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生
院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天,公元二〇一一年七月十六日,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在突遭“5.12”特大地震惨烈阵痛后,孕育数年的测绘工程系终于在羊马新校区诞生了。魂牵梦萦的测绘工程系的成立,将一代又一代测绘人和众多学子的昨日梦幻,变成今天的事实,是学院顺应市场潮流和自身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标志着学院在浴火重生中换发了新的活力。
朋友:让我们在“禹脉传承、厚德励志”的校训激励下,去追寻测绘工程系成立前后的沧桑履程吧!
我们眷顾历史,是为了传承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黄埔精神”,我们展望未来是为了测绘工程系在人间正道的征程上励精图治。
我们不图一万年,那是因为一万年太久,我们只争朝夕,是为了新生的测绘工程系能茁壮成长。
今天,你我重复昨天的故事,就是为了测绘工程系明天更加辉煌!
一、测绘工程系的历史沿革
学院的前身为享誉全川的四川水利电力学校,创建于1956年11月,直隶于四川省水利厅。2003年4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晋升为高职院校,即现在的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建校数十年,测绘课程一直都是学校(院)的主要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其毕业生在省内外从事测绘工作的能力声誉极高,为学校(院)树立良好形象,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师资建设,成绩斐然
师资是学校(院)的灵魂,是学校(院)的第一要务。建校伊始,师资队伍的配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受历史条件限制,承担测量教学的教师除个别人外,多数教师并非出自所谓的科班,而是从基层第一线的测绘单位抽调至学校,由于这些教师长期奋战在艰苦的测绘岗位上,形成了自身的各项优良品质和顽强的工作作风,他(她)们理论丰富,技能娴熟,更具备测绘人所需要的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敬业精神。正是这批元老级教师的开拓精神和传帮带的示范作用,使我校(院)测绘教学才有今天的日臻完善,吃苦耐劳精神代代相传,专业技能节节攀升。虽然他(她)们早已退出教学舞台,但他(她)们的风范早已在一批又一批测绘学子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学的需要,学校后来又从本校毕业生中,选择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然后公费派遣他们到知名高等学府进修或培训,或脱产系统学习,短则半年,长则三年。如中国测绘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大学等。再加上学校的宽松政策,允许这批年轻教师到实践单位从事兼职工作,锻炼其体魄,增长其才华,由此很快形成了一批理论与实践都较丰富的第二代测绘教师,至今他(她)们任然活跃在教学舞台上,是测绘工程系的骨干和脊梁。
改革开放的年代,一批又一批才华横溢的测绘本科生、研究生相继来到学校(院),形成了学校(院)第三代测绘教师,他(她)们的到来,不但为测绘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现代测绘知识和测量技术,师资建设如虎添翼。目前,这批年轻教师正陆续成长为骨干教师,正在为测绘教学奉献青春年华和智慧!
如今,测绘工程系的第二代、第三代教师正形成一股合力,配合默契,各学所长,各补已短,将测绘工程系的教学不断推向前进。
(二)测绘仪器,更新换代
测绘仪器犹如战士的武器,是测绘行业的重装备。可以自豪地说,测绘系目前的教学设备早已今非昔比,其设备在西部高职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甚至不比某些本科院校的测量设备差。
我们在享受现代测绘仪器带来的福祉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前辈测绘教师是如何利用简陋仪器创造测绘奇迹的艰辛履程。
追溯历史,我校(院)测绘仪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代。
1、非光学测绘仪器时代,其代表仪器是游标经纬仪,此种仪器大多是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仪器笨重,精度不高,使用不便是其最大的热点,在我校(院)使用时间相当长,直到1979年才彻底退出舞台。除此仪器外,如老式的平板测图仪,精度不高的普通水准也是我校的当家仪器,且为数不多。
2、光学测绘仪器时代,自上世纪70年代中页,我校才陆续引进少量几台光学经纬仪(2″、6″级)和DS3型水准仪。为了节约经费,又能满足教学需要,经多方联系,学校先后从兄弟测绘单位购买了为数不少的二手设备,这些设备是从测绘生产第一线淘汰下来的产品,其测绘精度虽然大打折扣,但用于教学还是可以的。正因如此,我校测绘仪器品种繁多,进口的、国产的都有,成了仪器万花筒,万博展览会。
为了满足生产测绘任务的控制测量要求(注:上世纪70年代实行开门办学,在教学的同时,要承担具体测绘任务,师生全部参加),上级部门给学校进口了瑞士产的T1、T2、N2、N3型光学经纬仪和水准仪各一台,学校当成宝贝,平时根本不许用,用柜子锁上。承担生产测绘任务时,由当时的教务科负责人指定某位教师专用,别人不能使用。大约在1976年前后,笔者率阿坝班学生到汶川进行高压输电线、矿业缆车运输线及地形图测绘和施工放样时,就是指定笔者专用。
3、电子测绘仪器时代,上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学院升格后,生源急剧增加,专业不断拓展,尤其开设工程测量专业后,学院的测绘仪器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同日而语,在学院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也要挤出资金购买现代仪器。90年代初,学校购进了第一台电子仪器——红外线测距仪,当时测量教研组的老师着实兴奋了许久,当成宝贝中的宝贝,爱护有加。进入本世纪,学院测绘仪器数量大增,电子类仪器陆续进校,为成立测绘工程系奠定了物质基础。现在全站式经纬仪、电子经纬仪、电子求积仪、GPS仪、数字成图设备等已成了测绘工程系的主打设备。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5.12”特大地震灾难降临,测绘仪器也在这场灾难中损失惨重,但这并没有摧毁测绘人的意志,而是借学院异地重建之机,短短3年内,普通光学仪器和电子类现代仪器的数量已超出震前水平。
4、计算手段与时俱进,测量的计算工作量很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其主要方法是查表加算盘,耗时费力,现场测绘时,计算人员大脑高度紧张。八十年代后期,学校(院)计算器普及,三角函数表、对数表、坐标增量计算表和算盘才光荣下岗,这些表册估计差不多要成历史文物了。进入本世纪后,测绘计算已基本告别人力,而是用计算机程序处理,绘图也由计算机代劳,提高了功效和质量。尤其在野外作业时,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都已自动化。真正进入了无纸化作业时代。
(三)测绘实训,注重实效
实训是测绘教学中培养测绘技能的明星舞台,是测绘类专业的第二课堂,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备受重视。
实训分为教学实验和综合实训。教学实验就是将同学分组,结合当堂课的理论教学进行,一般就在校内空旷场地进行。
综合实训是指该门测绘课程结束后,在下学期某个时段停课3周左右,按照实战要求将本课程所学内容连贯起来进行模拟操练,其实训要求要达到逼真效果。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学校的综合实训受当时教育背景的影响,实行开门办学,即教育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我校,尤其测绘实训做得十分周到和细致,师生自带行李奔赴外地接受当地政府指派的测绘任务。而学校则指派政治指导员和炊事员(含炊具)随行。师生一律住大棚间,打地铺,炊事员负责为师生提供集体伙食。作息时间有点类似半军事化管理。遇到测区面积大或住宿地与测区较远时,一般中午不返回住地,而是自带粮票和钱,在附近老乡家搭伙。早出晚归,每天往返数公里是常事。即便这么辛苦,师生无一人有怨言,集体归属感相当强,真是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我们的学生在省内的测绘技能之所以口碑如此之好,恐怕就是那时候的学生到单位工作后,声名远播分不开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诸多因素制约,综合实训从此与生产实践脱钩,即使这样,学校并未因此放松实训工作,而是因地制宜,尽量选择理想场地让学生实训,通过严格要求,其实训效果仍然理想,达到了预设要求。其后的毕业生在工作单位颇有建树就足以证明我校(院)测绘综合实训是成功的。
(四)水到渠成,新系挂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测绘工程系成立,若从建校时间开始计算,历经了漫长的五十五年,对于某些测绘学子讲,早已青丝变白发,才将心仪已久的宠儿——测绘工程系迎进门,这是一批又一批测绘学子艰辛奋斗的结晶,是全院上下一心努力的成果。我们有理由为她自豪,为她祝福。
2003年4月原四川省水利电力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为新系诞生提供了温床,尤其在2005年,工程测量专业获批首届招生,又为新系成立搭建了诞生平台。
由于新的工程测量专业在我院属于新事物,知名度不高,加之社会对该专业就业行情不了解,所以最初几年该专业招生不太理想。事情转机来自2008年,首届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人才供不应求,就业率达百分之百,这在我院学生就业历史上是罕见的。在如此正面效应下,立志报考我院工程测量专业的考生一届比一届多,班级也由最初每个年级一个班扩展至每年2—4个班,今年甚至达到6个班,在校测绘类学生约1000余人。
生源增多,专业数有限,为满足多层次人才需求,同时为了让考生有选择测绘类专业的自由,学院又从2010年开始增设了地籍测绘专业。随着新系诞生,未来测绘类专业还会更多,考生选择余地更大。
鉴于学院测绘专业发展较快,无论是设备,还是师资,已具备成立测绘工程系的基本条件,2007年由当时的测量教研室通过水利系向学院正式提交了成立测绘工程系的报告,在报告中全方位地分析了成立测绘工程系的有利条件和需要克服的困难,学院对此十分重视,给予了许多指示和帮助。由于“5.12”地震造成我院重大损失,此事暂时搁浅,在学院异地重建的机遇中,测绘工程系的成立愿望终于水到渠成,于2011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
二、测绘工程系的未来之路
路漫漫,如今上下而求索。新系成立已成历史,面向未来,测绘工程系的道路漫长而又遥远,其间充满沧桑和艰辛,前进路上荆棘丛生,新生的测绘工程系犹如新生的婴儿,需要倍加呵护,倍加珍爱,才有可能成为参天大树。
我们在沉浸喜悦之中的同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规划测绘工程系的未来之路,要有超前意识和务实的态度。专业扩展与建设、师资队伍、课程改革、实训方案、仪器配置、学生就业、学生管理等诸多方面还有许多艰巨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
前进的道路有坦途,也有坎坷。但是,只要全系上下一条心,坚定信念,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至理名言,迎难而上,任何困难都难不住勇敢的测绘人和众多学子。
要问测绘工程系的未来之路在何方?我们会骄傲地告诉你,路就在脚下,只要大家迈着踏实的步伐,道路将会越走越宽广!
啊!测绘工程系,我们为你借来一缕阳光,好让你在前行的路上一片光明!
啊!测绘工程系,我们为你唤来一阵阵清风,好让你在远航的大洋上顺风顺水!
啊!测绘工程系,我们为你摘下一朵云彩,好让你脚踏白云在创业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二零一六年九月写于都江堰老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