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记者观察:建构河流伦理 建设生态大坝

发表时间:2025-05-22

  □本报记者 刘帅冶 安天杭

  河流是地球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摇篮;水库大坝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网络型基础设施。

  水库大坝牵涉着河流生态系统的变化,如何推进水库大坝与河流生态共存共生?

  在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上,来自水利部及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及涉水国际组织代表,围绕“建构河流伦理,建设生态大坝”这一主题,进行深入交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科学阐明了河流伦理重大理论问题和路径要求。

  面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多重作用,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于建设生态大坝。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彭静认为,生态大坝是基于河流伦理的、大坝工程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进路,是在大坝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内,践行善待河流、善用河流、善治河流、善享河流的河流伦理准则,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造福人民,实现人类发展权益与河流健康权益的内在的、和谐统一。

  “斗水七沙”的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其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出台,使河流伦理实践上升为法律规章。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以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水库大坝等为代表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

  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副主任李鸿君介绍,小浪底水库通过调水调沙,冲刷“清洗”黄河河道,实现下游河床不抬高,使黄河“血脉疏通”,尽可能维持河流健康生命。

  “小浪底水量调度,也为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补水创造了条件。”李鸿君说,生态补水后,黄河三角洲芦苇沼泽湿地面积增加3715公顷,保护区自然植被覆盖率达55.1%,湿地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

  在长江流域,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水库群连续15年开展生态调度,促进鱼类繁殖,减缓水库滞温,抑制库区支流水华。

  “生态调度作为水库调度运行的‘再调度’,是缓解水利工程不利影响的有效手段。”中国三峡集团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多样性中心副主任姜伟介绍,“三峡集团充分发挥水库大坝生态功能,开展生态调度、珍稀鱼类增殖放流和珍稀植物迁地保护等工作。”

  “随着生态调度等长江生态保护工作的实施,长江的鱼,越来越多了。”姜伟说,2024年生态调度期间,宜都、沙市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总产卵规模分别约687亿粒、609亿粒,其中四大家鱼总产卵规模分别约342亿粒、223亿粒,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到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水利基础设施由单一的防洪供水功能逐步转变为综合生态调节系统,既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维护了河流生态健康,是践行人与河流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人与河流和谐共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高度评价中国在河流生态保护领域的积极探索,特别提到《河流伦理建构与中国实践》报告已成为工程实践中实现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典范,表示愿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方加强合作,推动全球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领域的对话与行动。

  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表示,中国作为全球大坝建设与工程技术领域领先的国家,愿同各方携手合作,积极推动河流伦理指导下的生态大坝技术研发与应用,共同促进河流保护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5月22日

作者:刘帅冶 安天杭
责任编辑:王瑜 王景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