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春风依旧在,风华正茂时
 
分享到:
2018-12-28

  □刘宁青

  对于生长在青铜峡的我来说,青铜峡水文站是最好的,是永不退色的。
  说起青铜峡,可能很多人知道青铜峡水利枢纽,知道一百零八塔等风景名胜,但知道青铜峡水文站的人可能并不多。其实在青铜峡市,青铜峡水文站的知名度非常高,随便拉住一位当地老百姓问问青铜峡水文站的情况,都会直截了当的说,“水文站呀,我知道,就在大坝下面,他们是测黄河水的。”
  青铜峡作为黄河防汛工作的重要组成,据记载,早在清代1709年,康熙年间,就设立水则(即古代的水尺)观测水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历代各朝日益注重在黄河要处建站监测水文。到1939年5月,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宁夏金积设立水文站(青铜峡水文站的前身),1949年4月因战事停测。1950年2月,由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原址恢复观测。1952年1月1日,基本水尺断面上迁1650米,改为青铜峡(二)站,1960年4月1日下迁2500米,改为青铜峡(三)站。
  充满波折的青铜峡水文站历史,散发着神秘的韵味,吸引着开拓者的眼光。为了追寻青铜峡的黄河印记,无数水文人前仆后继走上治黄道路。
  回忆里的青铜峡水文站
  记忆里的青铜峡水文站,是儿时陪着妈妈上班。我坐在后座上,妈妈推着自行车走过泥泞不平的土路。这条路是通向水文站的大路,路左是蚊虫肆意的养猪场,路右是人迹罕至、杂草丛生的破房,因为胆小,即使是白天,我也从未独自走过这条路。穿过七扭八拐的路,隐藏在村民土坯房里的水文站就直在眼前了。水文站和村民家隔着一堵砖墙,一个灰色的大铁门连通内外。说起村民家,这里大部分的村民都是水文站职工或者职工家属。当时,水文站由于人员少、事情多,需要有人经常驻守测站,所以家离水文站越近越好。有时候,测站职工忙不过来,职工家属就会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常常有人开玩笑,家属就是水文站的“保障团”。
  水文站是平房,一年四季各有不同,各有精彩。
  春天,对于青铜峡并不是个理想的季节。宁夏地处黄土高原西北部边缘,西部有腾格里沙漠,西北部有巴丹吉林和乌兰布和沙漠,再加上地势南高北低、地表侵蚀严重、干旱少雨等特殊情况影响,每逢春季几乎都会有较强沙尘暴天气。每逢刮风天,屋外昏天暗地,裹满黄沙的狂风拍的窗户“噼啪”作响,缕缕细沙从窗户缝隙中溜进,屋里屋外都躲不过黄沙的侵袭。屋里洗完脸不一会儿,又是一脸沙。有测站职工开玩笑道,“这一脸泥,和脸上的油和一和(读huó),就能把墙缝粘住了。”屋里难受,屋外就更不舒服了。黄沙糊的眼睛都睁不开,只能眯成“一线天”,更不能张嘴,一张嘴就是一口沙,这种天气,不论男女都带着纱巾,红红绿绿的裹着头,近看一个比一个好笑,远看还凑合,算是给黄沙天增色了。
  夏天,是个好时节,瓜果飘香,水文站的菜园子满满当当都是收获的样子,比之秋天也不差,尤其是时令蔬果,更是让人开心:嘎嘣脆的黄瓜、沙瓤酸甜的西红柿、脆生生的桃子、还有又大又圆又甜的西瓜。下雨天,办公室里潮湿,墙面长菌,偶尔 还能在墙角找到几朵蘑菇,更是改善生活。对于现在的“吃货党”来说,简直幸福的不得了。当然,有利也有弊,发潮长霉的水文资料和书籍,也让水文站职工耗费心思的晒干、除菌,想方设法找更好的、干燥的保存地方。
  秋天,不论在哪儿都是丰收的喜悦,水文站也不例外。菜园子到处挂满鼓鼓囊囊的果实,尤其是葡萄架,垂下来的葡萄串让每个人经过它都要“恭恭敬敬”,猫着腰钻过去。这段时间,可以算青铜峡水文站极为忙碌的时候,因为正值汛期,青铜峡水利枢纽排沙频次增多,一次排沙,各种漂浮物一股脑的向下游冲来,卷着白沫的河水冲上测船,就打仗一样,船上的人即使被浪涛打的浑身湿淋淋,还是冷静的摇动铅鱼,提取沙洋,处事泰然。从早到晚连轴转,测站职工不论做什么都是一溜小跑,争分夺秒,甚至有时候家属都会临时客串水文人,帮着观读水位。
  冬天,天寒地冻,靠窗户或者门口,总有一股股小风袭来,即使门窗关的再严,还是吹的人牙齿上下打架,“嘚嘚嘚”直哆嗦。这么冷的天,得架炉子,但架炉子也是一门学问。怎样点着火?怎样保持火苗不灭?怎样拨好插销,防止煤气中毒?怎样架炉子又暖和又省柴火?这些都是需要实践才能做好的。寒冬的威力与哗啦啦的黄河水相比,稍显逊色,河面仅有几朵冰花晃晃悠悠飘过,红白相间的测深杆一抬一探,水文站的大铁船在河中央如同庞然大物般,撞得冰花稀里哗啦,灰溜溜的远遁而逃。
  四季的青铜峡水文站,春天的黄,夏天的绿,秋天的红,冬天的白,还有水文人橘红色的身影,没有一处不靓丽,没有一处不鲜艳,美景长存。
  当下美丽的青铜峡水文站
  现在的青铜峡水文站,与记忆中相比,有了更多新景,增加了更多色彩,水文改革给青铜峡水文站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巨变。
  米白色,是青铜峡水文站办公楼外墙的颜色,这个颜色是宁蒙水文局7个干流水文站的统一颜色。三层像别墅一样的小楼代替了曾经的平房,不仅是办公室,也是水情室、会议室、职工书屋、职工宿舍。功能更加完善,配备更加齐全。曾经一间办公室里两张满是划痕裂了缝的桌子、三把断了腿不平稳的凳子、几本包好书皮但依旧翻起毛边的书籍、一叠发黄也舍不得丢报纸,这样的过去,变成了现在平整端正的写字台、标准配置的电脑、整整齐齐的铁皮柜子、内容丰富满满当当的书架。不论是谁走进办公楼,第一印象都是整洁:整整齐齐的报汛曲线图、干干净净的值班室、排列有序的沙样桶、井井有条的库房……
  青白色,这是地面的颜色,不论是院门外的青瓦石路、站院内的水泥路,还是平整的测验道路,或者是办公楼里锃光瓦亮的地砖,甚至是巍然耸立的钢架,明亮、稳重、不可动摇的色调,是青铜峡水文站呈现给社会大众最直观的印象。由泥泞走向沉稳,由坎坷走向坦荡,由简陋走向精致,青铜峡水文站在改革的浪潮里走向欣欣向荣。
  天蓝色,这是测船的颜色,是测验码头的颜色,是文体活动的颜色。俯瞰青铜峡水文站,这抹蓝色是青铜峡水文断面上最亮丽的风景。滚滚黄河水,蓝色的测站驶离测验码头,在波涛中起起伏伏,从左岸到右岸,像跳动的精灵,把脉母亲河的心跳。天蓝色的乒乓球案、羽毛球拍、篮球架、跑步机、动感单车……健身娱乐器材点缀了青铜峡水文站曾经的单调、无聊的业余文化生活。
  深黑色,这是测站铁艺镂空院墙的颜色,是新仪器新设备显示屏的颜色。充满包容性的黑色,见证了青铜峡水文站团结一致、开拓创新的举措。随着科技发展,社会对水文工作关注度日益增长,一大批先进的新仪器新设备进入青铜峡水文站,武装了测验手段,丰富了测验方式,减轻了劳动强度,提升了水文测报能力。
  还有更多色彩各异,功能齐全的测验设施设备,在青铜峡水文站推进水文测报能力提升工作中“开花结果”。走航式ADCP提高了流量测验的质量;SSZ型测深仪强化了水深测量的精度;电动铅鱼绞关自动升降,让水文人再也不用咬紧牙关,用力搅动摇柄提拉铅鱼;无人机的利用体现在方方面面,与冰情解析软件的联合将替代传统凌情目测和浮标法测流;水情自动报汛系统是青铜峡水文站自主研发,通过提取自动水位并查询相应流量,自动计算,生成相应水情信息报文,在特定时间及时、准确的发送;雷达(RG-30)流量在线监测系统是推进水文工作自动化、信息化重要一步,解决了青铜峡西总水文站长期以来水流条件复杂多变、流量测验工作繁重的难题……
  未来憧憬中的青铜峡水文站
  赤橙黄绿青蓝紫,如同色彩缤纷的万花筒,青铜峡水文站的未来应该就在这多姿多彩的万花筒里。
  未来的青铜峡会变成什么样呢?近年,宁蒙水文局提出“驻巡结合、以巡为主,有人看守、无人值守”的新水文测报模式,通过搭建计算机广域网、分布式水文数据库、水文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等,引进雷达水位计、自动蒸发器、H-ADCP等,建成了宁夏勘测局水文要素信息显示和水情会商分中心指挥系统。
  设想一下,在不久的将来,也许青铜峡水文站只有一两名职工,泡一杯早茶后,打开电脑查看视频监控等系统软件,然后敲敲打打,断面上,循环缆道牵引ADCP在自动测流,无人机在自动拍摄影像,气象六要素仪、自动蒸发系统、降水自动观测等仪器自动监测数据并计算传输至千里之外的宁蒙水文局……甚至,设想的更大胆一点,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人工智能、办公生活自动化、水文测验自动化等自动化产品越来越多,也许青铜峡水文站会变成无人操作的全自动水文站。
  站在时光的长廊里,曾经的青铜峡水文站虽然落后陈旧,但风骨依旧清晰可见;现在的青铜峡水文站沐浴改革开放的春潮,风华正茂正当时;未来的青铜峡水文站似乎触手可及,只要信守如初,坚定不移,稳定向前,未来并不遥远。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8年12月28日
刘宁青
责任编辑:邓婉颖
相关新闻
 
金堤河干流河道治理工程(山东段)获大禹奖
黄委部署元旦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
瑞雪兆黄河
立信 立稳 立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河凌汛监测与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批立项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