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浙江海宁市 河长制”变奏曲
 
分享到:
 

  全长26.73公里的新塘河见证了浙江省海宁市水环境的华丽转变。2012年之前,这里的水质是劣Ⅴ类,是典型的臭黑河道。但去年以来,处于流域末梢的海宁市,在浙江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中,月月交上“良好”答卷。一切的变化缘于2012年“河长制”的推行。

  2012年,连续多年水环境考核不合格的海宁市在全省首推“河长制”,对境内的2469条河道实行“包河治水”,把治水和各级干部的责任、利益紧紧捆在一起。市级四套班子领导率先垂范,担任了海宁境内30条市级河道的“河长”,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和村(社区)班子成员也担任不同级别的“河长”。“河长”们被要求每周对包干河道开展“体检”,指标包括河面漂浮物、河岸垃圾、畜禽养殖排污口、生活污水排污口等方面,每次“体检”后,“河长”必须填写附带现场照片的“体检卡”。

  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祥华是新塘河的“河长”。他说,自从担任“河长”以后,感觉责任重大,他与相关部门一道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过去两年时间里清淤土方28.25万立方米,对16个排污口全部实施封堵,完成了12家工业企业、2家规模养殖场、8家散养户的关停工作,配置9名专职保洁员,定期开展河面及两岸垃圾清理,两年总投资1143万元。

  通过两年多的治理,新塘河水质由以前的劣Ⅴ类提升到了现在的Ⅳ类。以“包河治水”弥补此前“九龙治水”的制度缺陷,海宁把全域河道化整为零、分段包干,对治河的责任主体从原来的环保、城建、乡镇等各个主体进行了“打包压缩”,同时,由各级领导担任“河长”,使行政资源的调配更为顺畅,也使治水的保障力度空前提升。

  分段而治、各尽其责,是“河长制”的基本思想,然而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作为平原地区的海宁,全域河道相互贯通,水的流动不可避免地使上下游水质相互影响,难以实现“划江而治”,这使一些地方成为治水的空白地带。同时,2012年,随着海宁市治水重点从岸下到岸上的战略转移,陆上犬牙交错的交接地带使责任划分难以清晰,也让“河长制”面临挑战。

  以问题导向谋求破解之道,今年起,海宁率先谋求从“河段治水”向“流域治水”转变。马桥街道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镇(街)。他们将全镇127条河道划分为6个区域,分别由6名街道主要干部负责,形成了“大河长”分片包干、“小河长”具体落实的金字塔式治水架构。

  “以前街道也有治水办,一个治水办带127个‘小河长’,一年只能开一两次全体大会。制度上规定了‘小河长’要巡河,要主动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但实际上运作是否到位没办法督查,河流太多,考核不过来。”马桥街道“五水共治”办主任周洪胜说,“如今127条小河,增加了‘区域长’这一中间架构,责任层层分解,有效填补了段与段交接的监管空白地段。”

  目前,海宁又提出了“全域化治水”的新理念,跳出“就河治河”的窠臼,统筹兼顾岸上岸下、干流支流,着眼于流域治理。从“区域”到“流域”到“全域”,海宁不断丰富河长制内涵,实现“河长制”到“长治河”的华丽转变。

范小东
相关新闻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