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古代吴淞江治理方略及其实践
 
分享到:
2022-07-22
 

  □牛志奇

  吴淞江古名松江,历来是太湖下游主要入海水道,穿江南运河与外海沟通。随着唐末太湖下游地区日益发展,吴淞江治理逐渐成为国家和地方水利建设的重点。

  吴淞江治理的由来

  唐末,吴淞江成为太湖下泄入海的骨干河道。有关吴淞江海口淤塞的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时,有“松江沪渎壅噎不利”的记载。其后,隋、唐、五代近600年中,未见有关吴淞江淤塞的记载。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修建吴江塘路后,太湖出水口受到限制,对吴淞江的水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加之下游围田的大量兴修,侵占了一些泄水通道,加重了苏松地区洪涝灾害,致使吴淞江逐渐淤浅。宋代后期至元代,吴淞江的淤淀问题逐渐加重。因此,吴淞江的治理,始于北宋,至元明时期达到高潮。直到明永乐时的夏原吉治水,以黄浦江取代吴淞江为入海骨干水道,才为太湖及下游地区洪水下泄寻找到新的出路。

  宋代范仲淹的“裁弯取直”工程

  宋代,是吴淞江治理方略的最初开创期。以范仲淹等为代表的治水人士,围绕吴淞江治理,提出很多治水之策,为以后各代治理吴淞江奠定了基础。

  范仲淹任苏州知州期间,针对吴淞江的治理,主张采取“裁弯取直”的方法,即裁直吴淞江盘龙港的弯子(即盘龙汇)。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两浙转运使叶清臣,裁直吴淞江界于昆山、华亭之间的盘龙汇弯子。《宋书·叶清臣传》记载:“道直流速,其患遂弭。”裁直后的吴淞江水流流速加快,减少了水患。嘉祐六年(1061年),又裁直了吴淞江中游的白鹤汇弯子。吴淞江经盘龙汇、白鹤汇两处裁弯取直,提高了排水能力,减轻了吴中水患。宋代著名的治水专家郏亶也主张裁弯取直。通过史料可以看到,宋代早期采取对吴淞江实施裁弯取直的治水方略,提高了河道的流速,减少了河道的淤积,保持了太湖的排水通畅,减少了水患。

  当然,有支持就有反对。比如水利专家单锷不主张裁弯取直,认为河道曲折婉转可发挥防止泥沙淤积的作用,取直后会导致新的淤积。

  元代任仁发的“浚江置闸”

  元朝时,太湖下尾河道淤塞速度加快。据记载,唐朝时吴淞江河口宽20里,北宋时河口宽9里,元朝时河口的宽度仅剩2里,说明吴淞江已淤塞严重。以任仁发等为代表的治水先贤,在吸取宋代治理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治理方略,推动了吴淞江的治理,也对明清时期吴淞江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大德八年(1304年)始,元代水利专家任仁发受命治水,在吴淞江区域开浦置闸。据任仁发所著《水利集》记载:“吴淞江置闸十座以居其中,潮平则闭闸而拒之,潮退则开闸以放之,滔滔不绝,势若建瓴,直趋于海,实疏导诸水之上策也。”大德十年(1306年),任仁发继续疏浚吴淞江,并在此基础上再添置木闸两座。泰定二年(1324年)到泰定三年,任仁发又一次疏浚吴淞江,并置赵浦、潘家浜、乌泥泾三闸。但是,元代后世有人认为吴淞江上的闸并不起作用。比如,周文英认为,吴淞江海口段严重堵塞是自然现象,通过挡潮闸进行冲淤,并不能产生效果,“不如放弃吴淞江海口段涂涨之地,因水势之所趋,顺其性而疏导之,导淞江由刘家港一、二处港浦入海,则易于成效”。总之,任仁发的吴淞江置闸方案,被认为是当时较为突出的一种治理方略,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工程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开江置闸无疑是一种水利创举。

  明代夏原吉的“掣淞入浏”方略

  明初,吴淞江下游百余里范围内几乎淤成平陆,行水不畅,洪涝交织。永乐元年(1403年),太湖地区六月初就久雨不停,泛滥成灾,太湖治理再度引起朝廷的重视,派户部尚书夏原吉治水。此后,以夏原吉等为代表的治水贤哲,力主师古人治水之法,掀起了明代吴淞江治理的高潮。

  夏原吉经过实地查勘和征询相关人士的意见,认为治水的关键是疏浚下游河道,使洪水畅流入海。为此,他采取“掣淞入浏”的方略,即放弃吴淞江海口段不治,由夏驾浦引吴淞江上游水自刘家港入江,浚吴淞江南北诸浦导水入浏河;开浚白茆、福山等港浦,导昆承、阳城诸湖以及东北地区的水出长江。同时,开范家浜,拓浚范家浜至南跄浦口的一段河道,上接大黄浦,引淀山湖水自南跄口入海,这就是后来发展为黄浦江的一条河道,从而改变了太湖下游泄水道的基本格局。这项计划于永乐二年(1404年)付诸实施,其直接结果是被疏导的浏河在此后一度宽深通畅,成为太湖之水从东北进入长江和东海的一条主要泄水道。

  后人多称颂“掣淞入浏”方略,但由于该方略的实施削弱了吴淞江的水势,使吴淞江海口段的淤塞加剧,成为一条排水量较小的河道,从而引起持吴淞江为排水主干观念的治水者对夏原吉治水的责难。如,明朝金藻在其所著《三江水利论》一文中,称这一变化是“黄浦窃权”“纲领不正”“形势不顺”;明归有光也讲,黄浦江大于吴淞江是“指大于股”,主张大开吴淞江,独承太湖排水。

  现代水利专家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和太湖流域系统治理的角度,认为夏原吉治水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解决了太湖地区的排水问题,且使黄浦江成为太湖流域主要泄水通道,一度承担了流域80%的泄水量。上海港、上海市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黄浦江。这些足以说明夏原吉治水的成就和功绩。夏元吉的治水方略在当时无疑是一项创举,促成了太湖出水格局的大变化,历史地改变了吴淞江的流路,使黄浦江最终成为太湖的主要排洪通道,彰显了治水先贤的治水精神。

  清代“干支并举”治理方略

  清前期,人们已基本认可黄浦江成为太湖泄水的主干道。以慕天颜、钱中谐、张作楠、王凤生、庄有恭、林则徐为代表的治水者仍十分重视吴淞江在排水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在治水方略的考量上既继承前人之法,又根据太湖下游水系的变化及吴淞江的实际,制定出相应的方略。

  以钱中谐为例,他提出要建立“纲目分明的干支一体水系”,在其所著《论吴淞江》中论述:“何则夏公专治刘河,海公专治吴淞,皆而非百世之利也,故其功往往数十年而泯,今以吴淞为之纲,而以刘河、白茆为之辅,则浙西有三大川,可无虑水之溢,以七鸦、许浦、阳林诸泾浦为之纬,则三大川又有分流以广其趋下之路,亦可无虑三大川之壅。”指出夏元吉、海瑞的治理是“救一时之急”,并没有彻底解决河道淤积的问题。提出将吴淞江的治理作为“纲”,以刘河、白茆为“目”,以达“纲举目张”之效。此外,他强调,单纯实施下游的水道疏浚已不能解决问题,还应控制上游来水量。钱中谐对吴淞江的治理,兼顾上下游、干支流,体现了系统治理的理念。

  纵观吴淞江治理方略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古代吴淞江治理方略是古代太湖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太湖治理方略的重要分支,无论是“裁弯取直”“浚江置闸”,还是“掣淞入浏”“干支并举”,都为“洪涝分流、高低分治、水旱并重、蓄泄兼施,综合治理”的太湖治理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吴淞江治理方略中所呈现的流域系统治理的理念、水治理与社会治理体系相结合的方式、师法古人不断创新的治水精神,为后代所秉承和发展。

  2022年5月16日,流淌了4000多年的吴淞江,以一场高规格的仪式迎来了“吴淞江整治工程(江苏段)”正式开工。吴淞江整治工程(江苏段)总投资超过150亿元,预计2030年竣工。结合先行启动的上海段,吴淞江工程完工后,将成为太湖第三条行洪通道,扩大太湖流域东排入海规模。承载着历史重托的吴淞江将以其通江达海、潮奔浪涌之势回答古代先哲们的“治理之问”。

  来源:中国水利网报 2022年7月21日

牛志奇
责任编辑:邓婉颖
相关新闻
 
保护传承弘扬千年文脉
太湖流域全力推进节水型社会高标准建设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启动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 做好东南诸河区南部强降雨应对工作
太湖流域管理局:推进《中国水文年报》编制工作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部署当前疫情防控及流域水利工作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