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扬黄水哺育致富梦
 
分享到:
2020-11-26
 

  □记者 孟砚岷

  这是黄河水的又一次跋涉。

  始于卫宁平原红一泵站,经过5级扬水、104公里主干渠输送,甘甜黄河水抬升305米,汩汩流向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

  获得生态补水后的紫光湖波光粼粼,城市公园、环城林带宛若调色板,蓄满库容的鲁家窑水库就像一颗硕大的蓝宝石。

  春灌、夏秋灌、冬灌,扬黄水的接力“赛跑”,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注入了活力。二十载春秋,渠水悠悠,这个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终于“荒原喜变绿洲”。

  一方水土,生长喜悦梦想

  夏天,红寺堡区红寺堡镇满目苍翠的原野绵延无尽。冬天,埋土后的葡萄园里灰黄相间,别有一番景致。

  地下6米深处,在宏达酒庄的地下酒窖里,一桶桶储满美酒的橡木桶整齐摆放,一缕缕淡淡的葡萄酒香扑面而来。

  荒漠、有机、无污染,酿酒葡萄种植的巨大潜力,使红寺堡镇一跃成为“中国葡萄酒第一镇”。户年均收入4万元,亩均收入4000元,解决了8万人次就业问题。

  干旱缺水的土地长出紫色梦想,要归功于黄河水的浇灌。1998年9月,红寺堡一泵站首次试水,工程陆续投运。以扬黄水为依托,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抓手,红寺堡区加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累计发展节水农业23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1/3。

  今年41岁的李春是红寺堡镇弘德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6年前,李春两口子在汉森葡萄种植基地承包了40亩葡萄地。此后,他们的收入逐年增加,现在每年收入可达五六万元。“比前几年外出打工强得多,钱也挣到了,家也顾得上。”李春说。

  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开辟出80万亩旱涝保收的水浇地,其中10余万亩种植葡萄、10余万亩种植经果林,让弘德村在内的生态移民村,彻底告别了过去“面朝黄土、靠天吃饭”的窘境。

  芳华绽放,甘为旱塬护渠人

  晌午时分,在红三干渠32公里测桥,31岁的张宏燕和同事熟练地把旋杯流速仪安装好,开始水量测速。

  天冷天热,风雨无阻,特殊水情还要加测。“就是夏天总得晒个黑脸蛋”,爱美的她有一丝遗憾。

  “水越清越要小心,不能放过任何隐患。”在大墩养护段,53岁的季宏涛正在进行每天例行的巡护。2006年,季宏涛从黄河岸边调到泵站,交通不便,生活艰苦,但他默默坚守,一待就是15年。

  1999年,宁夏水校毕业的李占文离开黄河岸边的中宁县,来到荒原中的泵站,成为刚成立的红寺堡扬水管理处第一批职工,守护旱塬“生命水”成为他和同事的工作职责。上水期间,他没有休过完整的假期,他说:“待在家里心里不踏实呀,毕竟放着一渠水,责任在肩上!”

  近年来,泵站工作、生活环境发生了喜人的改变,36公里节制闸完成更新改造,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职工活动室器材一应俱全,宿舍配备卫生间、空调、衣柜。明年春灌开始,渠道全面实行远程调度,配水员樊军的工作也将转向设备信息化运行和突发性维护。

  提前一周开机上水,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和冬春夏连旱的考验,红寺堡扬水管理处中心管理所交出了灌溉服务的出彩答卷。“20年来,我们是红寺堡移民灌区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者,也是光荣的建设者。”管理所所长苏俊礼言语中透着自豪。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11月26日

孟砚岷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西海固的幸福日子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西海固的幸福日子
宁夏水土保持流失面积10年减幅19%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渝河示范河湖建设通过水利部验收
宁夏盐环定扬水实现梯级泵站联合控制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