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那渠 那水 那田
 
分享到:
2019-11-19

  □特约记者 刘茂林

  十月金秋,正是粮丰果硕时。

  因休假,我决定回永新老家一趟,帮助母亲收割稻子。一早,车子行驶在去家乡的路上。车窗外,翠绿的山林,金黄色的田野,错落有致的村庄,一晃而过。田野上,已有收割机在收割稻子,留下齐整整的稻茬,谷子颗粒入仓,堆成了小山。看着农民灿烂的笑脸,肯定今年又是一个丰收之年。

  车子从公路上下来,转入回村的小道。路旁的桂花盛开,阵阵香气袭来,我如痴如醉,欣赏窗外的美丽风景。母亲听说我要回来,早早地在门口等候,一边翻晒门口晒地上的谷子,金黄黄的一片。

  车子停稳,我忙下车帮母亲晒谷子。由于长时间没有干过体力活了,一会儿功夫,我已经汗涔涔。今年粮食收成如何?母亲告诉我,已收割一亩地,毛谷装了13袋,亩产大概1000斤,产量比去年差不多,稍微增了些。

  今年七月份以来,母亲每次与我通电话,总要唠叨当下的旱情,说村里池塘已干涸,水库快见底,有些地方已经断水,排灌站抽水抗旱,等等。作为水利人的我经常关注天气,今年的旱情与往年确实有所不同,气温高下雨少,连续三四个月没有下过一场有效的雨水。听七八十岁老人说,这天气从来没有遇见过。江西大范围出现了严重旱灾,家乡也在其中。

  明明旱情严重,为啥还能夺得粮食丰收?母亲给了答案——农田水利设施好,渠道通畅,灌溉有保障!

  水,是农民的命;渠道,是庄稼的“血管”。有渠,有水,庄稼不愁长活,农民不愁吃穿。说到渠道,儿时的记忆在我脑海里涌现。那时,纵横交错的渠道里长满水草,淤积厚厚的泥土,但水是清的,有小鱼,有泥鳅,是我们小孩子的乐园。捉泥鳅,是儿时最快活的一件事,我常邀小伙伴去野外,拦截一段渠道,排干水,抓小鱼,挖泥鳅,打牙祭,改善那时代一年到头难见肉味的生活。

  这样的渠道,漏水,阻水,经常是“上游水漫漫,下游眼巴巴”。每到灌溉用水高峰,尤其是大旱时,水流不畅,本来缺水的家乡更加缺水,庄稼“喊渴”,枯萎干死。为了农田灌溉,各村组织群众上渠道,从水源口开始,沿途分水口留人把守,可水越往下越小,到末端,只剩一点点,“跟尿尿一样”,下游许多农田因此撂荒。

  守水不怕,就怕抢水,因抢水打架斗殴事件频频发生。记得三十多年前,我大概十一二岁的那一年,家乡遭遇大旱,恰是“双抢”季节。空旷的田野上,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到处都是守水人,叫喊声、吵闹声,此起彼伏。那时,我还小,也要跟着大人一起守水。夜间守水最辛苦,蚊虫多,还有蛇、黄鼠狼,即便穿长衣裤也没有用,身上常常被叮咬得一个个包。下半夜,人最乏困,可又不敢睡觉,怕人偷偷扒开拦水陂,水流入别人家的地里。

  那一年,已临近“双抢”尾声,我们隔壁村的王家村、吴家村的田亩还是一片泛白,群众个个急得死。这时不莳田,来年得吃“西北风”。两个村但凡有劳力的男女老少,全部上渠道,一字排开,布满大小渠道,几乎“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如临大敌一般。

  王家村与吴家村共用一条渠道灌溉。平时,水源充足,两个村的群众还能相互谦让。但在这节骨眼上,为不耽误农时,为来年有饱饭吃,两个村的群众谁也不让谁,你争我抢,大打水源争夺战,处处弥漫了一股硝烟。在一次争斗中,王家村的一个人操起铁锹朝吴家村的人打去,正好劈着头部,人倒地死了。吴家村召集全村人围攻王家村,王家村纠集村民与之相打,摆阵斗殴闹了好一阵子。后来,县里、乡里派来了很多干部,调来了很多警察才解决。

  这事件影响很大,教训深刻。为此,县里、乡里专门为我家乡建立了一套农田灌溉制度,每到放水季节,派出乡村干部、乡水管站干部守在渠道放水,全面推行轮灌制度。尽管如此,抢水打架斗殴事件还是没有停止过,小打小闹三六九,毕竟“水是农民的命。”

  下午,我随母亲去地里。记得往年收割时,总要带上板车,镰刀,打禾机,扁担,绳子,还有编织袋。而这次,母亲只叫我拉上板车,其他什么不用带。母亲说,她早已约好了收割机,收割,脱粒,装袋,一条龙服务,一亩地100元。现在农民种田轻快,从耕地,到播种,再到莳田,收割,全程机械化。

  到了地头,田间变化让我大吃一惊,昔日高低不平、不规则的田块,野草丛生的渠道,已被“路成网、田成块、地平整、渠畅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所替代,田野里已有几台收割机正在收割,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跃然纸上。

  母亲说,几年前,县里派人来到这里建设高标准农田。当时,群众不理解,也不愿配合,担心自己的好田换回别人的差田,上游的田调为下游的田。乡里、村里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隔三差五开群众大会,干部嘴都说破了,群众才勉强同意。

  从矗立在地头的石碑上,我了解到村里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投资460万元,整治渠道10多公里,建成高标准农田1000余亩,年均新增粮食产量100吨,农民人均年增收100多元。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原本零碎的土地连成片,平平整整;田间路宽了,机械能够到达任何田地;渠道贯通了,首尾相通,也很顺溜,水能够流到田间每个角落。

  “没想到,小田变为大田,田都分到一块,面积大了,我家多分了2分地。”母亲说,“早知道,咱不当这个落后分子。”

  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产业大转型大升级。如今,村里群众或种有机稻,或种瓜果,或种蔬菜,或“稻虾共作”,或流转土地。母亲种了一辈子地,留恋土地,留下两亩地种有机稻,其余的租给了大户,一亩租金500元,每年还有2000多块的土地收益。

  在母亲的田亩的附近,是同族伏林叔家的田,约八亩。他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今他种植了1亩时令蔬菜,7亩多“稻虾共作”,即有机稻、小龙虾。“每亩有机稻纯收入达1000元,小龙虾亩产达400斤,每斤价格30块钱左右,每亩产值达到1.3万元,全年收入差不多10万元。”伏林叔介绍。

  水是那些水,田是那些田。以前,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如今,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旱涝保收,低产田嬗变为高产田,传统农业升级为高效农业,昔日食不果腹的农民都迈进了小康时代。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是一件造福百姓的好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9年11月19日

刘茂林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江西吉安水环境持续向好
江西吉安长江经济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江西景德镇:积极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江西省景德镇市水利局按照抗旱IV级应急响应 要求抓实抓好抗旱救灾工作
江西庐山市“清四乱”行动打造最美岸线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