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重整田畴织锦绣——记云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
 
分享到:
2018-11-27

通海县高标准农田建设

龙陵县土地整理

昭通苹果丰收

宣威市玉米种植样板

南涧县生态茶园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图片由云南省水利厅提供)

  □马丽娅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新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全省94%的面积均为山区,耕地中70%以上为旱地。山区面积大、坡耕地比重大、基础设施差、土地产出率低等问题成为制约云南农业发展的最突出因素。如何变低产为高产,一直是云南人思考的问题。

  2016年出台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优化云南省农业结构,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有力保障;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确保全省农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云南省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在省水利厅的统筹协调下,在省发改委、财政厅、国土厅、农业厅、烟草公司等部门的精心组织下,在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正通过各项有力措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目前,全省已累计投资391亿元,完成中低产田改造面积2 819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2 013万亩,全省高稳产农田达5 819万亩,闯出了一条符合云南耕地特点的改造之路。

  项目引领

  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

  初秋时节,行走在滇中田野上,一幅幅“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图景映入眼帘。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月龙村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平坦宽阔的田间道路直通八方,绿油油的农作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这个项目的连片覆盖面积是全国蔬菜类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中最大的一个,工程采用PPP模式建设,总投资3亿多元,由取水、输水、配水和田间工程4部分组成,仅输水主管道就铺设了32公里,安装了计量设施近5 000套,灌溉面积11.4万亩,受益人口7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近1/3。”元谋县水务局副局长彭垭决介绍说。

  “只要把IC卡往智能水表里一插,就能自动完成浇水。”月龙村村民白建翠是项目最早的一批受益村民,她一边演示一边说,项目实施前,他们这片地用水困难,人多的时候甚至要排队取水,种出来的庄稼干瘪瘦小。“现在管道直通田间,随时可以取水灌溉,农作物产量高、品相好。”望着旁边一株株鲜艳娇嫩的小番茄,白建翠一脸满足。

  元谋县地处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地带,光热资源充足,发展冬季农业条件得天独厚,但长期以来,水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因素始终制约着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为此,元谋县将破解农业生产缺水“最后一公里”作为重中之重,发挥示范项目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彻底改变了过去土地贫瘠、干旱缺水、道路不畅、设施匮乏、广种薄收的旧貌。

  和元谋的情况类似,在中低产田改造前,云南不少农村存在田间道路不配套,机耕道“窄、差、无”,田间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等情况。近几年,云南省通过大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多个市县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曲靖市沾益区盘江镇小后所村完成修建衬砌渠道40条13.4公里,修建田间道路11条3.9公里,新增粮食56.1万公斤,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98万元;保山市龙陵县龙新乡雪山村,改善灌溉面积1 000亩,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作物复种指数,亩均增产粮食150公斤,人均增收450元。

  在项目建设中,全省各级国土部门和农业综合开发办等多个部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得益于云南省“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重大工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章凤等两个镇将项目区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现代化高效示范农田,新增耕地98.9公顷,可多供养近千人,水稻亩产量由原来的450公斤提高至600公斤;在腾冲市明光镇,沙河片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被农业综合开发办立项建设,项目共争取到各级财政资金985.1万元,建设渠道12.12公里,并新建了2座取水坝,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0.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6万亩。

  据云南省水利厅统计,2016年以来,全省共建设机耕道路11 409公里,修筑沟渠、铺设管网33 680公里,完成坡改梯、土地平整102.2万亩,实施生物农艺措施56.9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2万亩。如今,云南各地通过项目建设,修建沟渠与管网,建设田间机耕路,推进坡改梯整治,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改造后的中低产田土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能灌能排、旱涝保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增产增收、产业提质增效。

  结构调整

  高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成为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高标准农田的真实写照。“宾川的‘阳光玫瑰’葡萄在市场上品质好的可以卖到100多块钱一斤,平均售价在60元左右,亩均收入5万元至6万元。”宾川县农业局副局长、县中低改办主任朱建川语气里是满满的自豪。

  为什么宾川水果的价格可以如此“任性”?答案源于高标准农田的生态整治规划。以前,农户并非不想种植附加值高的农作物,当地政府也并非不想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但受困于土地贫瘠、硬件设施不达标等因素,只得望田兴叹。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土地潜能不断被释放,这些难题得以一一破解。

  在宾川县鸡足山镇小河底村1万亩连片柑橘示范园,站在山坡上,极目远望,绿色的群山和片片梯田延绵到天际。“这里以前就是一片片的荒坡,没有水源,老百姓靠天吃饭,零零散散地种植一些玉米。”据朱建川介绍,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挖沟建渠,引来水源,万亩田地全部配套建设了自压滴灌设备,田里全部施用了有机肥,每株80公斤,提高了耕地土壤质量,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以前老百姓种玉米,年亩均收入大概600元至800元,现在种植柑橘、葡萄等经济林果,年亩均收入3万元至6万元。同时还带动了周边2万亩土地的产业结构调整。现在,老百姓种植劲头更足了。”

  不仅是宾川县,近年来,云南各地围绕培育特色产业,纷纷打造示范样板,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将项目建设主动融入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中,促进农业品牌化发展,为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引入国内知名花卉企业,打造现代花卉产业园区,规划将泸西打造成滇、黔、桂花卉产业辐射中心。昭通市整合项目资金8 905.6万元,撬动企业投资8 00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46 368亩,成功推动了昭阳区农投公司北闸万亩苹果示范园建设。该示范园核心区5 000亩,土地亩产值可提升10 000元以上。保山市累计投入资金3 000多万元,改善了1.2万亩咖啡基地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2017年,全市咖啡种植面积18.3万亩,咖啡豆产量3.1万吨,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临沧市凤庆县洛党镇5个村通过项目实施,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澳洲坚果、茶叶、蚕桑、核桃等高原特色农业,项目区新增经济作物产值1 737.9万元,满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景象。

  “全省按照‘强化山区,完善坝区,结合产业,突出效益’的原则,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绿色食品牌’的目标,依托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因地制宜,整合各类资源,统筹协调各责任部门围绕茶叶、蔬菜、水果、花卉和咖啡等五大产业发展目标,打造独具特色、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区域。”云南省水利厅中低改处负责人介绍说。

  放眼全省,各地在稳定全省粮食产能的基础上,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腾挪出更多空间,为农业增产增效奠定坚实基础。

  脱贫致富

  乡村振兴谱写崭新篇章

  在云南,随着中低产田改造的深入推进,各地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为助力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上向贫困地区倾斜,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力助推了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三光片区就是通过中低产田改造,最终实现精准脱贫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光片区因“树林被砍光、水土流失光、姑娘全跑光”而得名,是西畴县石漠化程度较为严重的地区。“过去这里生态恶化,基础设施十分滞后,吃粮靠救济,喝水远处挑,出门靠步行,用钱到处借,是大多数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多依坪村党支部书记夏应书回忆道。该村隶属于兴街镇三光村委会,201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 100元。

  在中低产田地改造过程中,坡地改梯田实现“山脚搭台子”,土地整理实现“平地铺毯子”,能源改造实现“入户建池子”。如今的三光片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石漠变绿洲,石窝成桑田,产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的三光片区迎来了企业的入驻。通过“公司+农户”“农业+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三光片区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中低产田改造实施以来,去年全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 000元,80%以上的农户开上了小轿车,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变化真是太大了。”夏应书欣喜地说。

  三光片区只是云南省众多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脱贫致富地区的一个缩影。

  临沧市云县文物村是全省脱贫工程建档立卡贫困村,通过几年来全省中低产田地改造在少数民族地区地不断推进,昔日的“跑土、跑水和跑肥”低产农田地变为“保土、保水和保肥”的高稳产农田地,全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3 880元增至4 258元,贫困群众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变“等靠要”的被动扶贫为“我要富”的主动脱贫。

  玉溪市新平县磨皮村投资5 000余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土地流转面积4 356亩,每户农户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租金1.5万元、管护费1.8万元、劳务收入1万元,合计4.3万元,比流转前高2.1万元。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 8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 900元,比土地流转前分别增加996万元和4 755元。

  如今,云岭大地上,一个个现代农业项目仍在如火如荼建设中。据了解,今年以来,全省共投入资金35亿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0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初显,为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助力下,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这片红土地上舒展开来。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8年12月5日

马丽娅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评论:抓住冬春有利时机 再掀水利建设热潮
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咸辉调研时强调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做好兴水管水文章
“鱼米之乡”农建忙
整治一方地 造福万家人——江西吉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纪实
湖南:改造小农水 振兴添动力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