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几代人的栉风沐雨与励精图治。一个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应用型水利人才培养基地展现在川西大地上。她,就是四川水职院。
建校时,全校教职工106人(含干训班)。1980年6月我来学校时,教职工230人左右(部分临时工未转正),全年经费63.5万元,在校生不到900人。现在的离退休人员已经260多人,超过了当时的在职人数。当时学校大门很规整两根柱子矗立,除了挂有上书‘四川省水利电力学校’九个大字的牌子,两边壁上分别写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标语。大门内有一艺术碑,碑上凸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醒目标语,前面做了绿化丛。校园林木成荫,环境宜人。有桃、李、杏、樱花、垂丝海棠、铁角海棠、杜鹃、七心茶花、白玉兰、黄桷兰、夹竹桃、紫荆、木槿、石榴、栀子花、桂花(金桂、银桂)、腊梅等木本花树,随处可见。还有牡丹,玉美人,蝴蝶花,美人蕉,菊花等草本植物。四季有花开,芬芳校园;还有柚子树、枇杷树、核桃树、广柑等果树;至于香樟、楠木、罗汉松、银杏、桉树、柏树、杨槐树等高大乔木尤其突出;主要道路的两边清一色的法国梧桐树,春夏两季排一路浓浓的绿意,到了秋冬季节,先是满树的黄叶,进而只留下苍劲的枝条,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路沿万年青陪伴; 路面三合土(石灰、炭渣、砂子),路边卵石砌成。所有房屋周围万年青环抱。两条灌溉渠穿过校园,一条经老平房、幼儿园、75楼、校门、团小、实验楼、办公楼和教学楼侧流出;另一条经79楼、木工房、学生食堂、穿工厂流出。小桥流水,清澈见底,时有小鱼游动。二、五、一宿舍涓涓流水环绕。为方便学生、职工洗衣,在宿舍外还建有多处洗衣台。学校是绿化达标先进单位。在名誉面前不能忘了已故园丁张花儿匠,在体检上车前还担水浇花,检查后是癌症;很多树木是他一手培育出来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水校人珍惜水校环境,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学校师高弟子强,教学相长。专业老师大部分是从外单位调来的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所有老师教学严谨,每天批改作业,晚自习有老师辅导。教学资料和考卷是用钢板腊纸刻后油墨印出来的,工程计算是选用计算尺按参数读取。图纸是描图后醺晒出来的。各岗位尽职尽责:早操体育老师督促学生,在学生宿舍外吹哨子。吕宗祥老师非常爱护操场,每天检查跑道上有无东西,担心学生受伤。有人在跑道上溜车,他会厉声叱责的。为人师表、德高望重、工作尽心尽力、躹躬尽瘁的汪泽涵老师的最后一天:早上起床到操场跑三圈,回来把内衣洗了。上午辅导81级专科班毕业设计;下午参加学校职称改革小组评审会;晚饭后搬了蜂窝煤,随后开始写材料。晚上8时左右感觉头有点昏仍坚持,11时好象坚持不住了,家人扶上床,觉得难受呕吐,紧急叫医生,经抢救无效离开了早夕相处的学生和同事。(平时没吃过一粒药,打过一滴水。学校为他举行了有史以来最隆重的追悼会)。
学生学习气氛浓厚,每天早晚自习都很积极。考试前教学楼、办公楼周围墙角,花园内自带椅子复习。学校当时专科楼大会议室有台电视机,每天下午6:10播陈琳教授英语讲座,很多同学端起饭碗收看(恢复高考后的求知欲)。图书馆在苏式飞机楼尾部楼下(楼上阅览室),馆藏书较少,但借书者较多。文体活动开展得很好,排球是强项,经常友谊赛。体育破校记录奖励一双运动鞋。有次一学生得2双。
学校当时物质生活比较清贫,粮油供应。大部分职工住筒子楼,没有厨房,没有厕所。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的公共厕所都在外边。电灯每家只能有一盏最大的40瓦。每周可看到一次坝坝电影,提前自带凳占位子(食礼堂、操场)。烧蜂窝煤,10点课间操回家打开炉子蒸饭,下班回家做菜。尽管部分职工住集体宿舍,但大家和睦相处,情谊深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政治学习和组织生活都安排在晚上。学生两个食堂,教工一个食堂。学生在屋檐下打饭吃没有餐厅;有个食礼堂。学生打开水发水票限5磅,因锅炉小,立式小锅炉烧煤。当时学校政工科管理人事、招生、保卫,校门值班室负责上下课打铃。全校有一部手摇电话,后来升为程控拨盘机357号。学校会计室代扣伙食费、牛奶、幼儿费、互助储蓄,工资现金发放,手工记账,算盘计算。幼儿园办得较好,外面的可进来读。校办五七工厂设备不错,大设备比县农机厂好多了;生产水轮机、启闭机,销路也不错,是技工班的实训场所。学校的交通工具在灌县地区是比较好的,县上单位经常来学校借车拉货拉煤,有时小车也借。当时很多人都羡慕水校省属单位、环境又好。
改革开放促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我来水校34年目睹和参与了水校的建设发展。我们从八十年代开始发展,其他行业的兄弟学校大部分都在大发展,因为他们是独生子女;而我们水电厅所辖十多个学校(水产校,厅干校,泸州机电校,绵阳、内江、达县、万县、涪陵水电校;南充经管校,地电培训中心)。厅干校82年建,后来又是地电培训中心建设,800万资金中央地方各一半,再后来水产校郫县校区建设等,基建项目都安排到新建学校了。我们这种老校就只能维持走。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改革开放要发展,当时只有靠借船出海,借鸡生蛋这种方式。我们的办学收入几乎全用在修建和付息上了,礼堂,学生宿舍,教学楼,教学电站,职工宿舍,食堂,租借教学场地改建维修资金(藏粮车队(南校区)、党校、教师进修学校、技工学校);后来的培训楼,工厂学生宿舍的拆迁建设,电厂校区的建设基本是靠借贷款来建设;灾后异地双流爱华学院办学租借校舍及维护,网络建设都需要资金。这些年是学校发展最快时期,也是学校资金周转运行最困难时期,多年拖欠工程建设款和工程维修款,职工报账几个月都无钱支付,应支付凭据存了一大箱子; 多数职工理解学校的困难。年终各单位都在团拜了,我们还在跑贷款。这多年的发展规模上去了,职工也付出了不少,主要表现在津补贴和福利未完全兑现,有政策没钱发。因为单位没有钱,借钱过日子,每年上半年借钱,9月份收了又还,年年如此。资金特别短缺,兄弟单位给了我们大力支持。这些单位给我们提供周转资金和贷款担保(学校直接贷不了款)。玉溪河管理处、送变电工程公司、人民渠一处、都江堰管理局、东风渠管理处、省水利院等。职工也积极借款给学校。我们贷款跑了建行省直属支行,工行都江堰支行,都江堰柳河城市信用社,金都银行,德阳银行等。由于资金紧缺锅里没有,碗里就没有。福利费只能按正式在职编制内工资的3%计提,编外聘用和临时工没地方计提,所以逢年过节就没什么表示了。水产校80年代和我们都属全国重点中专,他们在水利部要了200万元。相当于我们办了50多个职工班(800元/生年)我们现在规模上去了,但水产校现在的学生只相当我们学校的一个系。
这十多年的保国重、升高职,灾后恢复重建,创示范院校。软硬件达标,都需要资金支持。学校规模越办越大,房子越建越多,资金缺口越大。职工待遇无法改变,因修建房屋国家原来立项目必须自筹资金20%,没有立项的工程全是借款、贷款修建。我们办班收入大部分都填到里面了。借贷款资金通过建设变成了固定资产----房屋、设备。 “保国重、升高职、创示范”是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硬件不行软件补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1980年来学校20来个班,三个中专专业(水利工程、农电、水文地质),二个专科班,二个技工班,一个电大班总计不到900人。现在我们是140多个班10,000多学生了。我到学校来时全年经费60多万元(按人头财政预算包干,不准超支,只有结余,下年继续使用)。现在是7,000—8,000万元(有个物价指数问题),加上专项资金已过亿元。学校财务管理也由总务科的会计室变为计财科后升为计财处。财务电算化是水利厅系统申报的第一批。我来校时学校占地148亩,现在是四个校区占地面积854.3亩。这多年虽然辛苦,待遇较差;但看到学校发展壮大了同时也感到很欣慰。这跟全校教职工上下共同努力分不开,与老同志们的奉献分不开。特别是“5.12”地震后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分不开(国家拨灾后恢复专项资金),全国各地对口支援,兄弟单位捐款捐物分不开;水校人永远不会忘怀。
“四川水利黄浦”有今天,离不开老同志。学院领导对老同志在学校的发展建设中的贡献高度肯定,关心老同志,把老协换届纳入走群众路线的工作目标。积极为老同志办实事,在兑现生活补贴上优先于在职职工。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给老协活动一定的资金支持,给老同志搭建了一个交流活动的平台。通过老协这个平台,大家一起谈古论今,关心学校的发展。我们老同志也应尽享天伦之乐了。这几年的福利待遇比前几年有所提高。学校在创省部级示范后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教学改革更加深入,示范效应正在体现。我们深信水职院的明天会更好。
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