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大河新生
——陕西渭河蝶变记
 
分享到:
2019-10-30

渭河杨凌段水面景观鸟瞰图

西咸新区渭河生态景观带

治理后的渭河渭南城区段北大堤

在渭河生态公园锻炼的市民

  □记者 刘艳芹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有一块神奇而伟大的土地。这里既是炎黄的故乡,也是最初的“华夏”,它有一个响亮而辉煌的名称——“三秦”。蜿蜒流淌在三秦大地的渭河,像慈祥的母亲一样千百年来日夜润泽着这方土地和这方土地上生活的儿女。

  守护母亲河安澜无恙,扮靓母亲河美丽容颜,让母亲河造福于民、惠泽于民,更是近4000万三秦儿女共同的心愿。

  满目疮痍的渭河令人心痛

  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在陕西境内总长512公里,流域面积6.75万平方公里。浩荡奔流的渭河横贯关中平原,养育着陕西省64%的人口,灌溉着两岸1400多万亩良田,串联起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5座大中城市,支撑着全省65%的生产总值。

  忆往昔,这条壮阔的河流曾孕育出周秦汉唐一千多年的璀璨年华,也浇灌出三秦儿女仓满钵溢、丰衣足食的甜美幸福生活。

  然而斗转星移、风云变幻。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类长期对渭河的依赖和掠夺式利用,饱经沧桑的渭河遍体鳞伤,不堪重负,上游干了,中游臭了,下游淤满了。

  沿渭人民曾一度这样描述渭河,20世纪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洗衣灌溉,80年代鱼虾不在,90年代水臭难奈。

  洪涝灾害频发、泥沙淤积严重、堤防支离破碎、水质污染严重、河流来水锐减、河道满目疮痍。黑恶臭、脏乱差的图景令人不忍目睹,连年的水灾洪灾更令人痛心难安。

  “过去的河口窄,一发水,那河水噌噌噌往上涨,河堤都泡软了,一发水人就慌,就赶紧跑,四处逃命。”渭南市华州区赤水镇王里渡村村民王林回忆起那些年发大水的日子,依然心有余悸。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渭河流域累计受灾面积1800万亩次,累计受灾人口3000万人次,死亡人口978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50亿元。

  渭南市华阴市水务局总工程师丁胜利说:“以前渭河大堤设防标准低,而且净宽只有8米,泥结石路面,坑坑洼洼,一过车,尘土飞扬,谁也看不见谁。”

  蝶变重生的渭河让人欢喜

  善治秦者先治水,这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智慧的传承。

  2010年,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在“十二五”期间全线综合整治渭河的重大部署,要求通过加宽堤防、疏浚河道、整治河滩、水量调度、绿化治污、开发利用,实现渭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把渭河打造成关中防洪安澜的坚实屏障、堤路结合的滨河大道、清水悠悠的黄金水道、绿色环保的景观长廊、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

  2011年2月17日,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开工建设。2015年7月,渭河治理主体工程建成,累计完成投资215亿元,建成630公里堤防、支流入渭口交通桥54座、5条支流蓄滞洪区和3条支流防倒灌工程、生态湿地及水面景观等15万亩。

  从此,渭河防洪体系得以健全,防洪形势得到较大改善。城防段达到百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西安段达到300年一遇),农防段达到30-50年一遇防洪标准。渭河下游南山支流治理采用疏堵有致的思路,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工程体系,成功抵御30年一遇洪水,确保了沿渭城镇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河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沿河滩区绿化、水面景观和生态公园,成为老百姓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水质污染明显好转,黄断面年均水质提高到Ⅲ类;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新区、工业园区、高效农业区等低碳环保产业开始沿河布局,傍河小城镇建设由原来4个增加至8个。

  渭南市华阴市华西镇新和村村民史增奎高兴地说:“渭河整治工程实施后,渭河大堤加宽加厚,现在人心里踏实了,下雨也不慌了。”

  渭南市的华州区和华阴市,作为渭河流经陕西的下游地区,当地群众饱受水患之灾、之痛,在工程实施中当地把防洪固堤作为首要治理目标,采用疏堵有致的思路,加固支流堤防、建设支流蓄滞洪区和防倒灌设施,提高防洪标准。

  丁胜利说:“现在周围群众经常到大堤上散步。过去的怕水、惧水,已变为现在的乐水、亲水。”

  未来的渭河必将惊艳世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指示,让三秦儿女看到了渭河治理新的目标。

  2016年,陕西省决定设立渭河生态区。沿渭河两岸堤防向外侧扩展200至1500米,布局“一河、两堤、两带、六区”,实施滩面整治、河道疏浚、水污染治理、湿地建设、水量保障、生物保护、河湖连通、开发利用,构建河湖库塘连接,人工水道与自然水道贯通,渭河与其他主要水系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连通的关中柔性水系。经过五年努力,实现渭河沿岸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相连、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设施完备的特色生态区目标。“十三五”期间,规划完成投资189亿元。

  经过三年来建设,渭河生态区建设已完成投入45亿元,实施滩面治理、水面景观及水生态修复约30万亩。依托渭河综合治理成果,800里秦川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基本建成,已经成为陕西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新高地。2017年陕西渭河获得首届全国“最美家乡河”荣誉称号。

  紫薇湖湿地景观公园位于渭河西安城市段未央区段,在渭河生态区建设之前,这里是一片无序采砂形成的沙坑,可如今这里堤路林结合、乔灌草搭配、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水面映衬、鸟语花香,是渭河西安段南堤观光路沿线六大景观之一。

  西安市渭河生态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祝晗英说:“在紫薇湖项目建设中,我们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地势低的地方进行蓄水,改造成水面景观、微地形沙坡。地势高的一些地方不做大的变动,以自然为主,只是把直坎刷成缓坡,然后在上面进行栽树绿化。2018年,紫薇湖新栽植樱花等景观树种500余株,形成长600米、宽5米的“樱花长廊”景观,放流锦鲤、锦鲫、鲢鱼等鱼种4万尾,通过生物净化水质方式,进一步改善紫薇湖水域生态环境。

  在紫薇湖锻炼的西安市市民王军说:“早上没事儿过来锻锻炼,周末就把娃领过来看看鱼,环境美得很。”

  对于渭河的生态变化,经常带着学生到渭河杨凌生态湿地公园做实地教学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卜书海深有感触:“2009年,我们做过一次调查,当时鸟类大概是120种,今年我们又做了一个陕西渭河湿地鸟类的初步调查,发现鸟类240余种。”

  参与工程建设管理,目睹渭河一天天一年年涅磐重生的杨凌示范区渭河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陈靠伟说到渭河也是感悟良多:“原来的水体黑恶臭,人都不愿意到水边去,恨不得躲得远远的,现在变成了不愿意逛街愿意到河边,水质好了,鱼回来了,鸟回来了,草也回来了,人也回来了,很生态、很和谐。”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把黄河流域生态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齐心协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新时代黄河流域发展战略,再次为渭河生态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深入推进渭河生态区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积极实施湖长制,是省委省政府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我们要以河道自然、滩面清理、水质保护、水土保持为重点,实施国家大战略,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把渭河建设成为千里最美家乡河,一方水域生态区,更好地使渭河沿线依水得利,三秦百姓因水受益。”提及渭河下一步的治理,陕西省水利厅厅长王拴虎说。

  风正劲,帆高悬。未来的渭河,必将福泽三秦,惊艳世界!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9年10月30日

刘艳芹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强建管 促长效
陕西汉阴县水利局举办水利诚信体系建设教育专题讲座
陕西汉中市南郑区聚焦问题整改提升饮水安全脱贫质量
陕西省水利厅召开全省水利重点工作推进会
陕西完成水利投资240余亿元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