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浙江金华:千年古堰焕新姿
 
分享到:
2021-01-07
 

  □孙武斌 王静

  三十六堰今犹在,不见当年修渠人。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琅琊镇保留着一处古代水利遗址,历经千年岁月洗礼,仍在造福一方。它就是刚刚列入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白沙溪三十六堰。

  历史超1900年梯级群堰坝体

  白沙溪流域位于浙江省钱塘江上游婺江支流,流域总面积320平方公里,主流长56公里。东汉建武三年(27年),辅国大将军卢文台率部将修筑白沙堰,引水灌溉,其“深掏潭、低作堰”的梯级群堰坝体距今已有1900多年,现今仍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着引水灌溉作用,灌溉农田达27.8万亩,润泽一方。

  据考证,当年修建完成的古堰,横跨达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共计36座堰坝,是梯级超级群堰。金华市婺城区水务局局长江卫锋介绍说,大落差是三十六堰最为亮眼的地方。

  针对溪流落差大、深潭多的特点,古人又摸索出“以潭筑堰”的科学方法。“我们在走访调研中发现,三十六堰大部分堰前都有一处天然的深潭,用现代水力学理论分析,以潭筑堰不但可以提高堰坝的蓄水和引水能力,而且可以减轻水流对堰坝的冲击。”江卫锋介绍。

  此外,三十六堰还有一套完整的堰坝管理制度。官府制定堰帖,明确各堰水权和工程岁修责任,指导三十六堰的协同运行,确保干旱月份上下游各堰的公平用水。

  “以潭筑堰蓄水,开渎引水灌田”,三十六堰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国水利史的空白,也向世人展示了当时的水利工程技术水平,其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保障了工程可持续利用,对当代水利工程管理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一位退休老人的申遗情结

  “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遗成功,是一件大喜事。”婺城区退休干部杜顺华激动地说。2020年12月8日晚上,他就守在屏幕前观看了三十六堰申遗成功的报道。

  20多年来,杜顺华一直致力于研究“白沙溪文化”,也成为三十六堰申遗不可缺少的“民间力量”。

  退休前,杜顺华曾担任过婺城区人大教科文卫主任,连续6年联合部分人大代表提交了加强白沙溪流域历史文化研究、重建恢复白龙桥廊桥、修缮古方洞山塔等议案。这些议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白沙溪流域文化的挖掘,为三十六堰申遗提供了历史文化支撑。退休后,杜顺华开始系统性地搜集有关三十六堰的文化和传说,极大丰富了三十六堰申遗文化底蕴。

  “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遗,有着自身独特的特色的优势。”婺城区水务局规建科科长江勤学全程参与了申遗申报工作。他认为,三十六堰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是申遗的一大亮点。据统计,在白沙溪流域,既有规模庞大的古庙群,又有22处历史文物点,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5处。同时,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看,灌溉工程促进了浙中生态廊道建设,具有先进的科技价值、悠久的历史价值、巨大的效益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润泽千年而今焕新生

  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后,这座欢歌千年的古堰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申遗成功之后的路该怎么走?

  婺城区委书记蔡艳表示,婺城将做好学习与宣传的文章,擦亮三十六堰金名片;做好保护与利用的文章,让世界遗产造福百姓;做好传承和发展的文章,打造全域幸福河。

  据介绍,婺城将通过实施白沙溪文化解码工程,揭秘白沙溪文化神奇魅力;实施白沙溪八景工程,文化赋能打造婺城文化新地标;实施白沙溪生态廊道工程,打造钱塘江诗路最美风景线;实施白沙溪古堰坝修复工程,让古堰焕发新颜;实施白沙溪钱塘诗路e站工程,数字赋能科技助力;实施白沙溪“花满婺城·幸福村”工程,打造新时代婺城“富春山居图”。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1年1月7日

孙武斌 王静
责任编辑:尼冰琳
相关新闻
 
浙江省水利改革创新“建大改小”试点工程大坝顺利结顶
浙江缙云县超额完成水利年度投资目标
浙江海宁市上塘河灌区成为全国水效领跑者
贫瘠土地变“绿色名片”
浙江平阳县:冬修水利惠民生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