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
 
分享到:
2019-11-12

  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也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完工后,2015年7月2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渭河治理主体项目建成投运暨续建工程启动动员会,提出要按照“巩固、提升、综合”的原则,精心谋划部署新一轮渭河治理工作。按照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巩固提升渭河治理成效,深化渭河流域生态治理,规范渭河流域各项建设管理以及区域、流域管理相结合的要求,提出设立渭河生态区。

  2016年1月13日,省政府召开第8次专题会议,决定设立渭河生态区。在2016年2月29日省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后,2016年9月27日,省发展改革委和省水利厅印发了《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二五”期间,我省投资215亿元实施了渭河全线整治工程,取得重大成效,防洪形势得到改善,生态和水污染治理成效明显,沿岸产业聚集效应增强。但渭河生态流量不足,生态环境自我平衡修复结构欠缺,沿渭城镇及产业发展有待提升,建设与维护管理体制不顺,水污染防治需要持续加强等问题依然严重,进一步巩固成果并发挥渭河产业集聚效应迫在眉睫。

  渭河横贯关中精华腹地,沿渭河建设一条长512公里、宽约1~6公里的渭河生态区,形成一个涵养水源、改善气候、削减雾霾的绿肺。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对促进陕西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规划思路和目标

  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治水兴陕”的统一部署和充实提升水利发展“五大体系、十大工程”的总体安排,围绕安澜、亲水、文化、生态、发展五大主题,紧密结合沿河城镇乡村的历史文化、产业布局特色,全面推进渭河生态区自然修复、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工作,为开创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建设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撑。

  2、目标任务

  渭河生态区以“一河、两堤、两带、六区”的总体布局,统筹兼顾左右岸、上下游关系,实施滩面整治、河道疏浚、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及湿地建设、水量保障、水生物保护、河湖连通、综合开发利用、建设管护等工程项目,推进沿河地区在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形成流域协调联动发展新格局,把渭河打造成 “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致富河”,实现渭河沿岸“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相连、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设施完备”的特色生态区目标。

  3、规划范围

  渭河生态区西起陕甘省界,东至潼关渭河入黄口,沿渭河主河道长512km,依渭河两岸堤防向外侧按城市核心区200m、城区段1000m、农村段1500m控制,规划总面积约1000 km2。

  4、功能分区

  根据渭河生态区规划范围及整治目标,结合相关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规划,确定渭河生态区功能区划分为河道保护区、堤防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

  河道保护区。渭河主河道的主要功能为行洪。在获取主管部门审批、不妨碍河道行洪、不破坏和干扰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可适宜进行涉水、跨河桥梁工程、河道滩面整治、河流疏浚等活动。河道清障和滩区整治保持现状滩面不抬高,城市段河道滩地结合水面或滨河公园建设全部停止耕种,中游农村段河道滩地结合生态、湿地建设逐步退耕还河,下游农村段河道结合生态、湿地、农作物结构调整建设,在确保不种植碍洪髙秆作物的同时尽可能实施退耕还河。堤防保护区。堤顶道路主要为防汛抢险通道,兼顾城市休闲绿道、旅游观光通道。除对堤防、堤顶路面、河道工程进行加固维修,堤顶、堤坡进行植绿美化外,严禁在该区域进行任何开发建设。堤顶道路应与周边交通做好衔接。一级保护区。城市核心区渭河干流背河堤坡脚外 100m、支流 50m、城区段背河堤坡脚外 500m、农村段背河堤坡脚外 800m 范围为一级保护区,应当以植被、水源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恢复植被、退耕还林还草,引导超过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人口逐步迁移。本区域原则上禁止开发建设,因特殊情况需要占用,应做出相应的生态评价,提出补偿措施,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实施。二级保护区。城市核心区渭河干流背河堤坡脚外 100m~200m、城区段渭河干流背河堤坡脚外 500~1000m、农村段背河堤坡脚外 800~1500m 范围为二级保护区,禁止建设有污染的工业项目、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控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空间范围和规模。以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为主,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可以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可承载的产业项目和必要的村镇、道路交通、集散服务设施建设。

  5、空间布局

  结合渭河地域特性、区域历史人文特色和渭河生态区功能划分,按照“一河、两堤、两带、六区”科学布局。

  一河。建设宽畅、水量充沛、灵动、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的渭河,形成一年四季或奔腾或静静流淌的大河景观。

  两堤。按生态化、景观化、绿色交通的标准提升渭河堤防防洪、应急与日常交通的功能。

  两带。结合渭河两侧地形地貌、自然景观、产业布局和文化特点,形成两条复合产业集聚、观光休闲等功能的滨河产业带。

  六区。建设宝鸡、杨凌、咸阳、西安、西咸新区、渭南6个各具特色的生态区。

  三、规划内容

  (一)生态建设保护工程

  1、河道疏浚

  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个别凸岸淤积、凹岸冲刷严重或河道淤积分汊的河槽,进行河流改道、合并汊流等措施疏通和理顺局部流路,形成洪水安全畅通、河道健康和谐的渭河自然面貌。

  2、蓄滞利用

  改造利用二华排水干沟,实现河湖连通,提升与合理利用“二华夹槽”基本建成的蓄洪利用工程,总面积1.52万亩,蓄滞洪容积达到0.09亿m3。

  3、滩面整治

  在保证渭河沿岸段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按照滩涂面貌自然绿色通透的原则,去高不去低,取近不取远,对已种植农作物的滩地实施科学退耕绿化,对高低不平、荒草丛生滩地实施整平、绿化美化,整治河道滩地约20.81万亩,在条件适当的区域吸引群众进入滩面休闲健身和享受绿色景观。

  4、生态修复及湿地

  在渭河干流及支流入渭口等区域,建设生态修复及湿地项目79处、22.08万亩。通过生态及湿地修复,净化水质,修复河道自然面貌,提高生态品质,最大限度发挥生态调节作用。

  5、水污染防治

  实施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定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机制,提高沿渭城镇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能力,新增水环境监测断面20处,实现渭河干流杨凌示范区以上段保持Ⅲ类水质,其余段不低于Ⅳ类水质目标。

  6、水量保障

  利用引汉济渭、引乾济石、引红济石等大中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设计的富余弃水、向城镇供水回归河道的水量,增加河道生态流量。实施小水河、通关河、清姜河、罗夫河等支流补水工程及秦岭72峪峪口生态涵养补水工程,构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渭河生态基流林家村、咸阳、华县断面最小流量分别不小于10m3/s、15m3/s、20m3/s。

  7、水景观

  根据各市(区)历史文化和生态条件,分别建设十里花海、千亩荷塘、万顷芦荡、片状稻田等水景观40处,打造风景秀丽、诗情画意的绿色生态景观长廊。

  8、水生物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采取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的原则,划定重点栖息地保护区,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保护和修复河滩和湖滨带植被、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

  9、信息化

  以渭河生态区工程体系为基础,以泛在互联通信网络为载体,以实时感知生态信息为神经,以大数据云计算中心为中枢,以智能化智慧化应用为核心,面向行政决策、面向行业应用、面向公众服务,全面承载各类信息资源与应用,支撑渭河生态区建设与管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10、基础设施

  沿渭各县(市、区)配套设置相应的维修养护管理房,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及维修管护、防汛抢险等管护设施。加快渭河生态区地形图测绘、规划红线范围划定及界桩埋设等工作,完善生态区道路、水电、供热、环卫、防火、安全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护堤林带建设。

  (二)开发利用项目

  1、生态农业观光休闲

  以“农居宾舍化、农田景观化、农村公园化、农产集约化”理念,结合重点城镇与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发展及建设24处、总面积约33万亩的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基地。

  2、 滨水休闲游憩

  按照人水和谐新渭河的理念,通过放缓堤坡、堤顶硬化、滩区绿化、水面景观和生态公园建设,融入滨水游憩、亲水娱乐、体育健身、户外运动、滨水休闲、特色商业等功能,提升及建设57个、总面积约13.41万亩的集中化滨水休闲及体育健身游憩区。

  3、滨水综合产业开发

  重点融合发展及新建12处、总面积约4630亩的滨水综合产业开发项目,构建渭河渭河生态区极具特色的滨水产业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和标志性形象展示区。

  4、综合集散服务

  以沿渭交通为脉络,结合沿渭农家乐、小城镇建设、乡村休闲、生态农业、湿地景观等,在城市中心地段打造6个一级集散服务中心,县(区)及重点乡镇打造17个二级集散服务中心,特色项目区域打造22个三级集散服务中心。

  四、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规划工期5年,总投资约188.84亿元,其中以公益性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135.11亿元,以经营性为主的开发利用项目53.73亿元。

  渭河生态区建设投资原则上以市(区)、县(市、区)为主进行筹措。以公益性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省上根据财力按统一标准给予补助,积极争取中央有关专项资金支持;以经营性为主的开发利用项目主要通过市场化方式融资建设。

  五、组织实施

  (一)管理体制机制

  成立渭河生态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渭河生态区保护管理、综合利用等指导协调工作,办公室设在省水利厅。设立陕西省渭河生态区管理局,具体负责渭河生态区建设利用与管理保护工作。沿渭各市(区)成立相应机构,具体负责当地渭河生态区建设利用与管理保护工作,受市(区)政府和省渭河生态区管理局双重领导。

  (二)规划管理

  陕西省渭河生态区管理机构负责编制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按程序报批。沿渭各市(区)、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总体规划,制定本地区渭河生态区建设详细规划。

  (三)进度安排

  按照先期进行生态建设,后期逐步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原则,分年度全面推进实施。2016年完成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渭河生态区红线划定、规划编制及审定、先期实施项目前期论证等工作;2016~2018年优先实施河道疏浚、滩面整治、生态修复及湿地、水污染防治、水文化及水景观、信息化、基础设施等建设;2017~2020年逐步实施水量保障、蓄洪利用、水生物保护、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滨水休闲游憩、滨水综合产业开发、综合集散服务等建设。

  六、保障措施

  渭河生态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陕西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治水兴陕”部署重要举措,建设期较长、涉及面广、协调任务重,为了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规划提出了九个方面的保证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三是制定详细规划,加强建设管理;四是强化节水治污,突出源头治理;五是优化水量调度,加快水源建设;六是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七是完善政策法规,依法保障建设;八是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治理水平;九是重视宣传引导,强化社会参与。

  七、效果展望

  “不尽渭水情悠悠,东出潼关九曲流。”展望未来,在五年生态区建设的基础上,渭河生态区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治理水平,完善长效机制,打造“渭河国家公园”,实现永续利用,在人类成功治理大江大河的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放眼渭河,集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致富河于一身的伟大母亲,正在滋养着三秦儿女迈向更加绚丽辉煌的明天。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