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吉林:科学施策水利现代化

  吉林省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地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保障粮食连年丰产与加快工业基地振兴步伐,迫切需要吉林省科学施策,建设新常态下的水利现代化体系。近几年,吉林省遵循水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四大规律,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加快推进水资源规划、制度、工程、生态四大特色建设,初步构建以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为核心的水资源节约、保护、开发利用四位一体水利现代化体系。这些做法在水资源工作中取得了哪些实效?它的核心内容有哪些?本期,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对吉林水资源工作进行了观察。

  □本报记者  边境

  1 自然·社会·经济·生态

  科学遵循水资源的四大规律属性

  通过全面学习与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吉林省各级水利部门对落实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做好新时期水资源管理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吉林省立足于全国粮食生产大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本省情,立足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业用水比重大与多的基本水情,科学遵循水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生态规律属性,针对资源性、制度性、工程性、水质性四大鲜明特点,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切实解决缺水问题。

  遵循水资源自然规律属性,坚持空间均衡,解决资源性缺水问题。时空分布不均是吉林省水资源的自然规律,造成了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中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空间分布特征。解决好资源性缺水问题,必须遵循水体循环流动的自然规律,采取留住天空水、拦蓄过境水、优先地表水、限采地下水的措施,达到蓄泄自如、水旱从人的空间均衡目标。吉林省正在加快推进实施的西部河湖连通工程、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等水资源优化配置项目,目的是使水资源丰沛地区的水流向水资源短缺地区,达到水资源的空间均衡的目标。当前,白城市开展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正是推进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典型案例。

  遵循水资源社会规律属性,坚持节水优先,解决制度性缺水问题。水资源用水结构比重不同,是一个基本的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主要通过健全制度,建立形成规范有序的社会环境。农业、工业、生活用水浪费与缺水并存难题,主要是节水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制度性缺水。解决制度性缺水,必须建设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的节水型社会。这要求全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履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导责任,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协调当地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和机制,全面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社会管理,严格执行超总量指标区域限批政策,坚决遏制不合理的新增取水;组织开展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公共机构等创建工作,加强重点工业用水户水平衡测试;继续推进膜下滴灌高效节水灌溉、工业节水技术改造、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遏制粗放用水,提高用水效率。水资源短缺地区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和高耗水服务业发展。

  遵循水资源经济规律属性,坚持两手发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水资源作为资源在市场流通,必然同天然气、石油等资源一样具有商品属性,具有市场经济价值。国家开展水权分配工作,大力推进社会资金进入水利工程建设市场,采取PPP投资模式,利用政府投资撬动社会融资市场,盘活社会资金进入水利建设市场,其实就是遵循水资源经济规律,发挥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通过两手发力优化配置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而吉林省水资源丰富地区,由于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未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导致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为此,吉林省一方面坚持发挥政府这只手的配置资源作用,积极开展水权分配工作,配合松辽委启动省内主要江河水量分配工作,将国家下达的2020年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分解到各市级行政区,明确各地地下水开发利用控制指标;另一方面,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实施了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11项城市水源工程、珲春太平沟水利枢纽工程等重点水利设施建设,遵循水资源经济规律,切实解决好工程性缺水问题。

  遵循水资源生态规律属性,坚持系统治理,解决水质性缺水问题。2013年,吉林省监测评价总河长6141.7公里,无Ⅰ类水质河段,全省参评的6座大型水库中,海龙水库水质类别为Ⅱ类,其余为Ⅲ类, 水质问题不容忽视。解决水质性缺水问题,必须遵循水资源生态规律,采取水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河湖生态健康、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系统治理措施。一是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指导吉林市、长春市、白城市、延边州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监管,在现有22处国家级、34处省级水利风景区基础上,争取完成2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申报和4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审批。二是保护河湖生态健康。开展《水功能区区划》修编,强化水功能区监测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考核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地下水监测站点布设工作。依法加强入河湖排污口管理,新建、改建和扩大入河排污口的必须进行科学论证,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审查。适时启动全省第二次入河排污口的普查工作,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性监测。启动河湖健康评估,继续做好查干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三是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施临江等3个坡改梯、柳河等9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伊通等10个小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

  2 规划+制度+工程+生态

  加快推进水资源四大特色建设

  科学施策新常态下以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为核心的水利现代化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加快推进水资源规划、制度、工程、生态四大特色建设,构建水资源节约、保护、开发、利用四位一体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为核心的水利现代化体系。

  加快推进规划建设,抓好水资源配置。坚持顶层设计,必须规划先行,科学把好水资源开发决策关。编制和修订完善《全省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水功能区区划》等6项规划。修订《吉林省实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尽快发布吉林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办法。启动《“三江源”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为“三江源”水资源保护提供规划支撑。组织全省各地编制《水资源保护规划》,明确水资源保护目标、任务。

  加快推进制度建设,抓好水资源节约。加快研究制定《吉林省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管理办法》,尽快发布《吉林省实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吉林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吉林省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办法》等,完善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提供法规保障。按照《吉林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落实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开展对各市州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全面清理水法规中涉及行政审批、资质认证等事项,有效解决与改革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帮助有立法权市(州)和民族自治县,结合本地实际,在水资源管理、河湖水域管理等方面加强立法。

  加快推进工程建设,抓好水资源利用。加快推进实施列入国家层面11项工程在内的15大工程,其中续建工程8项,新建工程5项,开展前期工作2项。西部河湖连通工程争取尽快审批,12月底前完成可研报告咨询;新建续建10个关键节点工程,莫莫格湿地补水等7个节点工程上半年要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通榆县向海水库等3个节点工程力争下半年开工建设;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年内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上报二期工程可研;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完成面积230万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1月底全面竣工通水;城市水源工程,续建白山西北岔水利枢纽、蛟河团山子水库等8项工程,力争新开工柳河大迫子水库等3项工程,加快推进汪清西大坡水库等10项工程前期工作;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配合松辽委开展“三江口”、辽河治理前期工作,搞好饮马河、伊通河等9条重要支流治理,治理44个中小河流重点段;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15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灌区改造工程实施永舒榆灌区和12处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山洪灾害防治和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开展3条山洪沟治理,完成34个县(市)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编制吉林市及松花江等江河风险图;松原灌区工程7月全面开工;月亮泡蓄滞洪区、松花江和嫩江干流治理3项工程,10月全面开工建设;珲春太平沟水利枢纽工程年内完成项目法人组建和项目建议书编制。

  加快推进生态建设,抓好水资源保护。启动河湖健康评估,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加快推进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项目建设,启动省级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依法将农业用水、少量取水纳入取水许可管理,核发取水许可证;建立和完善水质监测、地下水监测站点布设,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审查;认真执行超总量指标区域限批政策,坚决遏制不合理的新增取水。制定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建立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制度。对地下水取用水总量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用地下水;推进计量设施安装和在线监测,完善地下水监测站网,提高地下水动态监测能力;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面系统推进水资源保护工作。

  做好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为核心的水利现代化建设这篇大文章,不是一时之功,而是永久之责。吉林省将坚持不懈地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加强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工作,全面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为吉林省粮食生产与工业振兴提供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边境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