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悠悠蒲津关 浪涛逐虹桥
 
分享到:
2020-07-23
 

蒲津渡保留至今的唐代铁牛、铁人资料图片

  □晏洋

  1989年7月,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距黄河3千米左右的滩涂上,考古人员发掘出一批铁牛、铁人、铁山、铁柱,4尊铁牛个个体阔腰圆、膘肥体壮、肌肉隆起、威武雄壮、造型精美、完好无缺。每尊铁牛下有6根大铁柱,入地丈余,坚固不拔。而4尊牵牛的铁人分别为维吾尔族人、蒙古族人、藏族人和汉族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这些铁牛和组件既非单纯的艺术品也不是镇水兽,究竟有何用?山西省永济市博物馆前馆长樊旺林参考《蒲州府志》《永济县志》记载,并经一番慎重考证后认为:古时此地原建有唐朝蒲津浮桥,铁牛组件应该是其地锚。

  蒲津关,又叫蒲津渡,古代关名,位于舜帝都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东与《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相依,西与全国四大名楼之首的鹳雀楼相望,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津关是历代交通战略重地,公元前205年,汉高祖刘邦曾由此关进入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一带),击虏了殷王邛。唐初,李渊父子能顺利引兵自太原而下,也是因蒲津守将的不战而降。南宋初,金人突窥关中,济自蒲津,明朝徐达平关中,亦自蒲津济,由此可见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不过,既然谈到蒲津关,我们就必须要重点讲述 “一道彩虹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的蒲津浮桥。

  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的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儿修造过浮桥。据《春秋左传》记载,昭公元年(前541年),秦公子咸奔晋,造舟于河,此为蒲津渡最早浮桥。《初学记》道:“公子爇造舟处在蒲阪夏阳津,今蒲津浮桥是也。”《史记·秦本纪》又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初作河桥。”张守节《史记正义》谓:“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以后东魏齐献武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这儿建造过浮桥。唐初,河东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开元六年(718年),蒲州被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我们知道,西安和洛阳都是当时的大都市,那么中都蒲州的重要性自然不可小觑。以长安为中心,西北有丝绸之路,西南有千里栈道,东南有运河水道,唯独东北方向的蒲州交通网因为黄河的缘故还不是非常通畅,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的迫切需要,建造规模宏大、质量上乘的蒲津浮桥便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那么,还有两个问题不得其解:一是蒲津古桥为何要用铁牛做地锚?二是它为何会选用浮桥,而不是石拱桥或者木梁桥?

  古代的冶金技术不如现在发达,铁是当时最先进、性质最稳定的金属建筑材料,可以满足长久需要。之所以浇铸为牛形是极为考究的。《易经》中有:“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为抵御黄河泛滥,铸铁牛卧河边以镇之,包括花园口铁犀(牛)、漯河市沙河铁牛、徐州镇河铁牛都有此寓意,体现了祖先对治理黄河的希冀。

  由于黄河泥沙量大,造成黄河河床逐年抬高,河道摆动频繁,河水冲击力巨大,建造石拱桥、木梁桥被埋没以及冲毁的可能性较浮桥大,因此蒲州首选更加灵活、适应黄河特点的浮桥。

  仅是蒲津浮桥一桥飞贯黄河,也没什么可惊讶和赞叹的,因为前面已经说过这不是黄河的第一座浮桥了。但是这座彩虹般的蒲津浮桥,是古代黄河上规模最宏伟、工艺最精良的第一桥。《通典》中记载:“开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始下群议,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乃铸牛、人、山、柱,夹维两岸,久成固矣。”张说对浮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进,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伏卧,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直径约0.4米,长约2.3米,轴头有纹饰,各轴不同,分别有连珠饰、菱花、卷草、莲花等,用于拴连桥索。牛侧均有一铁铸人作牵引状,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据测算,铁牛各重30吨左右,下有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在靠近河岸建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竖钉的柏木桩,垒砌石条间灌注铁锭,又以米浆白灰泥黏合缝隙, 十分牢固。相关专家曾计算过,整座蒲州浮桥的用铁量为800吨左右,而那时的年生铁产量也不过1000余吨,这该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在绵延几十公里的蒲州黄河滩边,上百座粗陋的炼铁炉通过引槽全部贯通在一起,同时同步浇铸铁牛、铁人、铁山、铁柱,空气在汗水中沸腾,黑夜在铁水中燃烧……

  当其建成之时,势若神造,宛如游龙出海,神似长虹贯天。世人赞曰:“一桥锁三城(蒲州、中潬、朝邑),连接秦与晋。自此忘忧宫,通途金日悬。”此后,蒲州浮桥屹立黄河之上500余年,默默地守护一方百姓,任凭风雨雕蚀、朝代兴替。

  公元1222年,在与蒙古铁骑争夺战略重镇蒲州古城时,金朝军队将这座神奇的彩虹浮桥付之一炬。受唐以后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东移以及黄河流域气候变化、河道摆动日益频繁、洪灾不断等因素影响,它始终没有再建,渐渐被人们遗忘。

  “形如彩虹,雄伟壮观”,也许已是蒲津桥的绝响。历史久远、规模宏大的往昔黄河第一桥,最终陷入了从冷清走向消亡的宿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本源于蒲津,却不幸一语成谶,道出了它的归宿。但最重要的是,这座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桥梁,一方面展示了人类治理黄河、顺应自然的伟大力量,对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我国桥梁史、冶炼铸造工艺、黄河故道的变迁、水文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对世界桥梁的杰出贡献,正如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英国剑桥大学《二十世纪世界建筑》特约作者唐寰澄先生所说:“这不同于扬军阵、耀帝威的秦兵马俑。亦不同于宣佛法、炫珍宝的释伽舍利,也不同于讲五行、为厌胜的镇水石犀。这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7月23日

晏洋
相关新闻
 
山西临汾发起“总攻” 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决战完胜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让“幸福水”一直流淌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托起百姓小康梦
治贫“良方”还是水
一湾碧水映平阳——看汾河治理的临汾路径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