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3月25日讯(记者 李洪宇 见习记者 陈岭)记者从今天召开的全国水利财务经济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进入“十一五”以来,水利财经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资金保障能力显著提高,财务基础管理全面加强,工作成绩显著。
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资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各级水利财经部门抓住国家公共财政向基础性、公益性领域倾斜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投入,不断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努力拓宽水利投资渠道。以科学编制预算为主渠道,实现财政投入快速增长。以拓宽融资渠道为途径,筹措水利资金成效显著。以加强政策研究和落实为手段,建立稳定长效投入机制。据统计,2006年,全国水利预算单位投入1057.43亿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744.05亿元,比2005年增长18.36%。2007年投入总额1251.64亿元,其中财政资金911.45亿元,增长22.5%。截至2007年7月底,全国有80%的单位完成“两定”测算,58%的单位完成分类定性,落实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40亿元,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费30亿元,水管单位“两费”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水利财务管理体制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随着全面协调、科学民主的水利财务管理体制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由粗放向细化、由规模向效益、由守财向理财、由单一向全过程管理的“四个转变”取得明显效果,预算管理的综合平衡、保障作用逐步加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资金监管体系初步形成,财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顺利完成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成功建立了水利预算管理新模式,全面加强了水利基建财务管理,恢复了水利财务统计制度。
财政奖补机制初步建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多年的深入调研,水利部财务经济司提出的建立财政奖补机制,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农田水利良性运行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已取得重大进展,正式进入试点阶段。2007年安排了8个省(区)的14个试点灌区,组织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以及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规划、用水户协会能力建设规划和末级渠系水价改革规划编制工作。目前,试点范围扩大到13个粮食主产省和4个主要产粮区。完成试点工作方案和规划的项目,将纳入2008年“小农水”项目实施。
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基础管理工作全面加强。2006年底,财政部第一批授予水利部对所属事业单位一次性处置资产价值800万元以下的资产处置权限,以及单位价值800万元以下的资产使用事项的审批权。水利部财经司组织开展了资产处置核查工作,完善了资产使用、处置审核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同时,全面加强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开展资产清查,摸清家底;继续开展企业效绩(综合绩效)评价工作,提高资产运行效益;加强资产评估管理,提高水利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水利经营收入稳步提高,水利经营管理稳健发展。两年来,各级水利部门加强水利经营管理,经营收入稳步提高,引入社会投资的方式更趋成熟,手段更趋多元化,经营效益不断提高。截至2006年底,全国水利经营单位拥有资产4989.18亿元,实现年度经营总收入1092.75亿元。
水利财经队伍建设扎实推进,财经干部素质明显增强。各地坚持常规教育和专题业务培训相结合,坚持业务学习和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加强调查研究,努力为水利财经工作人员争取再教育和锻炼的机会,两年来,水利部举办相应培训班11个,共培训业务骨干1060多人次。2007年,水利部举办了首届“全国水利系统会计知识大赛”。水利部还荣获了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授予的第三届中央国家机关会计知识大赛优胜奖和组织奖荣誉称号。
水利部财经司负责人在全国水利财务经济工作会议上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财经工作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以服务民生水利为重点,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全面加强财务管理,深入推进水价改革,大力开展水利经营,为新时期水利发展与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相关链接:全国水利财务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3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