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旺: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2006-01-06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在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而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教育事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直接、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因而,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不辱使命,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真正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就成为自身改革发展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应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入手,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合理选择课程内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2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高技能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她与知识型、学科型、研发型、创新型人才有本质区别,也与一般技艺型人才有明显不同。因而,要准确把握高技能人才的本质特征和目标要求,就需要了解几种人才类型的培养目标。

  2.1知识型目标

  知识型人才也可以说就是学科型人才,因为就某一专业所学习掌握的知识领域都有一定的范畴,局限于某一主要学科和相关学科。知识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力求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和完整性。知识型人才主要靠教学型大学培养,其毕业生主要从事学科知识的传承与播衍。

  2.2研发型目标

  研发型人才也称创新型人才,其培养目标主要是:既要有所从事学科的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所掌握技术进行探索性的思考、研究、实验、总结、改进的综合性研发能力和创新品质。研发型人才主要靠研究型大学培养,其毕业生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2.3技艺型目标

  技艺型人才泛指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上,有一技之长、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人才。技艺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了解一般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一个工种、工艺、岗位或几个相关工种、工艺、岗位群的经验性操作技艺。技艺型人才主要靠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来培养,其毕业生主要从事生产一线实际操作工作。

  2.4高技能型目标

  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职业特征是操作群体中的管理者---“高级蓝领”,或是管理群体中的运行者---“应用型白领”,亦称为“灰领人才”或“银领人才”;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因此,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该目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1997)”中的ISCED5B教育目标基本一致,而ISCED5B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层次、类型、目标、课程上看基本相同。因此,在我国高技能人才主要应依靠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其毕业生主要从事生产运行中的技术应用和技术管理工作。

  3 科学构建课程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

  3.1以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某项工作任务的内在条件,是对知识和技术掌握程度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能力本位”即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根本性地位,以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体现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是通过课程教学实施的,那么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设置哪些教学环节?都要根据所从事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所有的课程设置都是为了培养必要的职业能力服务的。

  3.2以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若干课程单元的有机集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路和程序。一个专业培养方案可能涉及到很多项课程单元和教学环节,而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则应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能力与课程的对应关系,将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安排,形成能力脉络鲜明、清晰的课程体系,以真正有利于实际能力的培养。

  3.3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

  按照“能力本位”的思想和“能力主线”的思路,先调查分析、研究确定某专业人才所从事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然后将其按实际工作要求分解为若干综合能力、专项能力、能力要素,最后按能力要素的要求选设相应的课程单元。每个课程单元中的各个内容模块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能力要素相对应;若干能力要素有机构成某一专项能力;若干专项能力有机构成某一综合能力;若干综合能力即有机构成某项工作的职业能力。该课程方案的结构模型为:

  综合能力1 专项能力1 能力要素1 课程单元1 内容模块1

  … … … … …

  课程方案= 综合能力i 专项能力j 能力要素l 课程单元m 内容模块n

  … … … … …

  … … … … …

  4 应用实例

  4.1水工专业改革的背景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践教学要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等一系列明确要求,我院选择了主干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进行改革试点。学院成立了专业改革课题组,组织了广泛的行业调研,认真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以及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并按如上所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构建了全新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及整体改革方案。方案经安徽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推荐,于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改革试点专业。

  4.2水工专业的课程方案

  按“能力本位”思想和“能力主线”思路,经过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职业能力调查分析,其从业需要4项综合能力,20项专项能力和92项能力要素,为此需要相应选设55项课程单元(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其课程方案见《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方案表》(略)。

  4.3水工专业改革的成效

  方案在2000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进行试点,经过4年多的教学实践,已有两届学生先后毕业。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特征,反映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方案更加密切了课程、能力、人才、岗位等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体现了按需施教,学以致用;方案切实加强了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力度,基本技能和职业能力得到明显强化;该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0%以上,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了良好的专业实用性,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该方案在高等职业学校具有较普遍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目前已被省内外部分兄弟职业院校所借鉴;该试点专业经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已于2002年底被确定为“国家精品专业”。
  
  作者简介:

  李兴旺(1957—),男,硕士,安徽怀远人,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安徽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水利专业教学、科研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管理工作。兼任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副理事长,全国水利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水利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