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栗飞
四平市地处松辽平原腹地东南,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城市,东北三大粮仓之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37毫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82立方米,仅为全省人均水平的33%和全国人均水平的21%,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
近年来,四平市水利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丰富完善治水兴水思路,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四项制度”,有效推动水利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在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管理理念、管理措施、监督考核等方面,四平市大胆实践,取得明显效果,基本实现了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目标。
政府主导 部门联动 社会参与
2012年国务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文件发布后,四平市人民政府立即把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纳入政府重要工作议程,按照“政府统一组织领导、有关部门分工负责、水利部门牵头调度、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操作模式,全面组织开展各项工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四平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了责任书,建立了例会制度,每年召开例会2~3次,研究部署和解决工作中的重要事项,组织开展3~4次不同形式的检查督导。
同时,在水质监测、水环境保护方面加强协调联动。环保部门对5条主要河流和3处主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状况实行按月监测,水文部门对12处水质监测点进行监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质监测系统。
利用节水型社区创建、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各类有效宣传引导手段,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普及落实水资源管理知识,提高水资源管理社会化水平。
创新机制 加强考核 完善奖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的问题日趋突出,解决水问题的根本对策是科学治水,依法管水。围绕“四项制度”,以强化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实现水资源法制化、规范化管理为核心,四平市根据市情水情,先后制定出台了《四平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四平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和《四平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六部办法,编制完成了《四平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四平市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报告》。
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四平市把水资源“三条红线”考核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个县(市、区),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对水资源管理工作,事无巨细,市长亲自过问。所有的通报均由市长签发,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要求限期必须改正,改正不及时不到位的对主要负责人实行诫勉谈话。在四平,“三条红线”就是地雷阵,“四项制度”就是紧箍咒,任何人都不敢逾越。
加大投入 技术驱动 夯实基础
双辽市与内蒙古交界,长年干旱少雨,今年旱情十分严重。但是,双辽市那木乡种植的玉米长势喜人。这几年,双辽市累计投入9800多万元,发展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多万亩,通过推广应用节水技术,粮食稳产增产得到了保证。
在四平,不仅是农业尝到了节水的甜头,通过技术改造,工业节水成果也是遍地开花。四平金士百纯生啤酒有限公司通过节水改造、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升级改造,年节水超过100万立方米,水资源循环利用率由原来的97%提高到98.5%,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单位产品用水定额每吨酒4.01立方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仅2014年,全市共落实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资金就达1616万元,比2013年增长了13.4%。通过综合施策,2014年年底考核计划指标,四平市用水总量只占省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的8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了38%,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提高了82.56%,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了40%,三项指标达到国家和省预期指标要求,四项制度建设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