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西安:绘秀美蓝图建宜居“水城”
 
分享到:
 

  “没来之前以为西安是黄沙漫天,尘土飞扬,过来后才发现这里气候蛮湿润的!”浙商胡先生感慨地说。“八水润西安”工程实施以来,在陕西省西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下,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开发区迅速行动,通力协作,取得的成效远远超出预期目标。一个拥有水面面积近5万亩的西部山水之城,一个五里一池、十里一湖的山水西安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八水润西安

  河道改造显生态成效

  西安草滩附近的渭河城市段,65岁的市民程师傅早早来到河堤边晨练,这里花语鸟鸣,成群的白鹭、野鸭子聚集在湖面嬉戏,在河堤外十多个人工湖泊如同珍珠散落分布,形成了“人在湖中,湖在景中”丰富的生态景观系统。

  但在5年前,这里还是乱河滩,一度垃圾成堆、污水横流。如此巨大的变化归功于“八水润西安”工程的实施,也得益于西安生态环境建设的新思路和大手笔。

  “看上去只是观赏湖,其实还兼具防洪、泄洪功能,增强了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西安市水务局计划处处长王谷石说。以2013年9月份刚刚建成的西安湖为例,1500亩的水域面积中,建成了20个离岸小岛,上面种植芦苇、菖蒲、睡莲等水生植物,丰水期可以从渭河中蓄水,枯水期可以给渭河供水,一旦发生洪水,湖里小岛还可以起到阻止洪峰的作用。

  这样兼具多种功能的湖泊水系在西安还有很多。王谷石说:“‘八水润西安’通过水系保护、利用、整治、开发及提升工程,打造‘库、河、湖、池、渠’连通的水系网络体系、防洪安全体系、水生态修复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水景观文化体系,支撑西安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传承历史文化。”

  长安八水及黑河是西安的主要河流,河流河道总长度达1834.9公里,其水域面积占全市八成以上。西安市将河道治理摆在重要位置。渭河、黑河平原段、灞河上游段、涝河户县段河流综合治理工作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改造后的沣河河道俨然成为景观河,河堤道路上随处可见骑自行车的市民,孩子们在河堤公园里尽情追逐嬉戏,老人们则悠闲地打着太极拳。“过去这里就是个荒草滩,到处都看见挖沙,随意堆积垃圾,现在花也多了,水也变清澈了!”附近一位村民说,此前还曾经有村民在沣河里捕捉过野生大鱼,足可见河道改造后的生态成效。

  着力科学治污

  打造宜居“水城”

  从古代的“八水绕长安”到如今的“八水润西安”,尽管只是“绕”到“润”一个字的变化,却传递了多重含义。这一字之差显示了政府对“八水”的历史文化传承,体现了水的自然性向社会性的转变。

  城市水域面积增大最直接的影响是对改变气候以及治污减霾的重要作用。如今西安已建成的水面面积近5万亩,超过了5个西湖的面积,为调解城市气候,改善人居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邓顺熙说,城市水域面积的增大,有利于增加空气湿度,对净化空气、治污减霾有一定作用。他表示,这么多年西安的降雨量平均保持在每年500毫米左右,受半干旱气候影响,蒸发量却达到2000毫米以上。从理论上说,西安降雨都被蒸发掉了,实际上由于众多湖泊水域的存在,保持了气候湿润度,不会让人感觉干燥。可以佐证的数据是,从2008年至2011年,西安市全年降雨量从525毫米提高到703毫米;空气相对湿度从年均58%提高到70%。按照国际标准,属于比较适宜人居的地区。

  受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所限,西安市的生活污水曾经大量通过氵皂河排放至渭河中,加重了渭河水污染。对此,西安市在“八水润西安”工程中加大了对生活污水的治理力度。目前,西安市已建成运营污水处理厂18座,总设计污水处理规模达到每天175.6万立方米。

  此外,生态治理污水也是科学治污的重要部分。根据规划,西安将以渭河为骨架,以渭河一级支流为框架,按流域根据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划定湿地保护区范围,根据周边地形及河流特点,由西至东本次共规划有周至黑渭湿地、氵皂人工湿地、涝渭湿地保护区、沣渭湿地、泾渭湿地保护区、灞渭湿地、灞河灞桥湿地共七大湿地。

  水,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同时也改变了市民生活。两年间,看得见的变化令市民欣喜不已。如今的西安,恰如旅游宣传片所说,是“华夏故都,山水之城”。

  今年,西安将通过加快工程建设、分解目标任务、强化目标考评、建立奖励机制等综合措施,力争到年底新建堤防100公里,新增湿地面积6080亩、生态水面2500亩。西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围绕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延续古城历史文脉、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满足市民亲水需要,以城市水源工程建设造福西安人民,以河流治理拉大城市骨架,以湖泊建设服务区域发展,以人工河系促进水循环,把西安丰富的水系建设好、保护好、利用好、展示好,满足未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水资源和水生态需求。

田维 陈信宏
相关新闻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