倡导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现。
我国是一个治水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同时水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入地了解认识“水”,开展与水有关的活动,进行水文化教育,其实也是一种探寻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活动过程,因此是符合历史和文化形成的客观现实的。其次,我国虽然是一个淡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拥有量很小,节水、护水、爱水的教育势在必行,这是符合我们国家客观现状的。
三是为学生树立爱水、节水、护水的意识的需要。生活在北京的孩子,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对于资源节约的意识比较淡漠。在学校里经常会看到有浪费水的现象,为此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有浪费水现象的占到了24.3%,认为有必要在学校里开展节水、护水、爱水教育活动的同学占到了63.3%,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有关方面的教育既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符合学生需求的。为此,学校决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对学生进行节水、护水、爱水的教育活动,并从而培养学生的节水、护水、爱水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小事做起。
在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下,学校里传统的节约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各种资源都是十分珍贵的,不是用钱可以买来的;资源需要我们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更要在生活中懂得珍惜和节约。于是,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开展了节水、护水的实践活动。
2005年我校搬进了崭新的校园,这是一所绿色校园,从设计到施工,处处都显现出了环保、绿色的建校理念。中水处理系统,使经过处理后的水得到二次利用;校园广场的透水砖,为雨水收集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学校里还建有风力发电站、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发电站……这些无疑为我们开展节水节能教育奠定了基础。故而,我们把学校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节水护水的科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学校开始进行节水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再把节水护水的研究带到自己的家里、自己生活的社区,因而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二、水文化教育的情况
第一阶段:2007.5—2007.7“饮水思源”。即了解节水的意义并宣传节水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校园节水设施和措施以及家庭节水调查,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在自己的家里开展节水活动:记录家庭用水量、找找家庭浪费水的现象,制定节水方案;同时分年级开展不同层次的节水宣传活动,如:三年级画节水画、四年级收集节水小窍门、五年级制作节水小报、六年级制做节水电子小作品等。通过活动,宣传节水的重要意义,吸引更多的人自觉地加入到节水的行动中。
第二阶段:2007.7—2007.9“节水护水”。开展节水社会小调查及为节水献“计策”的活动。利用假期,把节水的活动从学校、家庭推广到社区和社会,组织学生到北京市节水先进单位进行节水调查,并开展了家庭节水窍门、空调冷凝水再利用等为内容的调查活动。
第三阶段:2007.9—2008.3“感恩行动”。“感恩行动”:在开展节水、护水等水文化教育中,学生发现: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十分缺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推出了“南水北调”工程。北京市民将来就会饮用上从南方输送到北京的水。于是我们为学生请来负责南水北调工程专家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特别是当专家讲到,许多当地居民为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进行,将会无偿的搬离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家乡时候,学生们被感动了。许多学生自发的提出,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谢丹江口地区的居民们。应学生的要求,我们开展了“回收废旧物品,建立感恩基金”的活动。全校2000多名学生自愿的加入到活动中,每个月一次的回收活动,令学生们养成了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习惯,校园更加美丽干净了。经过了近半年的回收之后,学生们积攒的感恩基金已经到了2900多元。在2008年的3月,经过多方的联系,我们终于联系到了丹江口市凉水河镇中心小学。在双方的协商后,我校学生代表走进了丹江口凉水河镇中心小学,开展了“节水手拉手”的活动。学生代表带着全校同学为凉水河中心小学学生们捐赠的5000册图书和2900多元的感恩基金登上了南下的火车。
到达凉水河镇中心小学后,我们的学生不仅为当地学生捐了书,并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与凉水河镇中心小学的同学一起在丹江口水库边种下了护水林、检测了丹江口水库的水样、了解了库区边的历史文化……
在“饮水思源,节水护水,感恩行动”的整个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与宣传,透过水了解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丰富了水文化的内涵,宣传了水文化的内容。活动不仅仅是让节水护水的意识扎根在了学生的心里,更是从中品味到了优秀的中国水文化。
三、水文化教育活动的收获
活动后,浪费水的学生减少了,自觉节水的孩子变多了。学生把节水护水的意识带到了自己的家中,成为家庭节水的监督员。有些学生还因此产生了许多的奇思妙想,并进行实验研究,有了自己的发明创造。
本次活动得到了许多社会团体、单位以及学生和家长的关注。活动先后在搜狐网、人民网、tom网等多家网站上进行新闻的发布,活动专题片也在全国100多家电视台进行了播报,引起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关注,对水文化进行了宣传。活动还带动了学校所在的社区,形成以我校为中心,呈辐射状把节水护水的意识以及水文化活动进行了推广和宣传。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09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