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科院人感言


2008-10-16

  50年来,水科院正是着重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下工夫,创造出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提供了各种人才施展才华的大舞台。8位院士群体分布在水资源、河流泥沙、水土保持、工程抗震、结构材料、岩土工程等学科领域,是水利水电行业院士最多的研究院。在一个科研单位集中了如此多的顶尖人物,充分显示了中国水科院在水利水电行业的巨大人才优势,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深有体会,他是1958年留苏毕业回国分配到水科院工作的。从参加工作,就一直是在水科院的培养中成长,经历了水科院“文革”中被解散、恢复重建到改革开放中迅速发展的50年沧桑的全过程。

  他谈道,科研的灵魂是创新,创新的决定因素是人才。多年来,水科院始终把人才培育放在首位。基础条件固然是科研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一流的基础条件并不意味着一流的科研水平,再好的设备也要通过优秀人才的应用才能发挥作用。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合力,发挥群体作用,体现学科较齐全的综合优势,才能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当今科技发展迅速,水利水电建设涉及众多学科交叉,更突显这一理念的重要。记得“文革”时期,在颠倒黑白的批判中,水科院被说成由“八国联军”的“反动学术权威”占领了科研阵地。今天反过来看,实际上正说明水科院一贯重视、广泛吸纳人才和十分重视国际和国内的交流和协作,是水科院实力之所在。他从自身的成长中,感受到了水科院在不断改进科研体制和管理理念,营造有利于科研人员干事业的良好氛围。他也深深感恩于团队的培育、扶助和前辈的教诲、引领。他更清楚地意识到,所有的科研成果无不是团队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个人若离开了团队,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感触颇深:“水科院有一个很好的传统,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自我参加工作以来,接触到许多老专家、老领导,都给予我无私和非常有益的帮助。特别是陈志恺院士,他对待工作非常认真,对出现的不良倾向,比如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浮躁等倾向,总是严厉、毫不留情地批评。

  “1993年时,我是全国水利系统第一批破格提拔的6位教授级高工之一。当时的院长陈炳新、梁瑞驹,水利部各司局的领导,包括部领导也都十分关心我的个人成长。碰到实地考察都带着我去,让我增加实践机会,增强把握问题的能力,我至今都感谢各级领导对我的培养。

  “1985年至今,我非常荣幸地在水科院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下成长,有幸参加或主持了较多当时非常有影响的科研项目。在此,我很感谢水科院创造了有利的科研环境,感谢各级领导、水利前辈、水科院给予我的偏爱和团队成员富有成效的合作,应该说,是他们成就了我。”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