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高原上的那一抹蓝——西藏水利扶贫一线散记
 
分享到:
2018-09-14
 

贫困户宗吉在日喀则市白朗县的蔬菜基地工作,经过培训后,宗吉的种植水平得到了提升,成为了基地的一名技术员

在日喀则市白朗县,贫困户次仁平措已经成为藏族手工编织厂的技术骨干,脱贫在望

日喀则市索金乡白萨村驻村队员正在贫困户尼玛家进行情况调查

藏族大妈正在日喀则市定日县的卡垫编织厂里进行工作

采用了高效节水灌溉设备的枸杞长势良好

  □本报记者 陈潇剑

  这里有着远古的呼唤——湛蓝的湖泊,长流的河水,蜿蜒向远,成为了高原山脉间一抹抹蓝色的风景线。

  这里也有着千年的祈盼——作为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西藏自治区是社会发展程度慢、客观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守土固边任务最重的地区,脱贫致富是高原上每个人的夙愿。

  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下,西藏始终沐浴着多项优惠政策的阳光雨露。而在这其中,水利扶贫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西藏相对严峻的自然条件下,水利人充分发挥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用自己的双手、双脚,一笔笔、一步步绘出了高原上的那一抹蓝。

  防汛:水利人冲锋在前

  8月30日,飞机还未降落在拉萨贡嘎机场,眼前的景象就已让人吃惊——雅鲁藏布江换了一番模样,略显浑浊的江水翻腾着,不少树林只在水中露出了一小段树梢。“今年西藏的降水量可以说是有记录以来少有的。”西藏水利厅厅长孙献忠说,“雅江也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位。”

  面对这样严峻的汛情,当地居民的生活保障如何?记者带着疑问来到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索金乡。

  进索金乡的路十分坎坷,沿着水流湍急的无忧河,颠簸两个多小时才来到乡政府所在地。“日喀则市水利局在我们这里进行定点帮扶工作。”索金乡乡长拉巴平措说,“今年汛期来临前,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早通知了我们做好准备工作。”

  “根据预测预报,今年雅江沿线降水偏多,我们立刻通知各县乡村做好准备工作。”日喀则市防办负责人说,“还下拨了818.38万元的防汛抗旱经费,采购铅丝笼50万平方米、编织袋200万条,并及时进行了物资发放工作。” 

  今年30岁的德吉索朗是日喀则市水保检测中心的普通女职工,也是宁布村驻村帮扶队的队长。“今年我被安排到索金乡宁布村驻村,这个村也是这里唯一的一个纯牧村,全村22户185人中贫困户就有8户65人。”德吉索朗说,“今年夏天,下了很多雨,尤其是进入8月,雨更是下个不停,我们村大部分群众住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漏雨或局部倒塌现象。”

  走进宁布村村委会,地上还有好几个积着水的坑。德吉索朗说,当时村委会的房子也出现了漏雨情况,但是她和驻村扶贫队的队员们先想到的只有群众,向单位申请到的塑料薄膜、帐篷也是先给群众。在一场强降雨过后,村民次旺家的房屋倒塌了,刚刚睡下的帮扶队员又马上起床,在向上级发简报的同时,召集了村里的一些劳力,帮着次旺家搬家具、打扫、修缮房屋,花了三天,终于让次旺家有了一个能避雨的房子。“虽然外面还下着雨,但是能够帮助群众弄个避风港,我们就知足了。”德吉索朗说。

  “别说整个西藏自治区了,光是日喀则市,汛情就很复杂。” 日喀则市水利局副调研员李世韬说,“雅江沿线普遍降水偏多,而亚东县等地又是干旱成灾。”

  每年到了汛期,李世韬和同事们总是时刻奔走在路上。作为水利局驻村总领队,他身上总会带着一个硕大的保温壶。“很多村过去单程就要三四个小时,一天的时间基本都耗在了车上,没时间坐下来喝水,就只能靠这个壶了。”李世韬说,“每年汛期,我们水利人都是义不容辞冲在第一线,下乡去转移危险地区群众,查看各乡村防汛物资储备和工作准备情况。”

  “我们乡有不少自然村分布分散,有些偏远的户还得爬上山才能联系到。” 拉巴平措说,“但水利人都是跑在最前面,比我们藏族小伙还快,总怕下大雨贫困户不安全。”

  这天,在了解到部分民众住在沿河危险地段或家中房屋还存在倒塌隐患的情况汇报后,李世韬又带着局里采购的防雨布、帐篷等物资出发了。早上出门刚刚8点,路上要3个小时,到了乡以后最远的村还要再开1个小时的车,早晨出门回市里都得晚上了。“听说明天还有雨,我和队员们准备抢着今天,把危险区域群众提前转移到帐篷中,对一些危房进行修缮加固。” 李世韬说。

  驻村:水利人周到务实

  索金乡德确村村委会最靠近门的位置上,坐着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她叫嘎旦莫拉。“我们刚开始驻村的时候,嘎旦莫拉奶奶是我们觉得比较难接触的贫困户。”德确村驻村队员乔魁说,“她没有孩子,老伴也出门打工不在身边,她一个人独来独往。”嘎旦莫拉家离村委会很近,但却又很远。

  “后来,我们也刻意地多去了几回她家,跟她聊她先生,聊她的过去,渐渐地就熟悉了。”乔魁说,“在闲暇时,我们帮她打水,陪她放养牲畜,偶尔还请她来村委吃个饭。今年降水多,我们又时常跑到她家去检查房屋是否受损、漏雨。”

  和队员聊天的时候,嘎旦莫拉又来到了自己熟悉的位置上。她笑着看看队员,把手里的牛奶桶递了过来,指指他又指指记者。“嘎旦每隔几天就爱拿点新鲜的牛奶或者蔬菜来给我们尝尝,她听不懂汉语,我也不太会藏语,但她的意思我懂,是让你也尝尝。”乔魁说。

  只是一桶牛奶,或是一个微笑,就是对水利扶贫人与老百姓紧密联系的最好诠释。

  “受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的影响,日喀则市目前还有8.79万贫困人口,12个深度贫困县区,106个深度贫困乡镇,812个深度贫困村。”日喀则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席付平说,“像水利扶贫这样的结对帮扶,我们共有106家定点扶贫单位,共办成了实事好事1504件。”

  能形成密切的结对关系,光靠简单地走村入户做调查可不成。“我们队虽然是四个女生,但工作却是驻村工作队里最完善的。”嘎孜村驻村帮扶队队长普布潘多说,“最小的队员今年刚毕业,才23岁,但是工作做得很到位,查饮水安全,问家庭情况,面面俱到。”

  走进嘎孜村,随手拧开一个龙头,干净的自来水哗哗地流了出来,落在了脸盆中,一旁的尼玛大妈迅速走过来,把盆端走。“西藏整体气候比较干燥,要是水放在室外,很容易蒸发。”普布潘多说,“为了饮水,可费了不少劲。”据了解,自2001年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工程以来,日喀则市先后实施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截至2013年年底,累计完成投资6.2121亿元,建设农村饮水点3003处,解决了53.4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市里解决了饮水到村的问题,但是西藏很多村往往一个村有好几个分布分散的自然村,要想实现安全饮水入户,我们还得想法子。”普布潘多说。

  “从2016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以来,我们结合精准扶贫,把饮水安全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同步安排实施,争取把水通到每个自然村,实现全覆盖。”李世韬说。

  据了解,目前,日喀则已安排脱贫攻坚专项资金5.6亿元,专门用于811个农村安全饮水项目的建设。“民众反映最多的还是吃水难的问题,尤其到了冬天,气温低,水管容易冻,自来水时有时无,我们也很急,也在积极争取项目,希望能够尽早彻底解决吃水问题。”普布潘多说。

  除了解决饮水难题,驻村帮扶队员还帮贫困户想脱贫路子,落实教育经费,安排参加培训,成了村里的“万能管家”。索金乡白萨村贫困户卓嘎家有两个孩子,老大今年刚初中毕业,由于成绩不好,没有学校愿意招他入学。为了解决卓嘎家孩子的上学问题,驻村队员索朗旺堆跑前跑后,多次和县里的学校协商,有政策就往上靠,有经费就想办法帮着落实。终于,有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愿意招收卓嘎家的老大,9月伊始,他就又能背着书包上学了。“解决了老大的读书问题,我们还想着老二的。通过这次的事情,我们也有了经验,不仅要想办法帮着找学校,更应该关心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索朗旺堆说。

  探索:水利扶贫反哺社会

  在日喀则机场回市区的高速路两旁,有一片“红色的海洋”,这里是白朗县的万亩枸杞园。“我们这个万亩是名副其实的万亩,这边3500亩,那边4000亩,再那边3500亩,未来还有四期的产业园,面积会远超过万亩。”万亩枸杞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令静说,“这里原来是一片沟壑纵横的沙荒地,我们对此进行了土地平整、客土改良、高效节水等工程建设。”

  站在枸杞园中,丝毫看不出原来沙荒地的模样。据了解,作为白朗县扶贫项目,枸杞园投资1766.17万元,新建提灌站1座、主干管8745米,配套滴灌首部设施、离心泵2台,采取滴灌形式为枸杞经济林提供灌溉用水。“我们这个项目实施以来,以150元每亩的价格向当地群众累计兑现用地租金135万元,带动农牧民务工9.8万人次,提供就业岗位72个。同时,公司还引进一些藏族大学生,让宁夏枸杞技术专家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提升技术本土化和本土技术人才的水平。”曾令静说,“我们最初因为水利获益匪浅,现在我们又通过项目实现对水利和水的反哺,充分发挥调蓄径流、涵养水土的作用。”

  在西藏,越来越多产业扶贫项目的涌现,在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同时,也反哺着社会发展。“仅从日喀则而言,我们就重点扶持发展了青稞、蔬菜、岗巴羊、牦牛、藏鸡、饲草等特色产业,开工建设产业扶贫项目262个,完工128个,完成投资42.58亿元,8.3万贫困人口因此获益。”席付平说。

  藏族小伙丹增,在白朗县恰珠编织厂工作,他的专业是编织民族特色的卡垫。“我一个月能编3对这样的卡垫,每对在市场上能卖到1500元。”丹增说,“我这项手艺不是上学时候学的,是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这里在搞编织培训,和朋友一起来听,结果学着学着就留在编织厂工作了。2016年,我们家脱贫了。”据编织厂负责人介绍,像丹增这样培训留下的技术人才在编织厂比比皆是,他们有的选择留在编织厂继续工作,有的选择带着手艺返回乡里,把手艺传给更多的人。

  从丹增工作的窗台望出去,远处是一个个庞大的大棚。“这里阳光好,水好,对于蔬菜种植来说,很适合。”技术员老赵来自山东,来到西藏已经多年,“我们这个蔬菜基地一方面通过流转土地,为周围不少民众提供了补助,还新增了就业岗位,基地里的很多蔬菜采摘、种植员都是附近的贫困户;另一方面,种植的蔬菜通过山东成熟的销售渠道,销往华北、东北等地区,又产生了新收益,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在蔬菜基地工作的宗吉夫妇,一人负责蔬菜种植,一人在基地开车,两人的月收入上万。“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回乡里都能当老师了,有了这门手艺,乡里人种菜不用愁了。”宗吉说。

  从“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到“生灵顺从雅鲁藏布江流淌”,在关于西藏的歌曲中,少不了对水的赞美。而如今,水利扶贫人又在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着一个关于西藏的更美的传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8年9月14日

陈潇剑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建议收藏!什么是水利扶贫?
【辉煌70年】数说:水利扶贫
让贫困群众搭上幸福快车——写在2019年全国扶贫日到来之际
数说:水利部定点扶贫“八大工程”进展情况
水利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通报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