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辉煌70年】岁岁安澜今又是——长江流域水旱灾害防御70年变迁
 
分享到:
2019-09-10

  □本报记者 陈萌

  长江,穿崇山峻岭,纳百川千流,一路澎湃奔涌,四季丰枯长消,考验着期盼安澜梦想的中华民族辩证疏堵的治水智慧。

  巍巍长堤,两林护岸,绿色延伸,这里是江汉平原的“生命之堤”——荆江大堤。今年,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主体顺利完工。

  万里长江长,险段在荆江。“甩掉‘水袋子’的帽子,遇到暴雨不用再担心。”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孟家溪镇水利管理所所长樊启银说,“老百姓总算把心放到了肚子里。”

  70年,长江实现了守护安澜的沧桑巨变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是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也常常带来大水灾难,历史上曾留下许许多多悲惨记忆和悲壮故事。

  “市镇精华,摧毁殆尽,浮尸漂流,疫病流行,米珠薪桂,无食者23万人。”1931年长江大水,武汉三镇尽成泽国,震惊中外。

  “沿江近千万名干部军民全力抢护,全国各地支援,临时抢筑子堤, 运用荆江分洪工程,进行一系列有计划的扒口分洪。”1954年长江遭遇百年罕见流域性特大洪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军民勠力同心,全力确保了荆江大堤和武汉、南京等重点堤段和重要城市的安全。

  “党中央、国务院科学研判,做出荆江分洪区不分洪的决策,经过调度隔河岩、葛洲坝等水库削峰错峰,沿江数百万军民奋力抢险,确保了重要地区的防洪安全。” 1998年长江再次迎战流域性大洪水,全国上下一心,广大军民严防死守,连续与洪水搏斗60多个日夜,取得了防汛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因灾死亡人数仅为1931年的1%、1954年的4.7%。

  “洪水可防可控,干流不超警,百姓安居乐业,生产生活照旧。”2012年,长江流域成功应对三峡水库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洪峰,三峡大坝岿然屹立,40%左右的洪峰流量被削减于无形。

  历史与现实对证,辉煌成就令人欣喜,今昔变化振奋人心!

  从“千军万马上堤抢险”到“科学防控从容应对”,从被动地“防”到主动地“控”,长江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实践,是70年来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以空前力度治水兴水、不断完善江河防洪体系、全力保障百姓生命安全的生动展现!

  70年,长江防洪凸显了人水关系的深刻变化

  “人与水的关系很重要。”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登上三峡大坝,过荆州、入岳阳,又一次考察长江,寄予谆谆嘱托:“中华民族正是在同自然灾害做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谋篇布局调整思路,不断完善兴利除害的治水方略。

  1950年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大江大河治理掀起热潮,长江流域加速堤防等“硬件”建设。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初,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汛抗旱体系全面布局,特别是1998 年长江大水后,长江防洪工程建设拉开新的序幕。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固长江堤防,修建控制枢纽,治理中小河流,除险重点水库。

  从“严防死守”到“化害为利”,从“人定胜天”到“给洪水以出路”,“人与水的关系”有了新的注解。一方面,长江干堤大规模达标建设加快,另一方面,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推进实施,进一步规范人类行为。而三峡工程的全面建成,则使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为新时代水旱灾害防御指明了根本方向。近年来,长江流域更加注重监测预报预警,更加注重科学精细调度,更加注重监督检查和现场指导,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踏上“补短板、强监管”的新征程。

  70年,长江完成了防控手段的全面升级

  昔日桀骜不驯、灾害频发的长江成为一条水行其道、惠泽人民的安澜巨川。这背后,逐渐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江堤防6.4万公里,可绕地球赤道一圈半还多,构筑起保障防洪安全的“水上长城”。’98大洪水之后,长江中下游干堤全面达标,荆江大堤综合整治、荆南四河堤防加固等工程建设逐步开展,部分支流、洞庭湖区和鄱阳湖区重点垸等也逐渐加高加固,成为管控洪水的钢铁力量。

  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长江上游水库群,给长江防汛添了利器,增了底气。拥有221.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的三峡工程,能直接控制防洪形势最严峻的荆江河段95%洪水来量。工程建成前, 长江中下游干流防洪主要依靠堤防和分蓄洪措施,每年汛期数十万人上堤,巡查抢险,严防死守;工程建成后,2010年和2012年经受了两次超过1998年最大洪峰的考验,却波澜不惊、秩序井然。截至2018年年底,三峡工程累计拦洪运用47次,总蓄洪量1440亿立方米,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安全保障。

  目前,长江流域有约5.2万座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约4141亿立方米。三峡、二滩、溪洛渡、向家坝、紫坪铺、亭子口、隔河岩、柘溪、五强溪、丹江口、柘林……从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数量2018年增至40座,到水工程联合调度2019年增至100座,调度范围逐步由上中游扩展至全流域,调度对象由水库扩展至引调水工程、蓄滞洪区、涵闸泵站等,实现了全覆盖。防汛抗洪关键时刻,一大批“文臣武将”在三峡工程率领下铿锵上阵。从独奏到合鸣,长江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让流域防洪调度能力跃上新台阶。

  不仅如此,在长江中下游已建和规划安排的42处蓄滞洪区则是长江防洪的安全储备,其总蓄洪容积近600亿立方米,在遇到特大洪水时可为保障重点地区防洪安全消化超额洪量。

  日益强健的工程体系成为防汛硬核,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让指挥调度如虎添翼。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的了。”生死一瞬,在灾害防御中,时间意味着生存的机会。更早预警,更快转移,更充分准备,背后是精准有效的监测预警预报体系——长江流域建成报汛站点接近3万个,洪水预报方案覆盖整个流域,水雨情预测预报精度不断提升。

  在新时代防御体系和预报调度技术支撑下,同样的洪水却有了不同的“命运”。

  “2019年即使再遇1998年洪水,科学调度已建控制性水库联合拦蓄洪水后,依靠已建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在城陵矶地区不分洪的条件下,长江中下游可基本安全度汛。”长江委主任马建华在今年5月举行的长江1998洪水调度演练现场,给出了这样自信的结论。

  四季长江,丰水成洪,枯水亦伤。

  2006年夏秋之交的那场灾难,让川渝人民难以忘怀。持续高温少雨导致土壤失墒快,伏旱迅速发展加重,群众饮水安全受到威胁!国家防总、水利部、国务院有关部委以及长江防总全力应对,派出多个工作组深入一线。各地加大机动抗旱设备投入力度,依靠提水、引水、打井等各种措施,解了群众饮水的燃眉之急!

  2009年,长江中下游发生严重旱情,鄱阳湖、洞庭湖持续“瘦身”……长江防总对三峡水库实施应急蓄水调度,3次加大水库泄量,长江干流城陵矶、湖口站水位回涨。当年11月,长江防总首次对长江上游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实施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合理调整三峡水库调度方案,以应对次年可能出现的枯水局面,满足沿江及“两湖”用水需求。

  工程调度为基,坚持综合抗旱,强化风险管理,再没有“禾苗尽枯、赤地千里”的画面。长江防总科学谋划,主动出击,多措并举,全力保障用水安全。

  70年,长江防洪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回顾我们所走过的历程,面对昔日长年在大堤上忙碌、今日即使汛期依然在大堤上休闲乘凉的人们,我由衷地感到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奋发图强、团结创新的14亿中国人民,我们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任何挑战都能够战胜。”水利部原副部长张基尧回忆长江抗洪抢险,如此感慨。

  告别“涝则汪洋一片”,再看不到“千军万马抢险”,但众志成城抵御灾难、勇于担当冲锋在前的精神始终传承。在举国体制下,党和政府统筹整合各类资源,集中优势力量,明确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水利、气象、交通、民政、应急等各部门协调配合,汇集强大合力;军民联动,干群合力,全力开展抢险救援……

  遇惊涛骇浪、急难险重,长江儿女是义无反顾抢险救灾的水利人代表。2008年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除险,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2016年湖南华容县新华垸溃口封堵, 2018年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处置……长江流域组建了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水利专家队伍,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科学指导,化险为夷,让百姓“吃下了定心丸”。

  看长江,也是看中国。70年来,以毫不懈怠、不胜不休的精神应对一场场硬仗,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防灾减灾实践彰显了独特的制度优势,凝聚了强大的抗灾合力,取得了辉煌的减灾成效!

  岁岁安澜今又是,声声破浪尔谁知。让狂风骤雨不再危及生命,让滔天洪浪可以顺利入海,让丰枯消长能够变害为利,让家园安宁,让百姓幸福,这就是共和国水旱灾害防御的辉煌,这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一份坚定有力的水安全保障,这就是镌刻在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中的治水丰碑!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9年9月10日

陈萌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辉煌70年】数说:水旱灾害防御70年
【辉煌70年】我国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实际发生最大洪水能力
山沟河谷里的“空间站”
城淀共生共荣的雄安实践——来自河北雄安新区的蹲点调研报告
以河为媒 引领生态修复新绿脉——山东新泰市柴汶河全域治理模式探索实践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