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东平湖畔的文化事儿
——梁山黄河明珠广场建设侧记
 
分享到:
2021-08-16
 
  □通讯员 纪红云 武琪
  东平湖,这片诞生于远古时代的水域,与黄河相生相伴,和汶水相接相融,京杭大运河贯通其间,从《尚书》里的大野泽,到《水浒传》里的梁山泊,再到新时代黄河下游的“王牌”工程,随着历史的变迁,变换着不同的形态。
  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丰厚的文化。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刻不容缓。落实“黄河战略”,挖掘历史根源,保护文化遗迹,山东黄河东平湖梁山管理局的职工们,从一点一滴做起,收集起散落在河边、堤坝,被遗忘在时光里的“宝贝”,用孜孜不倦的探索,追寻历史的脚步,沐浴在文化的长河中。他们发扬黄河精神,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凝聚起每一名职工的力量,历时一年零六个月的时间,在东平湖大堤上,建起一座文化的殿堂——梁山黄河明珠广场。
  保护:“老物件”有了“身份证”
  “老物件”收集容易,收全难。
  因为难全,在广场建设之初,该局急于做的不是建设,而是发动全体职工收集、捐赠“老物件”。全局展开了“寻宝之旅”。打开尘封已久的仓库,被科技进步淘汰的治黄仪器抖落灰尘,再现光芒,堤防隐患探测仪、水准仪、各类木质刻度尺,竹竿做的根石探摸杆……在上个世纪,这些是职工们每天拿走手里,扛在肩上,行走黄河边的重要治黄工具。跨越世纪,来到今天,它们成为“老黄河”给“新黄河”们讲述的黄河故事。
  “寻宝之旅”从单位延续到了家里。职工郑奎捐出了印有原黄委主任王化云签名的黄校毕业证书,江兴彬掏出了数枚珍藏多年的毛主席像章,荣维军推来一辆老式自行车……一台脚踩式缝纫机,一部海鸥牌照相机,一组不同年代的电话机等等。职工们捐赠的不只是“老物件”,还有伴随那个年代的岁月故事。文化如一丝纽带,牵连起了昨天和今天,也让职工与单位连接的更加紧密。
  “寻宝”有惊喜,也有遗憾。1958年,东平湖水库开工建设,承担石护坡砌石建设任务的解放军某部队,在完成施工任务后,将两通方尖碑作为纪念立于湖堤两侧。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碑面上的字迹虽有些模糊,但依旧能识别辨认。2017年,在东平湖蓄滞洪区工程建设时,因工程施工,马坊管理段段长李瑞将其中一通石碑运回段所保护,而另一通于早年间被附近村民运至村庄,作为镇村之宝供奉,再难追回。
  “以前有多忽视它们,现在再想寻回就有多犯难。”寻宝之难,让李瑞有了更多反思,也让全体职工意识到了文化需要保护的重要性。
  据统计,通过多渠道收集、职工捐献等方式,该局共收集治黄物品以及历史文物628件。分门别类,编写代码,登记在册,无论是曾经被忽视的、遗落的,还是丢弃的物品,在明珠广场文化展示厅里找到了最好的归宿,也有了各自的名号和身份证明。
  传承:“下岗”器具再“上岗”
  文化展示容易,出彩难。
  “老物件”收集来了,如何有特色地展示,成为广场建设的关键难题。
  “广场的建设过程就是文化传承的过程,让年轻人去承担这个任务更有意义。”该局局长赵学金的一句话找到了解题的着力点。结合实际,把文化做出特色,该局组建了以单位大学生为主的广场设计团队,细化分工,明确责任,从室外到室内,从墙体到布展,从文字到图片,大大小小全由他们创作设计。
  青春点燃激情,奋斗成就精彩。资料不全,到各地档案馆去查、去求;找不到结合点,去拜师、去学习;设计方案不满意,再思考、再讨论,推翻了再来。设计工作在一次次删改、否定、优化中推进,他们在展示文化,文化也在锻炼、凝聚、展示着他们。
  无论是广场外景中以白色的鹅卵石小路为边,碧绿的青草为水,呈现出的黄河和东平湖形状,还是广场标志中手托圆球的黄河明珠寓意,抑或是文化展厅内以动态展示的东平湖蓄滞洪区运用和运河变迁,背后都是他们绞尽脑汁,捻断数根须的求索。
  然而,最值得称赞的是对一些治黄老器具的再利用。展厅内标记“老物件”内容的小卡片,是被防汛仓库中淘汰下来的标记防汛物资的卡片;被废弃的抢险旧木桩,在展厅中变成了整齐的“篱笆”;夯土的石墩被改变成了喝茶用的桌椅……
  变废为宝还不止这些,在整理一些不容易归类的小件物品时,受抢险用具铅丝笼的启发,局长赵学金萌发创意,可以编一个长方形的铁丝网,两面可挂更多小物件。说干就干,他拿出自己多年不用的老手艺,编织了一件平面“铅丝笼”。第二天,被几个技师看到了,左看右看,对局长的手艺不太满意,干脆,他们把手艺不精的铅丝笼拆掉,重新编织了更加精美的“铅丝面”。“现在科技发达了,不再手工编织抢险用的铅丝笼了,还挺怀念过去的时光,今天过了一把编织瘾,挺有趣的。”抢险技术专家、山东黄河首席技师侯圣忠欣喜地说道。文化如一块魔法石,缩短了过去与现在,吸引着人们用智慧寻找着创新点。
  弘扬:文化引来八方客
  平台搭建容易,作用发挥难。
  2021年5月,梁山黄河明珠广场建设全部完工,广场共占地1.1万平方米,分为文化展厅、法治广场和党建长廊三大部分,场内共有知识展板206块,小景观13处,绿化面积6500平方米。在建设内容上,梁山管理局做到了三大结合,与工程结合,广场地处东平湖围坝,紧挨大运河,堤顶的银杏树与行道林的海棠树相得益彰,形成宜观宜赏宜行的绿色长廊。与党建结合,以黄河明珠广场为核心,各管理段党支部共同参与,实现阵地联用的“1+N”区域化“黄河文化+党建”生态圈,推动“黄河文化+党建”互联互动,形成党性教育、文化传承等功能互补的党建综合体,达到“1+1>2”的整体效应。与法治结合,法治普及长廊、宪法宣誓广场等一系列普法特色展示区,将书本上的法律法规搬到了室外,把普法教育融入到文化氛围中,让沿黄(湖)群众在文化的润泽中接受普法教育,文化与普法融合发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普法效果。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充分利用广场,扩大治黄文化的影响力,梁山管理局在组织本单位职工维护好广场环境的同时,更紧紧抓住每一个公共活动,以文化牵线,积极融入地方发展,邀请周边地区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到广场参观指导。
  2020年的重阳节,一群离退休的黄河老职工被邀请来参观,重游故地,忆往思今,老人们参观着单位的崭新变化,感叹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也欣慰着继往开来,新一辈黄河人的奋进与进取。“黄河交给你们,我们放心啦!”退休老人李友芳感慨地说。
  2021年3月19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期间,梁山希望小学的50多名小学生被邀请到广场,讲解员将水法知识与75年的治黄历史相结合,让孩子们看到、听到了壮美母亲河背后的故事,了解到一辈辈黄河人接续治理黄河的风雨历程,丰富了黄河在他们脑海的中的认知,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惜水、爱水,保护、关爱母亲河的种子。
  2021年6月29日,梁山县委县直机关工委党支部全体党员在黄河明珠广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活动过后,县委县直机关工委的老中青共产党员一致表示,通过参观黄河明珠广场,看到了人民治黄的发展历史,感受到了黄河人在党的领导下,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拼搏精神,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更加坚定了作为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要向光荣英勇的治黄护河战线广大党员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勇当先锋、争做表率。
  文“花”盛开,精彩自来。黄河明珠广场先后被黄河水利委员会认定为“法治文化示范基地”“党员教育基地”,被山东黄河河务局评为第二批山东黄河文化建设示范点,被梁山县旅游部门列入黄河线路游览的景点之一。文化如一颗耀眼的明珠,释放出璀璨的光芒,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来客。
  大河泱泱,湖水悠悠,岁月不居,奔腾向前。黄河的事儿,东平湖的事儿,文化的事儿,事事关心,事事学问,黄河明珠广场的事儿还没停,梁山管理局会在开拓中继续前进,续写黄河、东平湖文化的辉煌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1年8月16日
纪红云 武琪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中牟黄河河务局:联勤联动 扎实开展黄河河道综合整治
焦作黄河河务局30项成果通过黄委“三新”认定
河南河务局:《河南黄河之最》等三本图书出版发行
原阳黄河河务局开展黄河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
济阳黄河河务局济阳管理段标准化建设管理工作纪实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