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伟大构想 科学论证——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回顾
 
分享到:
2021-01-13
 

东线水源地江都水利枢纽工程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第三抽水站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风光

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本报通讯员 许安强

  全面通水六年来,累计调水超394亿立方米,直接受益1.2亿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的巨大效益,让当年毛泽东主席的“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构想梦圆。

  南水北调,这一中国最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实现,离不开半个世纪的伟大构想、科学论证。

  规划一棒棒接力

  在历史中走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北方干旱问题,一直萦绕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头。

  1952年深秋,毛主席视察黄河,号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向毛主席汇报说,如果黄河水将来不够用,需要从长江流域引水入黄河,把通天河的水引到黄河里,以解决华北、西北地区的水源不足问题。

  “通天河”触发了毛主席天马行空般的思绪,自此也引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一个“借”字,既有伟人充满智慧的构想,又给南北双方留有商量的余地。从此,62年的调水之路启程。

  1953年2月,毛主席在“长江”舰上,向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谈到三峡工程与南水北调,“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给北方一些?”船到南京,毛主席叮嘱林一山,“三峡工程暂不考虑开工,但南水北调工作要抓紧。”

  随后5年,林一山不断地把南水北调的查勘情报和调水方案传送给毛主席。1958年2月,毛主席把治理长江和南水北调的重任交给周恩来总理,并伸出四个手指头说“要一年抓四次”,周总理爽快地答应了。

  1958年3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成都召开会议,正式批准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毛主席在会上兴奋地描绘:“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从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除了各地区进行的规划工作外,全国范围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北调为主要目的,即将江、淮、河、汉、海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的规划应加速制订。”这是“南水北调”一词第一次正式见诸中央文件。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工程建设初期正值国家遭遇经济困难,由于技术水平和施工经验不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质量事故,工程一度停工。

  1962年春节,周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丹江口工程质量处理会议。他语重心长地说,成绩还是主要的,工程上有了毛病是可以医治的,也是可以医治好的。要一看二帮,施工要服从设计,信心不要动摇,要有朴实的作风……

  1964年12月26日,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丹江口工程按照“缩小工程规模、防洪结合发电方案”复工。82岁的原汉江集团高级工程师肖才忠对这段历史记忆非常深刻,“当年初步设计,坝顶高程为175米,正常蓄水位170米,和今天确定的丹江口大坝加高至176.6米高程,正常蓄水位为170米相近。1964年底,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复工后便缩小了工程规模,改为分期建设,第一期坝顶高程减至162米,正常蓄水位为155米。”

  1972年,病中的周总理仍然关心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丹江口工程将来有可能(南水北调),但现在还只是开始。是我们的远大理想!”

  1973年年底,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一座长2.5公里、最大坝高97米的大坝终于锁住了千百年来桀骜不驯的汉江。

  方案一个个破茧

  在论证中清晰

  随着北方水资源日益缺乏,人们把希望的目光投向长江。1973年,水电部研究引黄济卫济津。会议认为,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还得从长江调水,遂组织开展研究东线调水方案。

  1977年10月,水电部、交通部、农林部和一机部向国务院联合上报《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该规划以农业供水为主,改善和发展灌溉面积6400万亩,向城市供水27亿立方米,并使京杭运河成为南北水运交通大动脉。该报告基本确立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总体布局。

  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南水北调工程。

  198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视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详细询问了初期工程建成后防洪、发电、灌溉效益与大坝二期加高情况。

  1981年12月,国务院召开治淮会议,要求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先调水到南四湖。据此,淮委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工程的供水范围、调水规模、工程布局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1990年11月,《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修订设计任务书》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制定了2000年送水到京津地区的第一期工程方案,建议工程规模为抽江水600立方米每秒、过黄河200立方米每秒、到天津100立方米每秒。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南水北调”列入中国跨世纪的骨干工程之一。

  1993年3月,长江委组织中线工程大查勘,确定中线总干渠线路及主要交叉建筑物、控制性建筑物布置。

  1995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全面论证。国务院先后成立了南水北调工程论证委员会和审查委员会。

  1996年,国务院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原淮委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先达回忆起1997年国务院召开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常委会,讨论《南水北调工程审查报告(送审稿)》的场景,“关于南水北调走哪条线路,大家意见不一。上东线,还是上中线,会场上争论不休。经过激烈讨论,规划布局得到彻底调整:东、中、西三条线并非你存我亡,而是实行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1998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向国务院报送《南水北调工程审查报告》,其结论意见是,中线工程的实施,“可全面开工,一次建成”“也可按分步实施方案进行建设,工程由南而北推进,逐段发挥效益”;东线工程“解决苏北和山东缺水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创造条件适时进行建设”。

  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在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为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局面,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是必要的,要在科学选比、周密计划的基础上抓紧工作……

  2000年9月27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主持南水北调工程座谈会,听取水利部南水北调有关问题的汇报。中央决定分东、中、西三路实施南水北调,朱镕基提出务必做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

  2001年,中国向世界正式公布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同年,根据水利部统一部署,中线工程规划修订工作全面展开;淮委会同海委编制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  

  2001年秋,《南水北调中线规划(2001年修订)及六个专题研究报告》通过水利部组织的审查。其后,水利部于2002年编制完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及12个附件,并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呈报国务院审批。

  2002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经国务院同意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当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至此,经50载岁月,共有5部委(局)、9省(直辖市)、24个不同领域的规划设计及科研单位的6000人次的知名专家、院士参与献计献策,共召开100多次研讨会,对50多种南水北调规划方案比选,最终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东、中、西三条线路,从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清晰,凝聚了新中国几代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智慧。

  2002年12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朱镕基总理宣布南水北调工程开工。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1年1月13日

许安强
责任编辑:尼冰琳
相关新闻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总量达500亿立方米
从微山湖看东线:担起大国工程重任 奏响生态文明乐章
为工程筑牢网络安全保障
南水北调:全面通水七周年 筑牢“四条生命线”
在“国之大者”中找准奋进坐标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