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尔羌河灌区:筑牢南疆粮食安全屏障
□本报通讯员 李大伟 记者 吴学伟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喀喇昆仑山脚下,叶尔羌河绵延1289公里,孕育出新疆最大灌区——叶尔羌河灌区。其灌溉面积超过1000万亩,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南疆重任。随着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全面投运与灌区现代化改造不断深入,叶尔羌河这条曾长期受“春旱夏涝”困扰的河流,正成为守护南疆粮仓的“生命之源”。
破解水患的工程壮举
叶尔羌河曾是新疆洪灾最为频发的河流之一,治理任务艰巨。过去,这里“三年两灾”,改变这一局面的关键,在于被誉为“新疆三峡工程”的阿尔塔什水利枢纽的建设。
面对一系列世界级技术挑战,上百家参建单位历经近10年攻坚,将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融入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建设全程。基于北斗系统的无人驾驶振动碾与坝体内监测仪器实现双向互联,近2亿条施工数据实时可查,构建起全方位的质量管控体系。
2021年8月建成投产以来,阿尔塔什水利枢纽拥有了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的调蓄能力,为沿岸各族群众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年均减少防洪投入约1000万人次。与此同时,通过“蓄丰补枯”的生态调度模式,彻底扭转了流域“春旱夏涝、秋缺冬枯”的困局,灌区灌溉保证率提高到75%。
现代化改造推动提质增效
在阿尔塔什水利枢纽的带动下,叶尔羌河灌区的现代化改造正从骨干工程向田间地头全面延伸,其中质量管理与技术创新成为核心抓手。
塔里木河流域叶尔羌河水利管理中心作为灌区的流域管理单位,建立了“提级管理、系统调配、每周调度”的工作机制,让每一滴水都精准流向所需之处。
灌区正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搭建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整合大数据统计、实时预警与水情分析等功能。未来,管理人员可通过智能系统实时掌握水资源量、用水计划及作物长势。在一些试点区域,智能滴灌技术的推广实现了从“经验漫灌”到“按需供给”的跨越,农民足不出户即可远程监测土壤墒情,精准控制水肥,不仅每亩节水20%以上,棉花产量还提高了30%以上。
技术革新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效。2025年,叶尔羌河灌区累计完成灌溉6604.81万亩次,较上年增加724.61万亩次,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作物单产普遍提高10~30公斤。
总投资102亿元的叶尔羌河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正稳步推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待相关部门投资评审后,将力争尽快通过初步设计审查与批复,推动工程早日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助力生态与生产协同发展
灌区建设的成效不仅体现在粮食增产,还反映在生态与生产的协同发展。作为塔里木河的重要源流,叶尔羌河每年向塔里木河生态输水3.3亿立方米,滋养下游胡杨林,让干旱区的“绿色屏障”重现生机。
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年发电量达21.86亿千瓦时,可满足约220万户家庭一年用电,既缓解南疆电力紧张,又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绿电支持。
“十四五”期间,阿尔塔什水利枢纽、莫莫克水库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及部分叶尔羌河灌区改造项目,累计吸纳周边劳动力1.2万人次,培训技术工人超3000人,不少村民掌握技能后月收入超过2万元。随着灌溉条件改善,灌区不仅顺利完成42.5万亩新增粮食面积的任务,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力。
今天的叶尔羌河流域,既有小麦玉米的金色波浪,也有棉田果园的丰收图景,更有胡杨林的勃勃生机。从千年水患到安澜兴农,从粗放灌溉到精准管控,叶尔羌河灌区的蜕变,正是我国大中型灌区建设赋能粮食安全的生动写照。在科技与匠心的共同守护下,这片南疆绿洲正以更稳健的步伐,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西部屏障。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10月28日
责任编辑:孟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