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形势 建立新的培训机制(王立红 田 云)


2006-01-06

2006年1月6日 星期五


  自2002年黄河流域机构改革以后,基层单位各部门人员得以精简,工作职责更加明确,为黄河事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大批内退职工,基层职工队伍因为新老交替出现断档,造成基层单位技术人员缺乏,年青职工对黄河防汛知识掌握不足。另外,抢险队伍年龄偏大,抢险器械操作、养护人员偏少等等,这一系列问题,促使我们必需适应新形势,建立新的学习培训机制,研究和探讨适应当前职工教育与培训工作的新思路,为基层黄河单位培养一批扎根黄河,能为黄河事业“献身、负责、求实”,并且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各类人才。

  一、明确职工教育与培训工作的目标和原则

  要搞好新时期职工教育与培训工作,首先得把握好职工教育与培训工作的定位、原则,解决好基层职工教育中面临的问题,使改革后的黄河职工更好、更快地适应新时期黄河事业的发展。职工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应该服从服务于治黄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从提高黄河职工整体素质出发,以建设政治素质好、业务技术精、工作作风硬的黄河党政干部队伍,以建设年龄结构合理、能主动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专业技术队伍,以建设工种岗位配套、技术过硬、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黄河技术工人队伍为目标。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跟上改革开放新形势对治黄事业的新要求,进一步分析行业本身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做到急用先学,缺什么补什么,遵守学以致用的原则,这样便于提高职工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达到职工教育的目的。

  二、突出职工教育与培训工作的重点

  职工的教育工作要纵观全局,把握好方向。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制定出教育、培训工作的规划、方案和政策,纳入单位整体工作,以便统筹安排,在3~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对人才的数量、水平的需求情况,对本单位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等进行分析,使单位在用人方面能以最小的成本应付各类工作的需要,以确保工作变动及新情况对人才选择的空间,真正做到职工教育及培训工作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治黄事业的发展服务。

  在职工教育工作中,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把两者结合起来,使之齐头并进。普及教育是职工教育的常见手段,比如:对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现代化办公技能的培训,网络知识,WTO的学习,与自身工作岗位相关的法规制度等。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专业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针对行业本身对某类人才的需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工作。专业教育也可以针对治黄工作的特点,结合防汛比武、技能培训等扩大学习面。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能力,所以专业教育能够在短期内用较少的投入把各类人才充实到相关岗位。

  三、基层职工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基层黄河单位技术工人短缺情况严重,且技术工人群体素质整体偏低,不少基层单位出现了“技工荒”,缺乏懂技术钻业务的技术人才。以天桥区黄河河务局2004年11月底职工总数为例,该局179名职工,共有技术工人97人,大专学历的只有3人,中专5人,占不到1%。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一)黄河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少,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基层单位负担着沉重的创收任务,施工时间长,施工人员少,单位领导不愿也很难拿出大批的时间对大批的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因此只有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人员的极少数人员,为了保证能通过考试,晋升工资,基层单位才抽出专人对这部分人员进行考前突击培训,培训范围也只有需要参加鉴定,晋升工资的极少数人员。大多数职工因已进行完成技能鉴定或还达不到评定高一级技能水平,则不愿也无法参加培训。久而久之,广大职工心中有了狭隘的、错误的学习动力,认为学习只是为了长工资,而和工资无牵涉的理论学习、业务学习而漠不关心,扭曲了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作为基层单位领导,要认识到人才是单位宝贵的财富,只有培训了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创适更多的经济收入,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小利,目光要放长远,给广大职工创造学习培训条件,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二)年青职工“冷技术”。现在基层黄河单位部分青年职工业务上不求职上进,工作上但求职应付,学技术热情不高,工作一、两年也不了解险工、坝头,更不知道如何巡堤查险。大学生愿坐机关的多,愿下基层从事实际工作的少,业余时间学习钻研技术的少。致使许多刚进入黄河系统的青年职工千方百计想避开一线技术岗位,已在技术岗位上的人思想也不稳定,抱着“只求职过得过,不求职过得硬”的态度混日子。这样下去,治黄工作中存在的部分技术工作象修防、防汛抢险、河道整治等关键技术青黄不接的危机就会加剧,甚至出现技术断层,几年后就无从谈起新技术的利用、更新,更不用说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了,这将严重影响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实现。

  (三)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不合理。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继续教育是更新知识提高素质的主要手段,鼓励专业技术人员,

  要结合科研业务发展的重点领域,有计划地筛选一批青年学科带头人予重点培养,参加相应专业的培训和学历教育,有计划地选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技术带头人参加

  现在大力推进“三条黄河”建设,迫切需要提高基层黄河职工的整体素质。但技工素质不高、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越来越影响着黄河的治理开发。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新的形势下,职工教育必须改革创新,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营造扶植高技能人才发展的软环境。

  四、职工教育创新途径

  新形势下要做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必须结合职工教育工面临的问题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建立本单位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引导本单位将加强职工培训、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工作列入单位年度计划,使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落实。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快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黄河系统内容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通过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全面推行技术工人初、中、高级和技师、高级技师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使技术工人的技术技能水平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为技能人才打通成长通道,促进技术工人主动提高自身技术技能水平。

  (二)营造“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社会氛围。要广泛宣传技术技能人才在黄河治理开发中的重要性,在基层黄河单位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中的重要作用,给广大职工营造“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学习氛围,使大家重视对技术、技能的学习。只要肯学习肯钻研,能精通一门专业、掌握一种技术就是人才。可通过组织的“小技术、小革新、小改造”等活动,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通过物质奖金来激励职工学技术学业务,尤其是基层职工的学习热情,培育出基层单位的技术骨干。

  (三)建立促进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要指导单位结合劳动组织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在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关键技术岗位高级技术人才倾斜,推动黄河系统实行高级技能人才津贴,技师、高级技师的福利待遇由用人单位参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待遇确定,建立多形式、多功能、有利于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形成的激励机制。

  二是加强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要加大职业教育的比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要实行劳动预备制度,使新生劳动力就业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向单位输送经过正规职业培训、具备一定技能水平的劳动者,以此改善技术工人队伍的素质结构。

  三是推动在职职工培训的开展。发挥黄河职工学校培训中心与黄河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优势,使职工素质能够适应科技进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通过加大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培训的力度,探索培养掌握高超技艺、技能,又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的技能加智能的复合型人才。

  五、正确认识职工教育与培训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职工教育与培训工作的对象是从事和将要从事治黄工作的群体,其根本任务是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即经济又有效的途径,就是做好职工教育与培训工作。教育、培训工作为经济发展服务,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培训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两者齐头并进,最终我们才能取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丰收。现在实行的学习培训登记制度,对基层单位的学习培训起了很好的监督、督促作用,但现只对基层单位干部发放了培训登记证,而最重要的学习培训对象,最需要进行监督、督促的技术工人却没有发放登记证,这样更加促进了基层单位对工人培训的轻视。

  社会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建设一支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既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现实任务,又是一项关系长远的战略任务。所以我们应适应新形势,建立新的学习机制,加速黄河人才开发和培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治黄事业。



  作 者 简 介

  王立红,女,1969年5月出生,1989年12月参加工作,现为天桥黄河河务局人事劳动教育科任助理政工师。主要发表的论文有:《浅谈黄河系统分配制度改革》、《依法保护母亲河》、《领导重视 措施得力—天桥区局离退休工作卓有成效》、《试论黄河淤背区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2002年调水调沙期间撰写的《能征善战娘子军》一文获齐鲁黄河好新闻优秀奖。

  田 云,1973年10月出生,1990年7月参加工作,现为天桥黄河河务局工会干事。撰写的《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提高工会工作质量》获2002年度济南市黄河工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并获天桥区总工会2002年度工会调研论文二等奖;《浅谈如何提高女职工工作质量》获济南黄河工会2003年度理论研究论文三等奖;与他人合箸《能征善战娘子军》获2002年度齐鲁黄河好新闻优秀奖。
作者: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