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以水为媒 普惠民生
|
|
|
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改造后的黄龙埝水库,修剪过的紫色、绿色灌木在背水坡画出一条蜿蜒盘绕的“长龙”;沥青大坝、崭新的管理房,再加上一汪灵动的水,就似一幅动人的水墨画……这个昔日的病险水库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幸福水库”。 近几年来,江苏水利人坚持民生优先,实施一系列“实事”工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他们不仅实践着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更在认真诠释着“让水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
水库安澜焕新颜
汛期不敢蓄水,汛后无水可蓄,涵洞破损渗漏,启闭机老化失修,背水坡杂草丛生……这是8年前江苏各地700多座病险水库的状况,它们的存在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寝食难安。 2004年,江苏省政府提出用5年时间完成首批555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08年,国家全面启动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后,江苏再次实施235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一场历时8年,累计投资20亿元,加固790座小型病险水库的圆梦行动,在江苏大地上迅速展开。 通过水库除险加固,江苏全省恢复防洪库容4.15亿立方米,恢复兴利库容5.5亿立方米,为235万人提供了清洁水源,恢复新增灌溉面积180万亩,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常州溧阳市沙马坝小型水库库容只有30多万立方米,但肩负着600余亩农田的灌溉任务。2012年除险加固后,一库丰水随民愿,村民们只要和水库管理人员打声招呼,水便会流到田头。 江苏水库点多面广,各地积极探索建设管理模式,通过加大资金配套投入、破解技术难题、严格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措施,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江苏还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库的兴利功能,改造后的水库逐渐成为周围居民休息闲适的好去处。 除险加固后的700余座小型水库,散布在江苏的各地,犹如一双双明眸,顾盼生辉。美的是水,盼的是更好的生活前景。
清泉甘露润民心
71岁的阜宁县芦蒲镇长北村的时开华,终于告别了做饭要到别人家借水的生活。老太太回忆起过去吃水难的日子,竟哽咽起来:“来水的时候,我跟老伴要赶紧把水缸装满,这水要吃好几天。要是没赶上来水的时间,做饭都要去隔壁邻居家借水。现在好了,啥时候要用,一开龙头就有!” 2013年9月底,阜宁县69万农民群众已经都能像时开华一样,享受24小时全天候供水。而这所有的改变都得益于历时5年多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 5年来,江苏集中大量财力人力物力,致力于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兴建了大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改善了农村居民的饮水条件,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共投资80多亿元,先后解决1770多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并通过供水管网的延伸,600多万农村居民饮水条件得到改善,提前3年完成了列入国家规划的建设任务。 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引领,强化水源保护,严格建设管理,是有力有序地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重要保证。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逢年过节回家乡探亲的城里人,也见证了城乡差别的逐渐缩小。 2013年,江苏计划再用3至5年的时间,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计划到2015年底,苏中、苏北地区城乡统筹区域供水乡镇覆盖率分别达到98%、85%,区域供水通达乡镇的农村区域供水用户率达到90%以上。到今年年底,全省将有300万农村居民喝到方便安全的自来水。 在老百姓眼中,没有哪一项事业比办到他们的心坎上来得更实在、更幸福,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就是这样一个办到人们心坎上的民生工程。
农田水利促丰收
江宁区双市渡泵站“管辖”着周围7000亩左右的农田。“原来的小泵站建于上世纪70年代,要3~5天才能把稻田里的水给排出去,现在新泵站把排水流量从过去的每秒不到1立方米提高到4立方米,1天就够了。”江苏省水利厅农水处蔡勇道出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动力所在,“只有农田水利设施强,粮食才能稳产,农民增收才有保障。” 小农水工程解决了水到田头“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工程修到哪里,农民哪里就能增收。 目前,江苏已建成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200多处,累计完成投资近46亿元,年节水18.8亿立方米,不仅提高了用水效率,降低了灌溉成本,而且节省了土地资源,增加了粮食和其他农作物生产能力。据了解,通过疏浚淤泥、拆除坝埂、沟通水系、配套桥涵,全省近年来共改善7000万亩排涝面积及5200万亩灌溉面积,恢复和增加旱涝保收田1300万亩,复垦土地28万亩,有效增强了农村河道的引排蓄能力,减少了“有水灌不上,有涝排不出”的问题。 水利能使上劲,种地才有底气。得益于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保障、高起点的规划编制和严格的建设管理,再加上多年来先行一步的农村河道疏浚和农村桥梁道路建设,江苏的小农水建设叠加效应凸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加快,粮食稳产增产获得设施保障。
河湖治理绘美景
在宜兴高塍镇境内的滆湖畔,过去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养殖围网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飞鸟结伴栖憩,一湖清水尽收眼底。 滆湖位于太湖上游,是太湖重要的生态屏障,宜兴人称之“西太湖”。这里围网养殖历史悠久,仅宜兴境内就达3万多亩,形成了一道道蔚为壮观的“水上长城”。随着围网面积急剧扩大,长期的高密度养殖导致滆湖水质不断恶化。为此,宜兴实施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养殖围网整治工程,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先后拆除养殖围网1.8万余亩,200多户渔民告别了船上生活。 通过退圩还湖,滆湖北部湖区面积扩大了2108平方公里,增强了蓄洪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资源环境基础。拥有良好水资源禀赋和水生态条件的江苏,率先启动了水生态文明建设,退圩还湖正是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截至目前,江苏省政府已批复东太湖、滆湖、梅梁湖、白马湖、大纵湖、长荡湖6个退圩还湖规划。至此,全省省管湖泊规划退还湖泊自由水域面积达到1329平方千米,计划总投资达到146.41亿元。退圩还湖工程的实施,改变了过去掠夺式的湖泊资源开发模式,将逐步有效恢复湖泊调蓄能力,改善湖泊水质,修复湖泊水生态环境,真正实现人与湖泊和谐共处。 从2003年起开始实施的农村河塘疏浚整治被列为江苏新农村建设10大工程和农村5件实事之一。10年来,全省投入207亿元,全面实施河塘疏浚整治工程,通过消灭断头河浜、打捞沉船、清除障碍物等办法沟通水系,同时,将“河长制”引入农村河塘疏浚整治与浚后管护工作,使昔日“小桥、流水、人家”原生态美景再度重现。不少地方农民群众将疏浚整治后的村庄河塘称为“健康生命河、致富幸福河”。 “三年前,我们村边的小河河水还比较脏,有村民乱扔垃圾,把隔夜剩饭随便往河里倒。自从启动了水环境整治工程,河水也变清了,周围环境也变好了,连鸟叫声都比以前多了。”家住在太湖边上的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马舍村的任美娟这样说道。 正如江苏省水利厅李亚平厅长所说:“在江苏,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老百姓具有一票否决权,水清景美,水质安全是人民群众满意与否的直接体现。” 以水为媒,普惠民生。这幅宏伟画卷在江苏大地上定将更加绚丽多姿,实现“江淮安澜,河湖健康,碧水畅流,和谐水乡”的蓝图更是指日可待。
|
|
吴卿凤 程瀛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