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明万历年间治河实践
 
分享到:
2020-04-23

张居正画像 资料图片

  □齐悦

  黄河这条承载着中华民族光荣和希望的母亲河,哺育中华儿女的同时也给历朝百姓留下沉痛的记忆。历朝历代都异常重视治黄,从远古的“疏川导滞”到战国的“宽立堤防”,从汉代的“贾让三策”到宋代的“兴筑遥堤”,一代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倾其才智,尝试各种方法治理黄河。今天我们讲讲明朝万历年间的治河事迹。

  治河保运

  金、元以降的三百余年,黄河主流极不稳定,下游如同一条桀骜不驯的黄龙,或决或塞,南北游荡。黄泛之时,百姓眼睁睁看着劳动成果随“天上来”的黄河水“奔流到海不复回”,生活无以为继,就此成为流民。凡此种种,严重威胁着明朝的长治久安。

  黄河问题以外,还有另一个心头大患难以解决,就是漕运。

  永乐年间,成祖帝迁都北京,大批军粮、官粮和生活物资通过漕运从江南运往北方。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成为明朝赖以生存的经济动脉。大运河绵延数千里,纵跨五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大运河与黄河交汇之处,情况最为复杂,黄河任何一点风吹草动,无不影响着运河的通航。明廷曾多次治理黄河水患和漕运,成效最为显著的当属万历初年,这与当时内阁首辅的重视和支持密不可分。

  万历元年,张居正以元辅之姿号令天下,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大刀阔斧推行改革,对农田水利建设也极为重视。而且,他出身军户,对军队后勤的重要性心知肚明,深以“治河”和“保漕”问题为忧。

  张居正先后派万恭、傅希挚、翁大立、李世达等多位干济才臣治河、保漕。万历元年,四百万石漕粮安全北上,刚刚荣登首辅的张居正兴奋不已。万历二年,漕粮又如期安全北上,张居正更加欣慰,准备在国储充实后进一步推进改革。

  天不遂人愿。黄河的短暂太平并不意味着百世安澜,正当张居正满怀信心,欲趁漕运通畅的大好时机大展身手时,意想不到的变故发生了。这年秋天,黄河在砀山及邵家口、曹家庄、韩登家口决口北泛,淮河在高家堰决口东流,洪水在徐、邳、淮等地泛滥,殃及千里。自此桃、清上下河道淤塞,船只数年不通,淮扬还不时发生水患。

  “治河保运”的急迫任务再次横亘眼前。张居正思量再三后,支持水利专家吴桂芳的“挽淮入河”之策。他任吴桂芳为漕运总督,勉励其为国家立万年之计,救淮扬燃眉之急。

  吴桂芳临危受命,首先疏通黄河的入海口,使黄河顺利入海,淮水亦可顺利出海,水患渐渐缓解。吴桂芳又带领百姓修筑高邮湖石堤、淮安长堤等水利工程,蓄积湖水,疏浚草湾,加固淮扬地段的漕河堤坝,提高了漕河南段的抗洪能力。

  囿于历史条件,吴桂芳虽尽职尽责,也无力全面提升整个漕河的防洪能力。治理过程中,被忽视的漕河北段未得到彻底治理。又遇上黄河泛滥的天灾,这段河道被黄河冲毁了多处堤坝,暴露出漕运制度的许多缺陷。若能有效解决它们,无疑会是漕运的一大幸事。

  河漕改革

  明代河漕制度设置漕司和河道两个直属中央的管理机构:漕司保证漕河运输体系的正常运转,沟通中央、地方的漕务官员;河道主持运河与黄河的治理维护。两衙门分别设有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理,各司其职,互相牵制。

  这样设置的初衷虽是均衡不同部门之间的权力,避免一家独大,但有利必有弊。河道总理衙门设在山东济宁,漕运总督衙门设在江苏淮安,且不说两地相隔千里,交流不便,单是职权交错、政出多门,就有碍于统一管理。河、漕两衙门间常常互相推诿,不肯担当责任,矛盾与日俱增。

  张居正对此深有体会,在掌权之初就曾见识过河道总理与漕运总督的对峙。遇有河道“梗塞”,河道总理动辄把责任推向漕运部门;一旦延误或出现沉船事故,漕运官员就借口河道不便,把责任又推给河道衙门。

  面对水患,河道和漕运各执一词,治河方法的争论演变成河道衙门与漕运衙门间的意气之争,工作效率低下,错失治河良机。

  张居正和庙堂诸老经过一番研究,决定暂时裁革河道都御史,将河道与漕运两个系统合并,主管官员职能为总理河漕,提督军务,兼带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之职。这样,治水大臣就可统筹规划河道与漕运大计,还有权弹劾沿线四省不称职的文武官员。

  设置总理河漕一职,虽可避免权力分散带来的执行效率低下,但也要求管理者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

  吴桂芳因有资深治河经验而被朝廷委以重任,成为第一任河漕总理。但他上任伊始就猝然驾鹤西去。随着他的离去,迎来了另一位不世出的人才,他就是水利史上留名千古的潘季驯。

  潘季驯通盘考虑治黄、治淮、保运、保祖陵、救民生这五大方面的问题,亲率幕僚奔赴一线工地考察地形、水势,足迹纵跨河、淮、江三大流域,踏遍两河沿岸的十余个州县,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解开许多疑问。

  潘季驯摸清了黄、淮及大运河的运行规律,并依据黄河本身特点,驳斥了长期以来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分疏之法,大胆提出了“筑堤束水,借水攻沙”的全新治河理念。

  潘季驯奏上全面治理黄河、淮河的《两河经略疏》。他认为,只要黄河主流水量充沛、流速够快,足以将泥沙带进大海,不再沉积下游、抬高河床形成危害。为保证黄河主流的流速,潘季驯基于对黄河水沙关系的研究,提出筑堤塞河的方法,让黄河水自行解决下游淤塞问题。

  这时恰逢张居正回籍奔丧。他不废公务,在江陵的宅第里批准了这封奏疏。

  大明历史上最为轰轰烈烈的整黄治淮工程经过多方筹备,揭开序幕。开工之前,潘季驯曾召集众河官,在济宁总河衙门召开重要的点将会议。众河官和民夫代表举行典礼仪式,祈求天地、河神保佑顺利完成任务。其实,对于潘季驯这样的技术官僚来说,来自朝廷的压力远远大于驯服黄河。一些文官不晓得治河真机,却擅长指责任事之臣,甚至对河官进行人身攻击。

  张居正虽然对潘季驯信任有加,但毕竟不懂专业治河理论,对潘的治河主张还是心存疑虑,尤其是当不同的声音从四面八方吹来的时候。不过,当他向其他专家了解清楚事实真相、比较各种治河方案的优劣得失后,便毫不犹豫地支持潘季驯。

  张居正一方面奏请户部、工部拨付大额水利资金,从财力上支持治河事业;一方面授予潘季驯检举大权,如遇不法官吏,可越过地方,直接向朝廷专疏弹劾,从体制上保障潘季驯顺利开展治河工作。

  潘季驯没有辜负张居正的期望。他亲自驻扎高家堰工地,与役夫同处简陋的苇舍,认真督工。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施工,筑起堰体3600余丈,堵塞大小决口超过1000丈。

  一道防线远远不够。潘季驯根据水势、地势,在河水汹涌湍急之处,留出缺口。又在离河身较远的地方,修筑第二道、第三道堤。当汹涌的洪水从缺口处涌出抵达“遥堤”时,流速逐渐减慢,储存于两堤之间,控制其危害。

  “遥堤”之间,还有形式多样的“缕堤”“月堤”。“缕堤”就是建在河身两旁的束水堤防,“月堤”形似半月状,两端与“缕堤”相接,一旦“缕堤”被洪水冲毁,“月堤”便发挥拦水作用。遥缕并举,“重门御暴”,形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

  规模浩大的“两河”工程,在张居正和潘季驯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万历七年(1579年)十月大功告成,耗时仅仅一年。

  短短一年,他们创筑土堤10万余丈,砌石堤3300丈,堵塞大小决口139 处,建减水坝4座、车坝3座、拦河顺水等坝10 道,其他细小工程不计其数。如此巨大的工程,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浪费,比当初预算节约河工银24万两。

  张居正和潘季驯通力合作,黄河开始归入正道,昔日倔强不羁的“黄龙”立刻变得温顺起来,洪水退过,灾区重新建起田畴庐舍。

  千百年来,汹涌的黄河滚滚东去。它目睹了历史沧桑和世事翻覆,曾经饱受黄河水患的黎民百姓,不会忘记贤相良臣治河之功,治河功臣的英名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4月23日

齐悦
相关新闻
 
巡河堤上践初心
蹄疾步稳,全力迎“战”
黄委确保淤地坝安全度汛
黄河2020年防御大洪水实战演练中的河南水文工作者
黄委会商2020年防御大洪水实战演练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