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黄河龙门:韩城的地理坐标
 
分享到:
2020-09-17
 

穿越黄河龙门峡谷 郭宗义

  在韩城市有一个地理坐标,源远流长,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天地造化的魅力,成为不可替代的城市符号,它就是龙门。清乾隆《韩城县志》载:“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所凿,亦称禹门。《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即指此处。

  黄河龙门位于韩城市北30公里处,是黄河秦晋大峡谷出口,是华北通往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古称龙门天堑。其最窄处石门不足60米,是黄河中下游的最窄处。在石门上游,凿开河汇入黄河。凿开河又称错开河(韩城方言“凿”与“错”同音)。清康熙《韩城县志》记载:“士人相传,鲧(大禹父亲)欲使河直行东北入海,而地渐高,势不能达,至今所经治处,犹称错开。”

  黄河龙门又是“鲤鱼跃龙门”典故的出处所在。《三秦记》载:“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后将“鲤鱼跃龙门”引申到科举考试。考上功名,步入仕途,便称“登龙门”,可谓“一登龙门,声价十倍”。韩城市文庙(孔庙)鲤鱼登龙门浮雕,即对这一故事的艺术概括。

  龙门古渡水急浪高,素有“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之称。船工号子则形象地喊出龙门古渡的惊险:“一篙撑到呀浪尖尖,一声号子哟惊破天,黄河艄公哟铁打的汉,风里滚来哟浪里钻。斗过特级风哟,绕过十八弯。冬走凌汛呦身不冷,夏穿壶口哟心不寒。呦嘿呦……”为了让河神保佑船工平安无事,在黄河西岸临河绝壁的一块巨石上建有一庙,韩城人称“艄公庙”。清康熙、乾隆年间,韩城邑人刘荫枢、师彦公在黄河龙门峡谷两岸石壁补置铁桩、铁环数十里,以利船手上下攀行。为了方便行人,两岸百姓在山崖上凿出石阶,由下直通山顶,当地民众称之为“梯子崖”。

  1938年12月和1941年10月,抗日军队在黄河龙门击退日军10余次进犯。其中,因鸽群栖息而得名的“鹁鸽子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鹁鸽子庵是禹门口东岸的天然岩洞,一面临黄河,三面皆石壁,上面是数十丈厚的悬空石崖。抗日军队凭险据守,日军枪炮瞄不着,飞机炸不到,毒气用不上,东西两岸军队互相支援,消灭了大批敌人。在此牺牲的抗日英灵合葬于龙门山南麓。

  龙门水文观测站位于黄河西岸韩城境内,距峡谷口1269 公里,控制黄河流的域面积49.8万平方公里。它是黄河干流的控制站,向黄河防总和地方防汛部门提供水情和水质监测数据。

  龙门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被誉为成功之门、开放之门、化腐朽为神奇之门。“鱼跃龙门”成为文化符号,激励人们奋发有为,走向成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成大业,流芳千古,是龙门这个地理坐标承载了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影响着所有中华儿女,生生不息,追求卓越。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9月17日

责任编辑:尼冰琳
相关新闻
 
秦始皇与黄河文化
2020-2021调度年山东省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全面启动
山东黄河进入凌汛期 防凌准备工作全部完成
黄河湿地引来远方来客
构筑生态城市“五水统筹”大格局 助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