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高颜值 发展高质量
——福建莆田市木兰溪生态价值转化绘就幸福新画卷
2025-10-15
 
  □本报通讯员 李小龙 吴振凯
  福建省莆田市近年来在生态保护、机制创新、文旅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将幸福木兰溪建设与流域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深度融合,构建起“从山顶到海洋”的全域保护治理大格局。2024年,莆田市接待游客达3332.4万人次,生态价值对GDP(地区生产总值)增量的贡献率超过10%,走出了一条生态与发展同频共振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优先:内外兼修擦亮流域底色
  莆田市以法规制度为基石,精心织密生态保护网络,率先颁布了“多长合一”的《莆田市河湖林田长制条例》,以立法护航幸福木兰溪建设。同时,创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为流域治理赋能,通过河长办、水利局、财政局、法院、检察院五部门协同合作,实现了生态问题全流程在线闭环管理,确保了生态保护工作的高效推进。
  在系统治理方面,莆田市统筹木兰溪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协同治理工作。上游地区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97.1%;中游退耕还林还草,东圳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下游地区着力守护荔枝林与城市生态绿心,修复河口湿地。
  莆田市还以木兰溪为轴线贯通水系,推进沿岸景观提升、文旅开发与产业转型。全市开通30公里的“水上巴士”航线,打造了木兰溪滨水活力带。当市民游客坐上“水上巴士”,船舶划开碧绿的水波,岸边的荔枝林和红砖民居倒映在水中,白鹭不时掠过天边,美不胜收。
  机制为要:创新驱动提升综合效益
  莆田市积极探索水库市场化运营模式,对5座水库公开出让30年经营权,竞得者通过收取原水费用获取收益,运营期满后无偿移交资产,推动了水库资源向优质资产的转变。
  同时,莆田市拓宽多元融资路径,创新“木兰溪+”信贷模式,获得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78亿元、兴业银行600亿元的金融支持。截至今年上半年,莆田市绿色贷款余额达409.77亿元,还拟为支流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融资9.7亿元,形成了“运营收益反哺生态治理”的良性循环。
  在运维创新上,莆田市以绶溪片区国家EOD(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试点为契机,投资67亿元整合资源,带动土地出让收益150亿元。依托市属国企一体化运作,引入社会资本开发文旅产业,2024年莆田市建成了泗华郊野、木兰溪体育公园等,完善了基础设施,成功打造了“水上巴士”夜游等业态,培育了多个网红品牌。
  以人为本:文旅融合彰显地域特色
  今年端午假期,百艘龙舟巡游木兰溪活动在莆田市上演,重现了“宋古水道、荔林水乡”的历史风貌。
  莆田市注重文脉传承,通过“留、改、拆”并举方式,串联起古荔、古堤等历史遗存,保留了绶溪沿线近2000栋传统建筑,展现出宋明清时期红砖古厝的风貌,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
  莆田市还深挖地域文化底蕴,依托千年古荔打造了“荔林水乡”文化IP(知识产权),结合流域人文积淀建成了“状元文化”主题公园,串联10个关键节点构建了水文化廊道,结合民俗特色举办了元宵文化盛宴、荔枝音乐嘉年华等活动。
  2024年春节期间,莆田市游客量同比增长18.3%,旅游花费同比增长22.6%。
  融合发展:协同推进全域高质量提升
  莆田市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产业园区循环改造,培育绿色制造品牌,首创“壶兰耕读”农产品流域公共品牌,2024年,全市植树造林5804.20公顷,建成了多个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
  依托生态优势,莆田市激活乡村资源,引进专业公司打造主题村落,培育了民宿、直播带货等新业态。2024年,全市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的村占比提升14.6个百分点,有两个村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在区域发展上,莆田市探索低空经济等新产业,整合了150多家企业、1200多种产品,打造“莆田优品”区域公共品牌,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442.74亿元,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步跃升。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10月15日
 
责任编辑:陈帅
闽江福州段    本报通讯员 颜家蔚 摄.jpg
九龙溪    本报通讯员 严华宏 供图.png
fabea9b7f154434689a3ebb66f0989b7_B_BASIC.jpg
水美长汀.jpg
图片4.png
a554327765f345f1be0d4cbe3fc76e1a_B_BASIC.jpg
双福村美景如画     本报通讯员 杨怡玲 摄.jpg
福建白濑水库2025.6.20.jpg
 
本专区内文章为“中国水利网站”推广专区所属主体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水利网站”的立场及观点。“中国水利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福建省水利厅办公室主办 中国水利报社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