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落实“三条红线” 突出示范引领 强化刚性约束
青海水资源战略高地的“红线行动”
 
分享到:
 

  每年近600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从青海源源不断地输向下游,哺育着中国半数以上人口。作为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水资源战略高地,青海省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着眼点,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管理体系,强化管理措施,突出示范引领,为保护“中华水塔”织就了严密的安全网。

  现状:坐拥三江之水仍属缺水区

  青海省内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冰川林立,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皆发源于此,流域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有近200条,水资源总量达629.3亿立方米。在纷繁庞大水系的承载下,青海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高达1.1万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多,属水资源量相对丰富省份。但是,受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地域面积等因素影响,青海水资源呈现出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开发利用不平衡、水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

  首先,青海水资源的分布,从季节上看,汛期来水量和农业灌溉需水量成反比,春季抗旱、夏秋防汛任务繁重;从地域来说,在全省发展基础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的东部湟水流域、西部柴达木盆地,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水资源严重匮乏。长江流域、西南诸河、黄河流域人口稀少,水资源却很丰富。

  其次,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极不平衡,水资源平均利用率仅为5.24%,而水需求量大的湟水流域利用率已高达60%以上。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大水漫灌现象普遍,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低于全国0.45的平均水平。工业及居民生活节水意识淡薄,水资源浪费严重。

  再次,随着湟水河、格尔木河、巴音河等流域水污染因素的增多,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污染防治压力和难度不断加大,成为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加之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雪线上升、冰川后退、湖泊萎缩等现象更使青海水资源承载压力倍增。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全省防洪要求不断提高,排污压力日益增大,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已经发出了警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缓解突出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矛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刻不容缓,建设节水型社会势在必行。

  措施: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

  面对特殊的省情水情,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明确“十二五”期间要基本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节水型社会建设新突破,努力形成以水促发展、以水惠民生、以水保生态的“大水利”格局。

  青海省从完善政策法规入手,强化顶层设计,逐步搭建起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制度框架。《青海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青海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水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尤其是2012年出台的《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全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具体措施。

  制度引领下,操作性强的手段也紧紧跟上。加强监测、严格考核,种种措施多管齐下,力促“三条红线”刚性化约束落到实处。“可评价、可监测、可评价、可考核”,这是青海为确保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特别提出的四条原则。今年即将出台的《青海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了本地区水资源管理考核指标的监测、统计和考核体系,各级政府责任也将更加明确。届时考核结果会作为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企业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按照《青海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青海省三江源区水资源综合规划》《青海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等重大水资源综合规划,青海全面分解下达了各市、州“十二五”时期及2030年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并通过出台实施《青海省用水定额》《青海省地下水超采区评价》等文件规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划定地下水水位、工程可供水量、水功能区纳污警戒线,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量化管理目标,落实管理责任提供基础依据。

  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也迈入崭新的阶段。特别是试点城市以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为契机,以体制与机制建设为核心、节水工程建设为支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为重点、节水宣传为手段,水资源管理更加规范,水资源保障能力、用水效率和效益、社会用水规范程度进一步提升,工农业用水效率等主要指标较试点建设初期明显提高,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公众节水意识显著增强。

  与此同时,青海全面开展了柴达木盆地、湟水流域水权制度建设,完成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初始水权分配与水权转让总体方案》《湟水流域水权置换试点实施方案》,实施了格尔木市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与盐湖集团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大石门水库原农灌用水有偿转换为甘河工业园区工业生产用水等有益的水权转换尝试,进一步推动农业节水促工业快速发展、工业快速成长又反哺农业高产稳产的良性运行机制。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今后青海将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为建设富裕文明的新青海提供更加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马生录
相关新闻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