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奔涌 奋进新程——水利系统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热潮②
江河奔涌,与国家发展同频;奋进新程,与时代脉搏共振。
刚刚胜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充分肯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评价“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擘画了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
连日来,水利系统以全会精神为指引,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大家深刻认识到,“十四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未来必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在新征程上挥毫落墨,交出优异的实干答卷。
织密国家水网 释放综合效益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发展历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
回望来时路,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复杂局面,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沉着应对、砥砺前行,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重要引擎。
“风景这边独好”的画卷中,有着水利的一抹亮色。
数据显示,我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连续3年突破万亿元,2024年达到1.35万亿元的历史新高,预计“十四五”水利建设完成投资超5.4万亿元,是“十三五”的1.6倍,充分释放稳投资、扩内需、促就业等效益,为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贡献水利力量。
巴蜀大地,天气渐凉,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建设现场仍热火朝天。眼下,四川正向着完成水利投资700亿元的年度目标攻坚冲刺。
“‘十四五’以来,四川水利以现代水网建设为牵引,预计完成水利投资超2800亿元。”四川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董里表示,“新征程上,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高质量编制实施‘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加快构建现代水网,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持续强化兴水惠民,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创新,为保障我国水安全作出更多四川贡献。”
一张水网,越千里江河,济万民之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
放眼神州大地,随着一大批水源工程、调水工程、灌区工程建成,一张“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正加速构建,预计到2025年底国家水网覆盖率达80.3%。
“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疆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探索实践出一条人水和谐的治水兴水之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处长洪毅表示,将继续系统谋划、狠抓落实,持续联网补网强链,推进治水兴疆。
坚守人民至上 厚植民生福祉
今年7月23日—29日,河北省中北部地区出现持续性强降水过程。通过联合调度水库、闸涵等枢纽工程,最终实现洪水安全平稳下泄,两次成功避免启用东淀蓄滞洪区。
其中,“十四五”期间完成除险加固的安格庄水库,充分发挥防汛“王牌”作用,最大削峰率达97%。
“‘十四五’以来,水利部组织开展水库大坝安全鉴定4万余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约1.8万座,落实中央补助资金120亿元支持实施小型水库维修养护,完成6.2万座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5.5万座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水利部运行管理司司长张文洁介绍,2022—2024年连续3年实现全国各类水库无一垮坝,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全会强调,“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经过各方不懈努力和科学调度,西辽河干流在断流27年后,于今年4月10日首次实现全线贯通,9月13日再次实现全线贯通。重新奔涌的水流,润泽苍茫大地,也润泽了沿岸百姓的心田。
“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的殷切嘱托,按照部党组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西辽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坚定不移恢复西辽河健康生命。”水利部调水管理司司长王平表示。
流水潺潺,幸福不断。“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浙江遂昌县,建立“县级统管、城乡同质”的农村供水工程管护机制,做到不落一户一人,1小时快速响应、24小时常态服务。
“作为一名基层水利职工,学习全会精神备受鼓舞、使命在肩。”浙江省遂昌县水利局农村供水管理总站主任陈永肖表示,将立足自身岗位,纵深推进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高质量、全方位守护农村饮用水“生命线”,兑现让广大群众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承诺。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甘肃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处长王亮国表示,将聚焦全省群众“水需求”,以务实举措将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新阶段甘肃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化改革创新 激活发展动能
全会公报中,10次提到“科技”,8次提及“创新”,2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充分彰显出我国锚定科技强国、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与战略定力。
10月26日至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水文计划50周年水科学国际会议在江苏南京召开,X波段双偏振全固态小微型面雨量监测雷达等“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设备亮相会议现场。
“该雷达用于监测获取地面以上2千米、半径35千米范围内的液态水,实现极端天气条件下预警信息及时发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免征地、易安装维护等特点和优势。”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王宗志介绍。
“十四五”以来,水利部加快建立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系统和“高保真”数字流场模拟数学模型系统,深入开展安全大坝、生态大坝、智能大坝和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全力推动水利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蒋云钟表示,数字孪生水利等关键技术突破,有力提升了水安全保障水平。未来,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必须更加重视科技引领,将创新深度融入水利现代化进程,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当前黄河秋汛已进入收官阶段,防洪关键期平稳度过。这离不开“三条黄河”的联动科技支撑。
“通过‘原型黄河’监测感知、‘模型黄河’试验和‘数字孪生黄河’模拟,‘三条黄河’联动性、协同性、参证性应用,动态优化支撑科学决策,显著提升了流域洪水防御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实现水情研判更精准、调度预演更科学、风险决策更智能。”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窦身堂表示,“我们将扎实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持续深化‘三条黄河’耦合联动,全力支撑保障黄河安澜。”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十四五”时期是聚力改革攻坚的重要历史交汇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实现新突破,财政资金、金融信贷、社会资本共同发力的水利投融资新格局构建……水利系统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多领域多地区改革取得跨越性进展,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今年年初,辽宁抚顺县签订的一纸合约,让黑土区侵蚀沟治理迎来“零的突破”——全国首单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新增耕地指标交易落地,16.7亩新增耕地指标以167万元成交。曾经的“黑土伤疤”,正变成孕育财富与希望的“金土地”。
“未来,我们将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完善指标交易机制、开拓投融资渠道,破解投入难题;同时统筹治理与保护,盘活土地资源,呵护‘耕地中的大熊猫’,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筑牢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根基,为黑土区治理提交改革创新范例。”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处处长赵瑞娟表示。
江河为证,实干笃行。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点,水利人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江河奔涌之势,赴奋进新程之约,为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画卷,注入既有澎湃动能、亦有安澜之志的水利力量。
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10月30日
作者:李海川
责任编辑:邓婉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