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何菁锦
秋日,在福建省平潭县流水镇后田村,清澈的自来水从水龙头里流出,映照出渔民李大爷的笑脸:“自从接入自来水,水变得不咸了!”这股来自“一闸三线”工程(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工程)的清流,是福建水利人用实干绘就民生答卷的真实写照。
2021年至今,福建省水利建设投资达2597亿元,占“十四五”规划投资2103亿元的123%,在防洪保安、水网构建、生态治理等领域打造出一个个鲜活的样本,八闽大地的江河湖库为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写下生动注脚。
防洪屏障里的“智慧大脑”
2024年6月,福建遭遇当年入汛以来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降雨,龙岩等地江河水位急涨,多条河流出现超警戒、超保证水位洪水。
“棉花滩水电站发生建站以来最大洪水。”福建省水利厅工作人员回忆。当时,“千库联调”系统比选生成棉花滩水库调度方案,成功削减洪峰50.2%,极大减轻了下游广东地区的防洪压力。该系统还成功预报了松溪、建阳、建瓯、顺昌等县市的超保证水位洪水,模拟了不同条件下4个城区、4个镇区的淹没影响区域,为科学指挥、提前转移群众提供了技术支撑。
同年7月,第3号台风“格美”强势登闽,“千库联调”系统自动发布江河、大中型水库洪水预报,自动生成工程风险清单、超汛限水库名单,比选生成水库调度方案。通过水库群联合调度,福建大中水库共预泄腾库9.5亿立方米,拦蓄洪峰11.2亿立方米。
“‘千库联调’系统作为支撑防汛抗灾的‘智慧大脑’,有力提升了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福建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与水文处相关负责人说。
“千库联调”系统集成了全流域降雨、洪水预报、洪水演进等水利专业模型体系,整合了福建地区3522座水库、1645条堤防、2450座水闸等全域水利设施数据,能够围绕台风、暴雨场景,贯通“四预”全链条,通过气象数据预测河道关键断面、重要水库的水位流量过程,动态推演不同情景下的县级城区和沿河乡镇受洪水影响程度,快速支撑水旱灾害防御决策。在系统助力下,福建成功应对“杜苏芮”“海葵”等41场台风、128场暴雨袭击,实现了设防标准内各类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的目标,圆满完成了防汛抗灾保安全任务。
水网动脉中的民生温度
作为省、市、县三级全部入选全国水网先导区的5个省份之一,福建正以重大引调水工程为“骨架”,让跨域调来的活水成为滋养八闽的“生命动脉”。
在闽西南山地间,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如巨龙卧波,每年可向厦门输送约2.1亿立方米优质水源,与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形成“双水源”保障,有效破解厦门这座中国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的缺水困局,为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全长约181公里的“一闸三线”工程,携着一股山泉穿山越海,为闽侯、长乐、福清、平潭等地每年送去约8.7亿立方米优质原水,为沿线580万百姓“解渴”;作为敖江流域梯级开发的龙头水库,霍口水库的建成,不仅大幅度提升了福州中心城区及罗源、连江、马尾等地区的供水保障能力,更将下游连江县城区的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惠及近373万百姓……这些民生工程的建成投用,让福建水网“主动脉”逐步贯通。
与此同时,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加速建设,建成后将成为泉州市第二大水库;金门供水水源保障工程再次提速,建成后将为晋江、金门等地构建“双水源、双线路、多调节”的供水保障体系,大幅度提升向金门供水的水源保障水平……在城乡供水“最后一公里”,福建累计开工建设规模化水厂343座,铺设管网4.6万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规模化供水覆盖率提升至98.5%和77.9%,1700多万受益群众实现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
从跨域调水的隧洞到家门口流淌的清澈水流,福建水网以“保安全、惠民生”的实践,让每一股清流都承载着民生温度。当八闽大地的水龙头持续涌出放心水,这张越织越密的水网,正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水动力”。
山川湖泊的绿色蝶变
福建,这片山海交融的土地,正进行着一场令人瞩目的生态变革。从水土流失治理的全国典范,到幸福河湖建设的率先实践,八闽大地以人水和谐为引领,在河湖治理的实践中,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碳汇交易激活生态价值——
2021年10月,“长汀经验”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为全球生态治理典范。2023年12月,长汀签约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80万元,标志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创新突破。2024年5月,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碳汇绿色金融贷款落地三明市,成为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具体实践。2025年5月,厦门在全国首创“水行政执法+碳汇交易”模式,通过“以碳代赔”,让绿水青山生态产品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2025年6月,全国首笔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态系统碳汇交易在福建完成,填补了国内河湖碳汇领域空白。
幸福河湖书写人水和谐——
福建创新推动河湖长制责任落实等39项改革举措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推广清单,木兰溪治理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样本,筼筜湖治理成为厦门市人水和谐典范。此外,福建还推进漳州九十九湾、三明池湖溪、福州闽江北港、南平西溪、莆田延寿溪等9个全国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发布幸福河湖评价导则省级地方标准,连续两年发布幸福河湖评价报告。2024年全省179条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幸福指数平均得分84.8分,其中五星级河流92条,占比51.4%,比2023年增加了30条,比2022年增加了61条;四星级及以上河流163条,占比从2022年的76%攀升到91.1%,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
水利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福建将生态治理与乡村全面振兴、民生改善紧密结合,2021年以来,持续实施省委、省政府三大为民办实事项目,农村供水保障工程累计让300余万群众喝上放心水,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治理河道长度超1000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超400万亩;实施大中型灌区78处,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0万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覆盖超1000万亩农田,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完成小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360座,其中一级创建14座,创建数量居全国前列;健全完善小水电生态下泄流量逐月通报制度,小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合格率继续保持100%,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从碳汇交易的市场机制,到幸福河湖的民生温度,福建的山川河湖不仅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改善,更让群众在“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景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